电影叙事手段与受众心理分析

时间:2022-02-02 10:44:29

导语:电影叙事手段与受众心理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影叙事手段与受众心理分析

[摘要]印度电影借由富有民族色彩的影像叙事、对社会性问题关注和表达的日益精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本文立足于电影叙事的特性,试图从叙事结构、叙事节奏、叙事语言三个角度对《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进行解读,以分析如何更好地把握受众心理。

[关键词]电影叙事;视听语言;节奏架构;受众心理

近年来,从代表作数量、国际声誉、价值观输出等方面评估,印度电影实现了直观可感的飞跃。印度电影一方面以生活题材为主,受众可从中感受到无距离的亲切;另一方面其最终立意往往升华到高于生活的层面,令受众观影后有所思考。2018年,我国引进的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中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本文尝试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该片,分析影片中叙事手段受众情绪状态和心理倾向的把握,以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线性架构“针织密布”强化认同感

电影讲求情节完整统一、环环相扣,《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采用典型的戏剧式线性结构,围绕一个中心故事,按逻辑演进展开叙述。影片围绕走失印度的巴基斯坦小女孩萨希达和虔诚信教的印度男子帕万展开叙述。由于种种因缘际会,帕万决定帮这个失声的小女孩找到父母,在冒险带萨希达回巴基斯坦的途中,他们经历了各种困难,但最终结局圆满。这部影片宣扬了人性之光,观影反馈良好。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叙事结构意指故事情节的构成与形态,情节即事件的安排,事件与事件之间的一种等级次第的关系。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把功能性事件称为“核心”事件,把意义小一些的称为“卫星”事件。“核心”事件是故事的关键或转折点,对故事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卫星”事件虽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其审美价值往往大大超过“核心”。《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涉及较为敏感的宗教冲突、印巴关系、民族仇恨等内容。内核大胆坚硬,主线是印度“猴神”大叔帕万决定送小女孩萨希达回巴基斯坦,这其中,印巴对立、宗教冲突始终围绕着这一主线推进。同时,影片以多个“卫星”事件穿插在主线一系列“核心”事件中,充实叙事,柔化“核心”,深入调动受众情感体验。例如围绕着帕万发现萨希达是巴基斯坦人这一“核心”事件,有萨希达跑到邻居家吃肉被发现不是婆罗门,萨希达跑到清真寺被发现不信印度教,萨希达观看板球比赛时亲吻巴基斯坦国旗被发现不是印度人等一系列“卫星”事件,对故事发展起到衔接与推动的作用。影片以诸多“卫星”事件加深“场效应”,调节受众对于某一情节思考时间过长所带来的观影疲劳,增强受众对影片的融入感。如帕万与未婚妻因为十块卢比偏要平均分配最终相识相知;巴基斯坦阿訇让帕万穿上妇女的罩袍得以顺利逃脱;萨希达初遇帕万时在公交车上大家热情自发地帮帕万“猜地名”等“卫星”事件都有助于带动受众情绪,进一步加深受众的信任感和认同心理。不符合受众心理需求规律和社会基础的叙事逻辑是不可持续的,叙事结构中二元对立因素的寻找和合理设置直接关系到受众的观影效果和体验强度。《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各情节元素安排采用“草蛇灰线”的技巧,通过电影情节序列化、人物出场合理化、情感生发合情化,真实自然地引发戏剧矛盾或情感纠葛,推进受众对作品的接受。如帕万把萨希达送到警察局而不被收留;去巴基斯坦大使馆求助,但缺乏必要证明手续;听信旅行社可以越境送萨希达回家,却致使萨希达险些被拐卖等种种情节交代,使得帕万亲自送萨希达回家这一决定有了合理动机。再如开场时,萨希达妈妈带萨希达去神庙祈求萨希达能开口说话,应她要求给她买了手镯;刚走丢时,萨希达在警局把手铐当作手镯戴在手上;后来在旅行社受骗,帕万因为想给萨希达送手镯道别意外发现骗局;越境到巴基斯坦后,因为萨希达偷拿巡路警察的手铐致使巴基斯坦警方发现他们偷渡等,种种与“镯子”相关的情节交织联结,增强了影片叙事逻辑架构的可信度和真实感。此外,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几次暗示萨希达虽然无法发声但是可以听到声音,也为后来她在结局时情急之中开口说话提供合理化铺垫。

