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2-11-14 03:50:19
导语: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发展路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植与引导下,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呈现出强势回归之势。关注改革时代、关注普通人精神、情感、命运,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的现实题材作品形成了一股荧屏“冲击波”。而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为中国电视荧屏特有的“靓丽风景”,以其雄奇瑰丽的地域自然风光、鲜活多元的少数民族人物、独具韵味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广大受众了解少数民族同胞当代生活提供了最为直观和便捷的窗口。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其丰厚深邃的精神意蕴、真实自然的文化质感、旖旎绮丽的地域风情和起伏跌宕的人物传奇,引领着人们进入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审美空间。
关键词: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现存问题;解决方案
凡是在剧中反映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生活,能够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凸显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电视剧,我们均可统称为少数民族电视剧。①而本文所论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专指以表现当代少数民族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创作,其所表现事件的时间跨度限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定义为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从我国第一部表现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的电视剧《小活佛》开始,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风雨历程和光辉岁月。从历史发展流变来看,该类题材电视剧在总体创作表达上能够契合时代主题并与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遥相呼应,以其特有的视角为我们“投影”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当代文化脉络、社会民间百态的变迁,也反映出了各个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色、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精神内涵、生存方式、人物命运、情感诉求和审美取向。特别是21世纪以来该题材类型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下,相继出现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准、高品位的精品佳作,如《静静的艾敏河》《八瓣格桑花》《帕米尔医生》《新疆姑娘》《康定情歌》《苍茫天山》《格达活佛》《冰山上的来客》《雪域情》《木卡姆往事》《金凤花开》《胡杨女人》《一路格桑花》《长白山下我的家》《丝绸之路传奇》《北方大地》《索玛花开》等等,这些作品保持了较高的艺术原创力,实现了电视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效统一,给受众提供了异常丰富、琳琅满目的“精神食粮”,犹如一股清泉,以其丰厚深邃的精神意蕴、真实自然的文化质感、旖旎绮丽的地域风情和起伏跌宕的人物传奇,引领着人们进入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审美空间。
一、中国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的现存问题
随着中国电视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很多富有历史、艺术、人文特质的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作品不断涌现,呈现出了奇幻瑰丽的地域景观、美丽动人的民族歌舞、意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但与此同时也显示出诸多问题和弊病,本文将对此进行系统的总结梳理。1.盲目跟风创作,缺乏创新性突破,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纵观多部热播的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可以发现存在创新度不高,题材千篇一律、叙事陈旧僵化、细节单一重复,给人较为强烈的“趋同印象”,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子类型分布上,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剿匪斗争的反特、军事斗争题材占比偏高,而能够深度表现当今时代现实问题、直击社会热点的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农村、行业等题材的作品产量却极少,呈现出鲜明的“重历史、轻现实”的不平衡现象;在少数民族人物建构上多设置为扁平化、传奇化的角色,如少数民族勇士多被描绘成有勇无谋的“大块头”,汉族领导人则多被神话成拯救少数族群于水火中的“活菩萨”;在剧情钩织上则主要设置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识破坏人挑拨离间、消除误会最终团结一致的民族大团结故事,或者描写少数民族身份的中共党员等先进人物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而奉献一生的传奇经历。不仅如此,在许多细节符号的处理上也陷入了雷同和重复的创作弊端,特别是在讲述同一个民族的故事时,除了在自然风光、服装服饰、建筑造型上的相似,最为明显的就是在人物名称上的“似曾相识”,这种以片面的、单薄的程式化符号来取代有血有肉的少数民族生活,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更加细腻、真实、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不仅容易使电视观众对少数民族产生较为偏颇的刻板印象和疏离感,更无法激起观众精神上的共鸣与文化认同。因此今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如何挣脱“抄袭”和浅层同质化改造的创作“牢笼”、在深度表现少数民族生活、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元素的过程中对电视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层调适和多维创新是所有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创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2.民族特色徒有其“表”,编码“符号盛宴”,制造炫美、猎奇“迷雾”许多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民族特色仅仅徒有其“表”、流于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对自然风物、服装服饰、民族仪式、风俗民情、生活起居的浅层描摹上,②只是用少数民族的“瓶”装汉族的“酒”,呈现出的是失去少数民族深层内涵的底蕴奠基、空中楼阁般“贴标签”式的表面化场景。这种以他者化的视角(即汉族眼中的少数民族)诠释下的集体无意识想象只是为了满足观众凝视目光所必须的景观塑造,不仅造成了作品表面与深层内容的割裂,即存有偏见的少数民族故事无法对少数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与少数民族内涵、文化特色进行正确表达和解读,由此很可能会导致受众对少数民族的了解片面化,逐渐加深对少数民族的偏见。此外,也不乏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出现对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进行过度“想象”与“阐释”的现象。这些作品精心编码多维“少数民族符号盛宴”去堆砌成绚丽夺目的“炫美奇观”,呈现“炫美、猎奇”“迷雾”:民族风情被搬演成一件件“展览品”,民族歌舞被修饰成一场场热闹壮观的视觉诱惑场景,民族宗教仪式则被过分渲染成一种神秘诡异的原始巫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性进行奇观化与陌生化编码,从而导致这些电视剧更多地停留在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窥视’的快感上,一味满足大众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窥视欲与猎奇心理,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媚俗。