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与社会融合世俗叙事分析

时间:2022-08-29 03:58:20

导语:中国家庭与社会融合世俗叙事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家庭与社会融合世俗叙事分析

摘要:2019年初,电视剧《都挺好》开播,此剧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本真阐述引起了全民热议,在中国社交网络形成一股“超话”现象。本文将从现实主义叙事、空间建构、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概述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织络下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都挺好》;中国家庭;社会;消费主义;现实主义

1“中国式”家庭的女性建构

电视剧《都挺好》的开篇部分,家庭关系的设定基本成型,苏家看似最普通的家庭关系下是一面无数中国家庭关于婚姻与子女问题的显微镜。1.1原生家庭的女性衍生制。苏母是全剧的核心所在,即使她在开场已经过世了,剧中出现的形式都是回忆,但这部剧中苏母却是整部剧因果关系的根源。苏明玉与苏母形成一种相对抗的母女关系,剧中的苏母似乎随时想要吞没自己的女儿,却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给予儿子想要的一切。苏母对女儿的偏见更多基于几千年中国遗留下的封建伦理观念,经过几千年固有的伦理观念的禁锢,长期处于男权主导地位下的中国家庭,似乎或多或少地隐含着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这种固有观念中衍生出来的产物不可预料地使家庭变得矛盾甚至分裂。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大部分人在面对性别时都抱以平等的心态,苏母仇视女儿的根源无非是从骨子里认为女不如男,这种心态的形成也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经历导致的。电视剧中有部分删除了原著小说里的情节设定,电视剧虽有删减,不过由剧中诸多细节可以肯定,苏母的母亲也是重男轻女的典型代表,为了能让儿子有城市户口,让女儿牺牲自己的皮相去换取利益,包括年轻貌美的苏母嫁给胆小懦弱的苏大强,大多也是由于家庭的缘故。原生家庭中关于女性地位的贬低,迫使苏母在不幸的婚姻生活中失去了快乐,按理说苏母应该憎恨的是她的家庭观念或者母亲,可她却活成了自己母亲的模样。当前,中国文化重建的现代性变革虽已开始,但传统父权观念依然或隐或显地占据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位置,无论是电视剧的制作策略还是发行策略,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男权中心意识的制约。苏母的思想领悟受制于父权制主导下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中,她无法跳脱去反抗,只能顺从,从思想观念到行动上,完全成为一个维护男性权利的“他者”。这里可以对比早前火遍全国的电视剧《渴望》,这部剧中的女主角刘慧芳拥有诸多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使刘慧芳这类角色成为家庭剧中“贤妻良母”的媒介形象代表,一度成为众多男性心目中理想妻子的典范与女性心目中最佳的女人代表。刘慧芳不惜一切对丈夫的付出和顺从,满足了拥护父权制的男性的虚荣心,刘慧芳这一形象似乎潜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对于当家主母的内心认证,印证了男性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女性的从属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渴望》与2019年的《都挺好》,在当家主母的形象塑造上,刘慧芳温柔体贴,隐忍厚道;苏母强势霸道,偏心刻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家庭剧中妻子在形式上的翻新,新的形象设定展现出了现实主义生活中多数女性的真实写照,但归其根本,终究是换汤不换药,她们的精神世界都受到了父权制的禁锢,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维护着父权制体制的稳定。那么,单就这两部剧而言,家庭伦理剧关于当家主母的设定,在女性精神解放上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本剧最受瞩目的剧情之一便是母女关系。“我努力了那么久最后竟然变成了我最恨的人”,苏明玉的这句话印证了原生家庭带来的烙印是永久而深刻的。例如:美国电影《八月:奥色治郡》的母女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苏明玉母女有相似之处,大女儿的丈夫出轨、感情生活不和与母亲的经历如出一辙,以至于母女俩性格特征的遗传在剧中都有暗示。中美家庭剧多立足于现实生活,剧中关于家庭这样一个社会小团体存在的亲子关系问题,与我国的家庭剧有相似的答案,即原生家庭衍生出下一代的人生轨迹。1.2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凸显。电视剧《都挺好》扎根于消费文化的土壤中,苏州现代化发展的展现,家庭纠纷与商业斗争的双线叙述,房子、车子、工作、养老、城市户口等等叙事点穿插在剧情中,特别是苏明玉的人物形象塑造,迎合了消费主义价值观,悲情委屈的家庭经历以及自立自强的新时代职场女性的形象,使她在观众的心目中占据了主要的关注地位,在经历过一系列家庭矛盾接二连三的冲击后,苏明玉的个人魅力通过解决家庭纠纷显示出来,“这钱我来出”是广大观众对苏明玉口头禅盘点最多的一个,而剧中苏明成口头禅最多的一句话“你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侧面完全烘托出苏明玉的另一个符号化象征是金钱,全剧中苏明玉变成一个符号化的个体形象,金钱在解决家庭问题时占据了主要地位,成为支撑剧情向前发展的有力工具,泛消费主义的剧情设置在潜意识中诱导观众倾向于金钱为主的个人成功史。

