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术期刊发展前景
时间:2022-09-05 09:32:19
导语:电影学术期刊发展前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术期刊是专门刊载学术文章,有效传播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思想的主要平台,而电影类学术期刊就是电影创作者、研究者和欣赏者进行意见表达和思想交汇的媒介,是沟通创作者和研究者的有效渠道,一本高水平的专业电影期刊对于电影理论,乃至电影创作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认可的电影类学术期刊,有《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文学》《电影新作》《中国电影市场》《现代电影技术》《电影评介》,它们在传播电影理论,关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现状,引领电影理论思潮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刊物发展现状
以《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代表的电影学术刊物,不断推动、倡导、实践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探索、提炼和锻造公共学术话题,在形成电影研究风气、倡导电影学术风潮方面功不可没。相对于通俗类电影杂志,学术类杂志更加重视对读者欣赏水平与趣味的引导与培养,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良好的媒介与电影之间的互动。总体来说,上述电影学术期刊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电影实践在电影制作当中的一些经验和规律,也比较及时地反映了电影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综合研究电影的制作、改革、管理和产业发展是上述刊物的宗旨。
二、电影学术期刊发展流弊
在现行体制下,电影类学术期刊面临着以下发展瓶颈:
首先是欠缺个性,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中国电影市场》是国内唯一的电影经济类期刊,其宗旨是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研究电影产业经济学现象与产业政策、市场动态。《现代电影技术》是专门刊载有关电影技术发展研究论文的刊物。其他的刊物都是电影类综合性刊物,无论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电影产业发展成就、电影导演及作品的探讨、外国电影思潮和作品的译介,都有涉猎,既然都是综合性刊物,难免在编辑上容易撞车,风格雷同,欠缺个性。《电影文学》与《电影新作》这两本刊物都辟有专栏刊载国内外新创作的电影剧本,但是所刊发的剧本影响力有限。
其次是缺乏国际视野,国际化程度较低。从稿源角度看,《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分别集结了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学者,比如尹鸿、杨远婴、戴锦华、倪震等人。来自国外的稿源,主要集中在国外电影理论家论文的译介,比如《世界电影》专门刊载外国电影理论,但是部分理论经中文翻译后,意思抽离原意,理解起来较难,如何将这些理论有效融入中国电影评论尚待研究。海外华人学者撰写的文章,比如张英进、骆思典、李欧梵、萧知纬、周蕾等,他们作为海外知名大学的教授,自身的双重身份为电影研究提供了跨文化语境下的多重思考,视野开阔,角度新颖。随着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的增强,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电影研究也变得异常活跃,《当代电影》经常刊载海外学者的电影论文,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内刊物的国际化眼光,但是这种努力还只是开始,很大程度上国内的电影理论刊物没有与国际接轨,对国际上新兴电影思潮反应较为迟钝,嗅觉不够敏锐。由于欠缺语言翻译能力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机会,对海外电影发展的关注尚待扩充,比如对新兴的电影生产国家——尼日利亚、泰国、伊朗、阿富汗、巴西鲜有好文章分析,这使得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低。
再次,当前的电影学术期刊呈现出重编辑、轻经营,重产业分析、轻内容探究,重名人约稿、轻无名小辈自行投稿的态势。一方面,期刊拥有大量具有专业水平的丰富编辑经验的编辑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又非常缺乏经营管理、出版发行、广告经营方面的人才。学术期刊发行量普遍较低,除了刊物本身制约外,杂志社自身坐、靠、等的态度,缺乏主动品牌经营意识也是主因;在经营上依赖上级单位拨款或者收取高额版面费生存,却不会主动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对由定量和定性研究形成的实证研究最为青睐,对电影生产内容的研究远远不足。而知名期刊似乎已成为某些专家学者的“自留地”,对青年学者学术成果关注度不够。最后,期刊文章言辞平和,欠缺态度,基本上是站在一种中立、客观的立场,很难有比较激进、先锋的话题探讨,风格千篇一律。部分刊物编辑欠缺所从事领域专业学科知识,大都只能从事文字校对工作,以及一些简单的行文与论文结构体系的把关,无法从学术期刊定位与行业、学科发展趋势上进行主动性的编辑与选题策划。个别刊物参考价值低,难以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也使得电影学术期刊更多像学者在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大部分的论文撰写者缺乏电影实践经历,他们更多的是从美学、历史、文学、戏剧的纯理论角度读解电影,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缺乏准确地把握,撰写的文章尽管学理性很强,实际却隔靴搔痒。部分作者对西方批评理论不求甚解,存在简单挪移和教条式运用现象,个别期刊忽视学术质量,单纯追求功利,不顾刊物定位大量刊载各类文章,内容庞杂。更由于企事业单位职称评定模式欠科学,期刊“蜕变成为职称量化的工具而游离于办刊规律之外,即不再为读者办刊,而只为作者办刊”。[1]
