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学追求作用及表现
时间:2022-02-06 10:47:52
导语:电影美学追求作用及表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世界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之一,对世界电影美学及电影拍摄实践都有重要意义。他们将好莱坞擅长制作的戏剧化故事片完全摒弃,形成了具有“记录性”特征的本真电影。这种电影的重要特征就是一切都以“真实”为要,而巴赞将这种美学风格称之为“真实美学”。大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都启用了“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这也是“非职业演员”首次作为一种电影演员的类型出现。
【关键词】非职业演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真实美学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及发展沿革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二战后的意大利社会息息相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濒于崩溃的边缘,人民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而电影院里依旧充斥着“制造梦幻”的好莱坞电影和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白色电话片”。意大利的电影工作者出于对此现状的强烈不满,拍摄了一批展现意大利战后现实的影片。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的出现,标志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诞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出了“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这两个响亮的口号。这一时期的电影,大多从人道主义的高度,对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审视,批判了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这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全盛期的叙事方法和影片风格基本保留下来,但与40年代强烈的批判性不同,这一时期的电影虽然继续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个人问题,但从处理手法上看,不再通过描述斗争和矛盾来表现社会现实,而是深入到当代生活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影片变得温情而更具有人文关怀。随后德•西卡的《屋顶》将新现实主义与意大利传统喜剧结合起来,被称作“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而这部影片的出现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电影创作运动的结束。
二、非职业演员表演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追求中的作用
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思潮中,实景拍摄缩短了银幕与生活的距离;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反戏剧化叙事和大量的生活细节揭露了生活中被忽略的事实;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将“真实”发挥到极致。非职业演员的“真实感”首先体现在“体貌”上——非职业演员的身份、气质都与角色高度吻合。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使用“人物的原型”去扮演“人物”。其次在于“内在生活体验”——非职业演员通常扮演与自己类似的角色,他只要自然展现生活状态,就是最佳表演。他们只需要在镜头前进行日常生活的延伸。这就避免了职业演员一些程式化的表演套路,带来了“生活化表演”的新风格。这种真实感还体现在演员的“共情能力”上。因为非职业演员扮演的人物往往和其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镜头里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让表演者带入情绪,从而和角色拥有共情体验,在银幕上呈现出细腻真实的表演。最后启用非职业演员能够“避免出现固定化的类型演员”,职业演员尤其是明星演员,通常都有着一定的标识标签,突然出现一张熟悉的类型化的脸,可能会给观众带来“出戏感”,从而违背了“真实美学”的欣赏原则。在追求“真实美学”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使用非职业演员能够给影片带来强烈的纪实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重要特征。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各阶段中非职业演员的不同表现
自《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始大规模使用非职业演员。这一时期多为群戏表演,对演员表演的细节要求相对较低,主观和特写镜头都相对较少,主要靠导演的“剪辑”“配音”“调度”等来完成影片。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电影更注重探讨当代生活对人心理的影响,更关心“人”本身。为了表现其心理活动和精神需求,主观和特写镜头都增多,对表演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求演员和角色达到某种程度的“共情”。导演需要去诱导非职业演员进行表演创作,做到有主动创造意识。由于非职业演员的局限性,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部分导演选择了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结合的表现方式。譬如桑蒂斯的《罗马11时》,非职业演员很难去扮演和自己经历相差甚远的人物,也很难胜任需要巨大表演爆发力和张力的角色。因此,在这一时期,非职业演员的运用由多到少,并最终随着新现实主义运动的结束而消失。
四、结语
虽然非职业演员在表演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表演的“真实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带给电影观众“真实”的观影感受。非职业演员所营造的“真实感”,实际上是对观众的艺术性“欺骗”——让他们在高度逼真的观影体验中,将对现实的印象想象成“现实本身”。而这种处理方式也非常符合“真实美学”的需求——“尽可能还原和复制生活本身”。因此,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非职业演员大放异彩,并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郭娜.电影非职业演员源流考察[J].科教文汇,2008,(3):183-184.
[2]郭娜.电影非职业演员存因分析[J].电影评介,2009,(3):56-58.
[3]王梅.论非职业演员表演的”真实感”[J].电影文学,2008,(11):33-34.
[4]丁牧.非职业演员论析[J].电影艺术,1988,(9):50-56.
[5]戴光晰.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小议[J].当代电影,1987,(2):158-159.
[6]陈卓威.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及美学特征[J].青年作家,2011,(02):61-62.
作者:江颖婧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 上一篇:浅析电影服装设计色彩表情
- 下一篇:浅谈美学意象在华语电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