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心理学发展概述

时间:2022-09-05 09:09:14

导语:电影心理学发展概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影心理学发展概述

从1916年至今,电影心理学发展的近100年间,无论是从麦茨的《想象的能指》到本雅明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是从闵斯特伯格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到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的电影本体心理学,无不彰显着电影和心理学结合后产生的掷地有声的艺术力量。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它展示着人类的欲望,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门类,它解释着人类的心理活动;然而电影心理学的产生也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早在1916年它就作为一门艺术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诞生了,它的诞生时间并不晚于其他传统理论学科。人是世界的主宰,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心理”内涵,电影活动作为一种现代型、立体型的社会活动,更对人类心理有着真实而全面的探究和展示,著名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伯格在他的著作《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中这样说到,电影是一场心理学游戏,自此展开了关于电影心理学的研究。

电影心理学是电影理论学科之一,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影象特性、影片和观众、观影过程、创作过程等问题的电影理论分支,是电影学和心理学、美传播学的综合交叉学科。电影心理学主要是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主要依据,研究观众的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同时包括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例如视觉暂留、认同、幻象等现象;影片对观众的心理功能的影响,例如会产生抚慰、宣泄、殿堂效应等;而观众在感受影片的内容及形式的同时,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群体效应也是也是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后期由于精神分析学的引入,精神分析研究范畴内的无意识、潜意识等也被纳入到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并被应用于对观众心理的分析与解释。

电影心理学成熟和发展,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也经历也各家各派学者不断探索和积淀的过程。真正称得起当代电影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他的两卷集《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被电影理论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电影理论巨著。[1]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对电影这个影像艺术也情有独钟,为电影理论的创建作出了贡献,经典电影心理学理论时期特别要提到的是闵斯特伯格、爱因汉姆和米特里。经典理论时期主要运用感知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对影片和观影过程进行研究;而现论则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电影心理学的现论阶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主要表现为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他们的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相结合,创造电影第二符号学,其代表作为《想象的能指》。[2]电影心理学,过去既有实证的研究,如感知心理学;也有假设、演绎的研究,如精神分析学。早在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伯格在他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中指出:为了理解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感动观众,必须求助于心理学;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的著作《电影作为艺术》,在其中他系统研究了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同时他也是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并提出了“局部幻象论”和“形象偏离说”。1963年法国的让•米特里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电影美学与心理学》问世,米特里集经典理论之大成提出他的基本电影观念,他作为理论家也应用心理学来研究电影,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电影心理学在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落后,虽然相继也涌现许多年轻学者在关注和学习,但是由于国内学者对电影心理学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和清晰,并且缺乏更专业的人才使电影心理学导向更学术化和实证化的研究,使得电影心理学在国内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唯一的电影心理学专业在北京电影学院,并且已经从1996年开始招收电影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申请下了国家九五科研规划立项。

电影曾被艺术领域拒之门外,我国的电影心理学发展也同样处在相对尴尬的境地,虽然电影人意识到要求助心理学知识更好的拓展电影的深度,心理学方面的学者也非常乐意把电影作为一种手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内,但彼此却仍然没有找到科学的途径去更加完美的融合,所以电影心理学在我国发展至今还只停留在对影片的心理学赏析,学习和借鉴国外电影心理学理论方面。在电影心理学发展这一块,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也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受到重视,自身的发展也有诸多局限性,国外引进的理论较少,供国内学者交流和学习的专业资料也稀薄;学科建设也相对落后,更缺乏电影学和心理学双向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受到心理学这个学科发展滞后的影响,我国真正能够在心理学领域进行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也相对较少,导致心理学科自身也缺乏严谨性和系统性。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学会基于不同心理学派对某些经典电影进行心理学分析,但是却不能真正起到发展电影心理学的作用,电影心理学更多的是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体系,进行些切实深入的科学研究,是要像心理学那样走进实验室或走进电影院,应用观察法或问卷调查法,尊重客观现实,寻找电影中各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使电影人、影片、观众和社会四者能形成一个动态有机整体,更好的探寻电影心理学在我国的未来发展。

伴随着电影和心理学的快速发展电影心理学必将逐步走向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而电影心理学的分支,创作心理学、观众心理学、编剧心理学、导演心理学、摄影心理学、表演心理学等也会有迅速的发展。发展的模式会更趋多元化,信息化,科学化;发展速度也会日益加快,人们更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通过电影观众可以看到另一个自己,也可以使某种情绪得到宣泄,电影始终都是人们最热衷去追随的大众文艺,而心理学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更渴望受到深度的关怀,电影人就将会更积极主动的从人性角度去迎合观众心理,拍出更成功的电影,六代电影人不仅要满足国人的口味,更要与国际电影的发展接轨,这就需要更多电影学和心理学双向均衡发展的青年学者开始关注电影心理学,成为我国电影心理学发展的后备军。总之,在电影心理学的方向上,我们还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应该积极去学习和汲取国外电影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中国的电影心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