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电影发展及电影的跨越
时间:2022-09-05 10:33:58
导语:小成本电影发展及电影的跨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国实行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的第九个年头。在这一年中,中国电影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好的方面,中国电影不仅创造了130多亿的票房新高,更在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平方面有所突破,其中以抗日题材影片《金陵十三钗》为代表的国产大片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高票房背后存在的问题:票房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银幕数量的急剧增长,综合考虑影院建设、运营成本和国产大片的制作成本等因素,那些日渐完善和成熟的大片很有可能依然陷入巨大投入却惨遭赔钱的困境。与大片“不踏实的繁华”相比,2011年国产小成本影片却取得了骄人成绩。从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小成本创造票房奇迹以来,近五年国产小成本电影不断取得突破,市场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疯狂的赛车》《观音山》《钢的琴》《失恋33天》等影片冲破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对小成本影片在投资规模、市场认可、商业价值等方面的制约,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国产小成本电影取得的成绩值得庆贺,但更令人深思。
1、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原因分析
2011年国产小成本电影取得很大成功。以2011年11月上映的《失恋33天》为例,投资890万元,上映七天票房即突破2亿。超过同期上映的《猩球崛起》《铁甲钢拳》和《惊天战神》的票房总和。观众和网友评价的“接地气”能说明一些道理。从题材上看,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是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共同法宝。小成本电影填补了大片注重宏大叙事却较少贴近普通人真实生活体验的缺陷,表现都市人的生活体验,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如《失恋33天》,讲述普通人的情感和“失恋”故事,贴近人心。从受众看,当下中国电影的消费主体是18到35岁上下受过大学教育的中青年,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同时也面临和经历现实生活中诸如学业、事业、生活等各种压力,与普通平民相比,他们有着更多的情感诉求和表达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中国电影的命脉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大多数成功的小成本电影正是反映和表达了他们对于学业、事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态度,以及在社会生活经历中流露出的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的情感。
当下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顺势增长,反而在社会生活的压力下有所下跌。小成本影片通过触及现实,以情动人,引发了受众的现实认同感。虽受成本限制,较难提供精致的影像,却在中国电影“大片”当道的形势下创下了佳绩。从演员选取看,不一定选用大牌明星,但多是观众缘好,亲和力较强的演员。如《失恋33天》中,主演文章和白百何已在当年电视剧《裸婚时代》和《家,N次方》的表演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客串演员几乎涵盖了这两年最热的电视领域明星,张嘉译、海清、马伊琍、姚笛等人都深受观众喜爱。相比于价格昂贵的大牌明星,物美价廉的大熟脸更加深入人心。在营销手段上,走平民草根的路线。如《失恋33天》创办官方微博,创造了国产电影网络营销的成功纪录。这其中,采访失恋人群的视频集锦起到了关键作用,真实感人的内心独白引发了无数草根网友的共鸣,不同城市的营销细分化更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预告片的成功。《失恋33天》预告片群星云集,虽然一些演员在实际电影里的戏份很少,但通过群星预告片的放大,观众会感觉影片很有看点。再加上预告片台词幽默犀利,这些都增加了影片卖点。
在新媒体时代,网上的高关注度反过来倒逼媒体关注,主动跟进是很常见的。再加之《失恋33天》的剧组上了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节目,此外主持人何炅、谢娜在各自的微博上大力推荐,这些因素都使得影片的关注度有了极大飞跃。
2、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瓶颈及出路
国产小成本电影在2011年的成功鼓舞人心,但是这种乐观的局面背后又有怎样的发展瓶颈呢?市场经济背景下小成本电影在投资规模、市场认可度和商业价值、相关政策等方面受到的制约不可忽视。比如小成本电影在拍摄之初与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资金匮乏而难以为继的状况。在影片拍摄完成院线排片的时候,可能难以进入主流院线。即使上映,可能要随时准备给大制作影片让道。此外,许多小成本电影受预算限制难以进行大手笔、大力度的营销推广,可能很难被受众知晓,商业潜力和商业价值得以埋没。当然,小成本的电影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一些影片在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上都有很大的欠缺。同时,有的电影偏文艺,脱离日常生活和大众市场。也有部分影片回避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脱离现实,不正确地展示当下社会的各种现象,并调和一切,把“恶搞”和“媚俗”作为取悦观众的一种手段。这些,都阻碍了国产小成本电影的良性发展之路。
综上,2011年,小成本电影成绩喜人,但是也面临资金、技术、排片、营销以及质量上和思想性上的诸多瓶颈和发展困境。小成本电影要想长久地发展,不仅要做到“类型总量丰富,而且要做到影片个体叙事单纯”。[1]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不仅要追求产量,更要注重影片的质量,实行电影精品战略。
3、中国电影的突破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中国电影不仅创造了票房新高的奇迹,而且在类型和品种,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单纯依靠商业大片支撑票房的市场格局在改变,小成本电影在激烈竞争中显示出了较高的生命力。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成绩背后的问题和不足,如质量上乘的精品力作仍然不多,开放有序的市场秩序亟待调整和完善,中国电影的当代性和文化性亟待提高,平等、心理相容的电影舆论氛围需要持续发展。在影片制作上,应多在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平上下功夫,尝试多类型、多品种和多样化的影片,追求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协调,追求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共同提高。对于中小成本影片,还要注意贴近受众的生活和情感,正确定位,并在内容、形式和立意方面有所建树。在市场秩序建设上,2011年,我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由季节档期向日常档期过渡的情况,影片上映排片也趋于合理和平衡。除了传统的新春档、情人节档、寒暑期档、黄金周档等较热档期外,众多影片的上映时间并不局限于热门档期,电影市场做到了较好的自我调节,以往众多影片扎堆于热门档期的情况在逐步改善,国产影片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扩展。此外,在影院排片中要注意给优秀的小成本影片机会,如《失恋33天》的放映是在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猩球崛起》和《铁甲钢拳》审美疲劳的情况下得以获得的上位机会。院线排片每天加到1万场,票房最终破亿,创造了国产小片打败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奇迹。巨资大片给中国电影观众带来了富有全球化特征的想象和“大国民”的身份认同感,而低投入的小成本影片则给中国电影观众提供了本土化的精神享受和普通民众的现实认同感。
二者实质上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因此,应该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秩序,让大片和小片的制作和上映达到和谐共赢的效果。在电影的当代性和文化性上,我们应该从好莱坞电影中借鉴经验。电影的制作不在于投入多少或是成本高低,而在于电影的内核和本质,即电影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和文化的当代性。
我们看到,好莱坞电影已从当年的恐怖片、科幻片、动作片发展到今天的魔幻传奇以及新科幻。在大众娱乐的表象下,埋藏的是当代性和文化性的话题。举《猩球崛起》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年那个局限于新奇幻想的科幻片已经发展成今天这个“对新的人类世界的叙事”。[2]好莱坞电影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紧跟市场潮流、贴近受众情感,并与当代文化如影随形。因此电影的当代性和文化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在电影的舆论氛围营造中,我们注意到,观众对电影的评判指标不再局限于高投资,大手笔,大场面,大牌明星等方面,而现实性、情感性、接地气等指标也纳入了人们评判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此外,在电影产业化改革中出现了营销、监管、分成比例等新的概念,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得以更加理性和健康。2011年的中国电影舆论氛围更加贴近电影的本原精神,在接下来的年份,需要进一步维持并发展这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 上一篇:国内体育电影特性及建议
- 下一篇:电影美术对情节发展的价值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