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创作作者化现象研究
时间:2022-07-30 08:54:58
导语:武侠电影创作作者化现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十年来,中国电影年产量不断上升,但中国武侠电影却呈现颓势。为挽救中国武侠电影,创作者们纷纷在个人性、作者化上进行尝试,使得当前武侠电影创作整体偏向作者化。本文从武术呈现、侠士形象、侠义精神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武侠电影创作作者化现象,从而思考这种现象为当下武侠电影发展带来的困境,并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者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武侠电影;作者化;侠义精神;困境;建议
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电影也是如此。在时间的长河中,任何类型的电影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纵观中国武侠电影,不到百年的历史,便已经历了五次创作浪潮。在每一次的创作浪潮中,中国武侠电影都紧密结合着时代,不断充实与更新着自身的武术魅力与侠义之魂。面对当下的武侠电影窘境,越来越多热爱这一类型的创作者们开始寻求新的突破,涌现了诸如《刺客聂隐娘》《师父》《道士下山》等这一类带有强烈作者风格的武侠电影,使武侠电影创作整体逐渐偏向作者化。
1当前中国武侠电影创作中的作者化表现
中国武侠电影是最具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类别。面对武侠电影的低迷,创作者们尝试以个人性和作者化为出发点,在武术呈现、侠士形象、侠义精神等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进行了自我阐释。1.1带有作者影子的侠士形象。有人说,“武侠世界处处都是江湖”。江湖中的绿林好汉、江湖义士、乱世豪侠、山间隐士等便成了武侠电影角色塑造的对象。创作者赋予这些武林人物以性格,让他们完成叙事任务的同时也刻上了作者自己的印记。因而,武侠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对作者的写照。《叶问》系列中的叶问,不似传统粗鄙的武夫形象,而是一身长衫、举止儒雅,如叶伟信那般内敛低调却又不失大家风度。《道士下山》中的何安下几次上山下山,正是陈凯歌对自己人生的写照,也映射了他对于商业时代下文化艺术何处安放的疑问。《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中的江湖女侠俞秀莲武艺高强、道义为先,誓死守护青冥剑,正是袁和平老先生从其父身上学到的武德的体现。《龙门飞甲》中赵怀安除暴安良,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风范,正是徐克化身侠者,渴望重写“历史”和“乱世”的映照。1.2个性化书写下的侠义精神。侠士所展现出来的侠义精神,是武侠电影的灵魂。自古以来,侠义精神流传于民间巷道,为大众所推崇。文人墨客笔中也隐含着对“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义精神的崇拜。在武侠电影中,创作者对侠义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叶伟信认为侠义精神应是惩恶扬善,具有教化功能,因而在《叶问》系列中,叶问不仅仅是一个武者,更是一位教育者,他不倡议以武力解决问题,而是应以理服人。在徐克眼中,侠义精神应为追求公平、正义,所以《龙门飞甲》中的侠客赵怀安与西厂督主雨化田不死不休,为正义而战。陈嘉上认为牺牲是侠义精神的重中之重,因而在《四大名捕》中冷血牺牲自己的名誉,不顾世俗冷眼,甘愿卧底侯府。“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是侯孝贤的座右铭,也是他对于侠义精神的理解,因而在《刺客聂隐娘》中,聂隐娘深谙大义,放弃恩仇孤独离去,正是这种侠义精神的体现。1.3个人风格强烈的武术呈现。武侠电影以武术技击为基,通过“刀光剑影”的武打动作来展现江湖纷争。由于时空的可架构性,武侠电影创作者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创作者们多以自我想象来完成对武术景观的构型,使得武侠电影的武术动作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印记。王家卫注重视觉表达,在《一代宗师》中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与他酷爱的特写、近景镜头相结合,将宫二与马三的雪夜大戏演绎得淋漓尽致,书写了中国“功夫的史诗”。侯孝贤沿袭了自己的含蓄诗意,《刺客聂隐娘》中的武术动作均是静中来静中去,聂隐娘与黑衣人之斗以一个固定镜头斗争开始,以一个反打镜头表示斗争结束,隐去了暴力和血腥,多了一丝优雅唯美,为世人定义了一个诗意的武侠。徐皓峰讲求真实,《师父》没有特效的点缀,没有特技的展现,没有威亚的协助,巷战戏中伴随着冷兵器碰撞声的长镜头,展现了肉身的博弈和真实的刀光剑影。
2当前中国武侠电影创作作者化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国武侠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作者化现象如一把“双刃剑”,它给武侠电影寻找出路带来一丝希望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2.1普适性与作者化的对立。大众文化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具有普适性。而这种普适性与代表着作者化的个性相互对立。习惯了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观众,极其渴望电影带来的轻松愉悦。因而当前中国武侠电影呈现出的作者化趋势,让普通大众难以适应。徐皓峰的“硬式”武侠电影《师父》《箭士柳白猿》及《倭寇的踪迹》,以真实为美,可其“硬式”的叙事及文化传递方式超出了一些受众能够承受的范围,造成了这种普适性与作者化的对立之痛。这种痛不只是出现在徐皓峰的武侠作品之中,侯孝贤导演的诗意武侠电影《刺客聂隐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量观众认为电影节奏过于缓慢,叙事线索不够清晰,所以无法很好地理解整部电影。2.2高口碑与低票房的相悖。中国电影市场以青春电影、喜剧电影、魔幻电影等类型电影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的同时,武侠电影的票房却陷入了低迷。