内外节律快慢相宜把控注意力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时长163分钟,超出常规电影时长半小时,很容易使受众丧失观影兴趣。但影片通过制造冲突、设置悬念等叙述技巧,巧妙编排叙事节奏,加强叙述张力。影片内在节奏韵律流畅。叙事对受众好奇心的调动,多采用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以延续受众的冲动性和紧张感。在心理学的层面上,冲突的情境可以更好地吸引人的注意力。从叙事线索来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冲突为帕万的跨国护送任务增加难度,是影片发展的外线;“猴神”帕万内心对印度教的坚定信仰和尊重他人信仰之间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发展则为情节发展的内线。故事悬念的建构与破解和主线人物心理动作对作品的贯穿与延展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显隐性交织的内外动力。影片外在节奏急缓交融。电影的整体节奏和受众的情绪起伏的结合,要求尽量排除那些交代性的叙事步骤,直接切入要叙述的内容。《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在开场几分钟内,就成功通过场景的跨时空处理,借由省略、概要、停顿,以错落有致、环环相扣的事件编排,完成了萨希达的出生、失言、走失几个扭转性极强的情节叙述。叙事节奏的强化,成功实现对受众注意力的把控。影片叙事节奏推进张弛有度,结尾处的抒情慢段令人印象尤其深刻。激动的民众撬开隔离巴基斯坦与印度国境的边防门后,拄着拐杖踉跄走向印度国境的帕万;翘首期盼丈夫与女婿归来的妻子与老丈人;穿越人群想要最后看一眼猴神大叔的萨希达……所有这些足以触动泪点的画面节奏都被导演放得慢而再慢,受众此刻的关注点已不可转移,紧张感自然产生,情绪体验随着影片一分一秒的渲染变得愈发强烈,直到失言的萨希达扒住围栏说了此生第一句话,叫出一声“叔叔”时,受众达到情绪痛苦后松弛和升华的阈值。这个七分多钟的片段极具震撼力,成为整个影片叙事节奏的突出亮点。

视听语言形意相合营造沉浸感

电影讲求叙事传情、情景交融,借助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将一场有声演出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和听觉。镜头内部视听元素不仅是单纯的视听元素,它们与故事本身的叙述是有关系的,从叙事学上来说,它们还具有语言的意指功能。“能指”和“所指”二者不能剥离,必须互为存在。影片创作者往往利用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各类符码象征意义大致趋同的看法,巧妙传情表意、推动情节、深化细节,加强影片叙事对受众心理渗透的影响力。譬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电网、墙、山的意象,不仅充当了两国的边防武装,也意在造成“隔离”之感。当剧情在两个国家、两种宗教间转换时,影片中的音乐符号也通过不同节奏情绪的歌舞和音乐来区分场景、渲染剧情。片中两段特色歌舞表演——伊斯兰教民族歌曲演唱和印度歌舞表演,民族气氛浓厚,宗教色彩鲜明,辅助叙事将故事推向一个个情绪的高潮。影片还调动构图、光影、色调等叙事语言,使它们不仅成为推进故事情节的支撑点,而且成为故事内容本身。如对猴神帕万在祭拜活动出场时的拍摄手法,将集体拍摄、少数人群的合舞拍摄、帕万独舞拍摄相融合,用俯拍结合垂直高仰角度与旋转镜头,将表演者热情洋溢的脸和欢快的笑容成涟漪状呈现,配合漫天飘洒的彩色粉末,制造出狂欢的心理体验,受众从画面光影变幻之间便可直观感受导演的叙事意图。结语电影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是一门叙事艺术。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能够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得益于其巧用叙事策略与受众心理走向相契合。通过合理有序的叙事结构、起伏有致的叙事节奏、高理解性的叙事语言,成功取得受众对叙事作品的认同,把握受众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受众自然产生共情,这对于提升影片的观赏品质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刘小铭 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