当然增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娱乐性本无可厚非,但欠缺精神和风骨,一味追求画面的刺激和情节的戏剧化则毫不可取。为了娱乐而娱乐,为了追求收视率而营造出来的低俗设定,注定会使受众形成视觉疲劳,引起受众的反感。如何借助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外形将民族文化内在的审美意蕴浸润其中,以触及其深层的民族性,将是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进步发展中不可绕过的一步。3.市场需求不旺、创作力量不足、政策水平要求高等外在因素严重制约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在国家政策上,由于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会牵涉到很多民族、政治类的敏感话题,因此在监管方面的力度更大,审批流程方面也更为苛刻,拍摄不仅要经过当地民委机关的审批,还要取得民族、宗教等省级相关部门的书面建议,获得批准后才能够继续下一步的拍摄流程。虽然审批制度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低俗的、阻碍民族团结的电视剧出现,但同时也在无形中造成了该类作品创作成本增加以及风险系数的提高。其次,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创作数量、艺术质量以及受众关注度等多方面都与主流现实题材电视剧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影视市场中一直处于资金不足、传播资源占用不足的状况,即便成功播出,在电视端的交易市场,大部分也因为很少出现“收视热潮”而普遍无法收回成本。而在受市场风向影响更为明显的网络平台上,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传播受限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后期的媒介展示空间,加上少数民族受到自身地域特征影响,大多生活在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吸收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该类题材电视剧在少数民族受众中的收视率甚至较汉族受众更低。最后,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人才总体数量较少、地区分布极度不均衡、积极性普遍偏低,直接导致了该类题材剧的创作动力和艺术质量偏弱。很多时候,少数民族题材电视作品需要依托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才能够长足、稳定发展。各级政府相应的扶植政策、预案也较多,但往往难以实际践行,资金不到位导致很多该类电视作品中途夭折。值得一提的是,于1986年设立的全国少数民族电视艺术“骏马奖”已于2005年停办,这对本就势单力薄的少数民族影视人才创作队伍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中国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的发展路径
如前文所述,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远离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狭小空间里“闭门造车”“天马行空”,制造各种“伪现实主义”的低劣情节,片面迎合了部分受众的视听狂欢和窥私欲,导致肤浅和快餐文化迅速扩散,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腐蚀和戕害不言而喻。但不可否认的是,该题材电视作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人文风貌、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百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融合业态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及审美风格等多方面都焕发出了更大活力、也在不断地拓展新的空间,这也为我国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未来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针对此问题,笔者列取了几点发展路径探索,希冀能够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1.实现多维创新,提升少数民族影像的审美空间在题材挖掘上,在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民族文化和传奇叙事的同时,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应紧跟形势,多关注现实人生、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强烈现实观照性和时代价值的新选题,立体、鲜活地展现少数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工作状态、生活现状和心理图示,要着力彰显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人物塑造上,首先要全面、立体、真实地刻画出丰富鲜活的少数民族形象,在人物身份构成上既要有运筹帷幄的传奇领袖,也要有大义凛然的平民英雄,更要有英姿飒爽的女性豪杰;在民族分布上不要仅仅停留在如满族、回族、藏族、彝族、苗族、壮族等人口基数大的少数民族上,还应关注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如阿昌族、布朗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群体的情况。其次,要突破以往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公式化传统思路和汉族“救世主、中心化”、少数民族“被拯救、弱势、边缘”的人物形象塑造思维惯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特殊历史和现代环境下的少数民族人物;再次,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形象是共时性价值的综合体现,其既应该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也应有时展的印记。最后,应该通过塑造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性格、输出坚毅善良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形象,来传递不同的民俗文化及独有人生价值观,为推动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在叙事策略上,应该以且真且美的诗意叙事来表现少数民族的族群历史、个体命运和情感诉求;让气势磅礴的宏大表述成为勾连社会礼法、彰显民族价值取向的精神符码;用跌宕起伏的当代少数民族人物传奇来诠释少数民族陌生、奇异、新鲜、神秘的美,让观众在愉悦身心之时能够获得一种“溶解性的美”。还应该适当地借鉴类型剧的创作经验,使该类电视作品的内容更为鲜活,增添该类电视作品的观赏性。例如,《冰山上的来客》以其独有的悬疑故事脉络开篇,情节跌宕起伏,剧情千回百转,增添了受众的观影热情;《长白山下我的家》颇具家族/年代剧的气质,使电视剧更具审美意蕴和娱乐价值。在视听语言上,应该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视听审美的空间,不再停留于浅层的民俗符号展示上,而应该对陌生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深度编码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呈现出少数民族地区意味隽永的传统原生态文化、美丽纯净的自然风光、雄浑奇峻的人文景观、神秘独特的宗教仪式、神秘瑰丽的民俗风情、独具风韵的舞蹈、优美动听的音乐,诗意提升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意蕴。例如《康定情歌》中雄伟的雪山、澄明的湖泊、茂密的森林、辽远的天际,把“情”与“歌”的审美意蕴和镜头语言融为一体,而剧中具有康巴音乐调性的抒情旋律与视觉语言相得益彰,共同奏响了情深意切的音画史诗;在《胡杨女人》中,挺拔的胡杨树、广阔的草原、绵延的沙漠给人心旷神怡、纵横驰骋的浪漫情怀,暗合了草原文化豪迈、旷达的人文意趣。③2.自觉融入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铸就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史诗品格首先应该确立民风民俗在该类题材剧中的重要地位。多年来,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民族的血液中早已根深蒂固,并不断积淀,彰显出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人文禀赋。