三、电影学术期刊未来走向
1.以电影学术为本,做“思想供应商”
与美国知名电影学术期刊(比如《电影季刊》《电影批评》《电影杂志》《电影•文学季刊》《电影与历史:跨学科杂志》)相比,中国的期刊很少有从哲学、历史、文学的角度探讨电影的专业期刊,论文撰写者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氛围影响,深度不够,欠缺态度。鉴于此,笔者认为电影学术期刊的未来走向是追求真正学术性的、心平气和的、健康的学术争鸣,建构中国电影学研究的学术传统,营造学术氛围,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批判学派,掀起电影学术高潮。电影类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是要坚持批判性、深度性原则,以学术为本,建构电影学术体系,这是办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注重在电影、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重纬度的互动中做出学术性的讨论,阐述中文世界对于电影艺术的理解,彰显华夏文明艺术智慧,参与国际电影学术大讨论。电影学术期刊必须坚持学者办刊,走国际化路数,只有学者才具备广博的学理知识,以及相应的鉴别力、判断力和选题策划能力。刊物应该杜绝陈词滥调的文章,鼓励辩论式、思维先锋、有深入视角、话题尖锐、风格强烈的学术成果。电影刊物必须走国际化路线,成为国际电影学术交流平台,成为向整个世界展示中国电影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编辑在选题策划上,要进一步向国际化、时代化靠拢,要有国际化视野,紧密关注中外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
2.突出专业性,创建电影学术期刊品牌
电影学术期刊可以结合学术资源、区位优势、学科背景、服务对象等进行多层次的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空间。比如《电影艺术》关注电影基础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传统,《当代电影》对产业发展的集中研究,《北影学报》对电影创作与现实教育的探索,而《电影文学》《电影新作》在结合长春电影制片厂改革之路、上影厂的产业化转型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这两种刊物甚至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下中国电影的“编剧”问题,《电影评介》由通俗类杂志转型为学术类刊物,在具体的学术定位上尚不明确,可以沿袭其“评”与“介”的传统,在影评方面打造出自身亮点。笔者认为,电影学术期刊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做一些努力:(一)内容前瞻:编辑要善于把握学术思潮发展方向,提前设定选题,抢占学术制高点,首先编辑可以开辟专栏,组织具有语言翻译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学者从产业与艺术的视角探索泰国、西班牙、尼日利亚、伊朗电影,因为这些国家的电影正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其次关注花样翻新的电影业界新技术,例如3D、Imax3D、电子游戏、流媒体、48帧播映技术、立体影像、互动娱乐等等;最后是聚焦海外中国电影创作与研究新生力量,国内电影创作与研究新势力,关注“大中华区域”国产电影传播态势,欧美异质文化领域中国电影的辐射度、影响力。电影刊物应该起到电影批评的导引作用,在策略性、权宜性地借用西方理论之后,寻找到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阐释语言,用中华民族的话语体系和标准来评判中国电影。(二)形式创新:这主要指刊物信息的呈现方式创新,比如变陈词滥调的会议报道为重要信息提炼的深度分析,变宏大叙事、长篇累牍的抽象文章为短小精悍的杂评、短评,作者、编辑、读者三位一体,加强互动生成。
3.网站、电影资料库的建立
当前纸质出版物纷纷遭遇电子期刊的挤压,这些电子学术期刊“一类是学术印刷刊物网络化和电子化,另一类则是投稿、审稿、修改、排版、刊发全程电子化操作的完全无纸本的纯电子学术刊物”。[2]
总体看来网上论文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时效性、互动性很强,而纸质版刊物很多文章无论是结论还是研究角度、论证材料,都谈不上新意,创新性差,可读性差。纸质刊物开辟电子刊物网站,可以有效改变两难的态势,纸质版依然坚持以学术为本,刊登重头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书评,而网站一方面可以上传纸质刊物文章,读者付费浏览,并可加以评论,或者发表网友文笔鲜活的影评,可以有效改变纸质刊物的发展弊端。借鉴美国期刊《电影与历史:跨学科杂志》的经验,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三大机构可以联手建立网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将中国自1905年开始保存下来的珍贵电影资料予以扫描、存档、上传网站,读者付费浏览,如此可以使公共资源为更多人享用,能使从事电影史、电影批评、电影历史影像分析的研究者有机会利用电影档案开展研究,这可以拓展电影学术刊物优秀稿源,有效改变目前珍贵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弊病。
- 上一篇:电影心理学发展概述
- 下一篇:林业局长在森林资源秋季行动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