当前中国武侠电影创作中的作者化现象造就了一批高口碑武侠巨作的同时,也使得武侠电影逐步偏离市场的轨道。据豆瓣中国内地票房总排行榜(截止2018年4月27日)显示,武侠电影中国内地票房排行前十位分别为《叶问3》(77117万元)、《龙门飞甲》(55596万元)、《道士下山》(40071万元)、《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38971万元)、《一代宗师》(35278万元)、《绣春刀II:修罗战场》(26568万元)、《卧虎藏龙:青冥宝剑》(25615万元)、《英雄》(25000万元)、《叶问2:宗师传奇》(23404万元)以及《四大名捕大结局》(19241万元)。但是这十部武侠电影的总票房都难以与一部《战狼2》(568323万元)抗衡。而获得金马奖的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徐皓峰的《师父》这一类的口碑之作,更是惨遭票房滑铁卢,分别仅获6137万元、5481万元的票房。2.3历史性与现代化的冲突。武侠电影由于其独有的江湖化设定,注定了它的时代大背景只能建于历史之中。相对虚拟的历史时空为武侠电影的创作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使得武侠电影能够依照作者意志而进行叙事。然而,由于作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和历史本身与现实的巨大差异性,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进行了时代化的改写,使得武侠电影缺乏历史的深度。例如,《绣春刀》《龙门飞甲》等架构在明确历史背景之上的影片,把侠义恩仇改写为追名逐利,弱化了武侠电影的侠义之魂。这样的历史背景只是背景,历史底蕴并没有得到深挖,从而使得这种改写策略下的武侠电影成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消遣物。
3对当前武侠电影创作者的建议
武侠电影作为最具有“中国味”的电影,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结晶。虽然武侠电影陷入了低迷,但是当前中国武侠电影创作中的作者化现象如一块敲门砖,为打开中国武侠电影繁荣发展的大门作出了贡献。而从其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当下武侠电影创作者的创作具有一定的意义。3.1注重影片的表达方式。就目前趋势而言,武侠电影整体偏向作者化,因而寻找作者化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点刻不容缓。创作者在创作武侠电影时,要注重影片的表达方式,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兼顾普适性。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以其独特的镜语风格阐释了武侠的魅力,展现了“从见招式到见人,从见人到见武林,再从见武林到见众生”的胸襟与气度,传达了“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不死不灭的生存之道。因而,其在口碑与票房上都取得了佳绩。尽管《一代宗师》存在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它的作者化与商业性的平衡术,以及侠义精神的表达方式都值得借鉴。3.2尝试适度的类型融合。为了使得电影能够最大化吸引观众,电影创作者们往往会将各种类型元素进行融合。据豆瓣中国内地票房总排行榜显示,受观众青睐的电影绝大多数都融入了动作、奇幻、喜剧等多种元素,类型融合是类型电影发展的趋势,单一的类型元素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其实,动作电影和武侠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以武打动作为基,这证明武侠电影并未丧失其发展潜力。因此,创作者在创作武侠电影的同时,可以适度尝试将武侠电影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打造品质化武侠电影。3.3制定合理的改写策略。武侠电影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不停地被改写。在传统武侠电影时期,江湖恩怨、武林称霸等是武侠电影表现的主题。在抗战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武侠电影便寄托着中华人民“打败列强,还我主权”的希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如今,中国武侠电影创作偏向作者化,其武侠电影背景虽以历史为基,但是“家国想象去江湖化”和“侠义表述隐逸化”的改写策略使得中国观众越来越看不懂武侠电影。因此,创作者要加强自身对历史的认知,根据时代制定适合时宜的改写策略。
4结语
徐皓峰曾表示,“武侠片作为一个商业的类型它在整体上已经向末路了”。但在笔者看来,武侠电影只是在当今这个新时代下没有找到一条合适自己发展的道路。更何况,当今武侠电影整体偏向作者化,带有创作者自己的色彩,这些或多或少对武侠电影寻找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方向。在这种作者化现象下,创作者们在武术呈现、侠士形象、侠义精神等方面颇有建树,但其面临着个性化与普适性对立、高口碑与低票房的相悖、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冲突的问题不容小觑。在此,笔者认为创作者们首先要把握好作者化与商业性的平衡点,注重影片的表达方式,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兼顾普适性;其次,可以尝试将武侠电影与其他类型融合,打造品质化武侠电影;最后,创作者要制定适合时宜的改写策略。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文艺出版社,2005.
[2]虞吉,文静.关于新千年以来武侠电影流变的理性审视[J].艺术百家,2016(3).
[3]张乐林."历史"的逃逸、"自然"仿像性与"景观"的自我殖民——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另类迷失与出路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2017(4).
[4]万传法.武林已逝,侠客安在?——兼谈中国武侠电影的"破"与"变"[J].当代电影,2016(12).
作者:胡婕 单位:西南大学
- 上一篇:民族志电影真实性分析
- 下一篇: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