不同地方的地域风景、不同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各民族不同的风俗节日、精致各异的民族服饰以及精湛的民间工艺,给创作者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例如电视剧《北方大地》剧组辗转取景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沙漠、草原、高原等多个地方,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独具韵味的民俗风情。其次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还应以敬畏和尊重的态度接近并深入少数民族心态和族群性格的古老缘起中,以真善美这一人类通用的价值理念结合少数民族特有文化来共同探索人类共同的文化精神,在影像世界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话语在理论上的圆融。让各族人民看到并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血缘、经济、文化和政治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如《追日部族》的剧情巧妙地将苦聪人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重叠,编剧李东才曾在文中描述到,“将追日的精神,与我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传统相融合,体现了民主统一的精神禀赋。”《胡杨女人》以胡杨精神象征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向受众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雄厚博大、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魄力,以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实现了民族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叠,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再次,须注入时代精神和现实思维,体现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要深入少数民族生活、扎根人民,以“匹夫有责”的责任和担当表现真实火热的时代生活,直击社会现实痛点,关注少数民族同胞在进入现代社会转型时所面临的矛盾、困惑、焦虑以及期待,将少数民族同胞对现代化社会的期待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参照对象,同时加入环保、教育、医疗、养老、法制、房地产等反映和表现新时代中国最真实、最鲜活的民生百态,得以精确反映少数民族同胞在新时代大环境下的民族文化精神、心理和思维方式等,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平等、美美与共地迈向未来,踏踏实实、朝气蓬勃地走进生活,彰显东方审美、弘扬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如《索玛花开》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少数民族作品,并没有浮夸地将国家政策的宏观叙事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符号机械插入剧中,而是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将少数民族百姓身边发生的事通过生动有趣、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和演绎出来,让观众在爱听、爱看的同时,也能够受到强烈的伦理教化和情感共鸣。3.在软硬件上进行优化配置,营造优质创作环境首先,必须贯彻和落实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国家的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减少无效供给和资源浪费,适当扶持具有强引领性、高创新性的艺术佳作,通过精准定位、提质减量有效提高电视剧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笔者认为,相关的政策扶持应该包括适当提高收购价格、放宽或取消收购价格与收视率挂钩分等的制度;在电视台每年的电视剧黄金时段,加大该类题材电视作品的力度和强度;在不降低审核标准的前提下,优化审核流程,达到降低审核成本的终极目的;加大网络平台投放力度;为了鼓励更多人才的创作与加入,在国家有关电视艺术的奖项中给予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一定的关注。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电视作品工程办公室等单位在近年来接连组织了数次“少数民族影视题材剧本遴选”活动,不仅填补了有关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奖项的空白,还极大激励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者的热情,相信“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遴选”活动将持续举办下去,敞开扶持的大门,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2015年出品的《丝绸之路传奇》于当年10月登陆央视一套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这不仅体现了央视作为国家重要媒体的文化责任,而且让创作者看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扶持态度。其次,应该着力培养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的影视人才,发掘一批有能力、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优秀少数民族的编剧、导演、演员,让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进行多元现代化主题的创新,合力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体现少数民族风情、为观众乐于接受的优质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佳作,充分发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之功效,不断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再次,还应该加强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当代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的海外传播发展空间。随着近几年电视艺术的迅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践行,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影视剧合作密度加大,这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影视剧领域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作品也应顺势而为,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好机遇,深掘民族文化的不竭源泉,深化内在的“中国精神”表达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找准自身文化战略地位、积极拓展内外传播途径,加快少数民族影视“走出去”进程。最后,各影视制作和播放单位、公司或平台应该通力合作,形成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产业集聚效应,提振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时代使命感,努力发扬历史理性与人文情怀,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不断为民众带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少数民族现实主义题材力作。具体来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电视行业中的“国家队”,应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对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应予以特殊的扶持项目;而以“优爱腾”为首的视频航母也应该整合行业优势资源,主控内容类型和创作导向,不断注资自制少数民族题材内容,加大创新力度孵化少数民族题材IP,进行全产业链运营,在最终成就少数民族影视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式进步的同时,也能揽获更多具有消费潜力的年轻受众。
作者:邵将
- 上一篇:电视剧《少年派》的现实主义创作
- 下一篇:《流浪地球》多模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