2空间叙事

电视剧的空间建构成为衡量一部剧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其中空间结构潜藏着叙事模式的重大载体及隐含意义。就电视剧《都挺好》而言,苏州是剧中主要的叙事地点,苏家是苏州的一个普通家庭,普通家庭的苏家发生的家庭内部矛盾与苏州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同叙事结构相互映照的影像表达。独具特色的苏州评弹,市井气息扑面而来的苏州老宅,现代化苏州的经济展现,以及随处可见的苏州人的衣食住行。例如:餐厅在家庭伦理剧中是一个重要的呈现空间,餐桌上的空间场所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关系,很多家庭冲突通过一餐一饭来集中呈现。剧中苏母与苏明玉、苏大强的戏剧冲突在餐桌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苏母给两个儿子夹鸡腿,直接忽视女儿,苏大强想要给女儿夹一块鸡腿,因苏母的眼神变得哆哆嗦嗦。这场戏中因餐桌这一空间可以窥见人物关系的戏剧冲突,使人物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及性格特征也有了明确的交代,为之后的剧情发展进行了合理的铺垫。包括在“食荤者”的苏州高档专人小厨房的空间场所里,也加入了苏州特有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了人物关系的空间设定,常常是两个人面对而坐,有第三个人作为目击者,暗示了三人之间微妙的人物关系。电视剧《都挺好》也巧妙引用了音乐,如引入苏州的评弹文化,开头曲与剧情的发展由苏州评弹来展现,这种叙事的影像风格极少在家庭伦理剧中出现,叙事载体从人物关系到空间及音乐等多个方面的展现,实现了家庭伦理剧叙事模式的创新。

3“超话”现象

电视剧《都挺好》在2019年开播引起观剧热潮,广大观众在微博、贴吧、微信、抖音等自媒体网站上纷纷刷屏讨论,人民日报发微博讨论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达到了上万的评论和转发,《都挺好》使家庭剧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力量,形成一股“超话”旋风。为何电视剧《都挺好》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超话”效应呢?首先,电视剧复制了现实生活,重演了原生家庭的矛盾关系。观众之所以热衷于观看家庭伦理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能从电视剧中获得现实真实的体验,从而审视自己的当下生活。例如:《都挺好》电视剧中“重男轻女”的封建情节,是现实中封建家长普遍的认知,激起了一部分“80后”“90后”关于自身家庭的回忆,在看剧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宣泄和满足,某种程度上苏明玉的成功是广大网民内心的自我期待。另外,中国式长子的形象塑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电视剧里的苏明成是中国家庭的长子,长子就是苏家的领头羊,苏家所有的责任都要他来担,这样的人物形象并不讨喜,但人物塑造上符合老一辈人传统的伦理观念,引发了观众对长久以来中国式长子责任制的探讨。其次,儿子苏明成则聚焦了另一个中国家庭的热点问题——啃老族,由于苏母对儿子过分溺爱,使苏明成付出了成长的代价,幼稚的啃老族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群像,剧情设定满足了观众对现实人生的窥视,当观众再一次脱离商品化的“娱乐至死”的媒介文化环境时,开始审视社会,反省自身。片名“都挺好”的结局是全部的矛盾在一夕之间似乎都得到了解决,苏明玉放下了所有的怨恨,重新拥抱亲情。电视剧的大团圆结局符合国人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通过对原著小说改编后的影视再现,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普世的价值观念,达成了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属于中国家庭伦理剧常规的结局模式——大团圆的结局,是导演给观众留下的温馨而美好的家庭畅想,是现实世界里的普罗大众对亲情的宽恕。

4结语

传播媒介时时刻刻地影响社会的价值审美取向,不同时期的家庭伦理剧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社会的现实:婆媳关系、婚外情、高房价、裸婚、二胎、养老问题……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下烙印着现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家庭伦理剧以独特的现实主义类型剧的题材引领方向,当前泛娱乐化的影视剧市场热切需要更多展现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主义影视剧作品,审视并解决社会问题,给予人民群众寻求美好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邵瑜莲.论李少红电视剧的女性叙事与问题限定[J].东方论坛,2007(3):57-61.

作者:孟帆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