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剧《远方的家》题材挖掘

时间:2022-04-23 02:54:52

导语:浅谈电视剧《远方的家》题材挖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电视剧《远方的家》题材挖掘

摘要:电视剧远方的家》通过以主人公宋明媚为代表的一群“随子女在异乡生活”的百姓群像的生动刻画,深刻揭示了新世纪社会转型期,国人大众面对幸福、磨砺、亲情、希望的坚持与奋斗的人情常态。该剧由以“当代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见长的著名导演沈好放执导,集合了包括刘佳、梁冠华、吕中、柯蓝、刘端端等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剧本创作植根人民,艺术表达贴近大众,叙事基调积极、乐观、昂扬,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坚强、互助、开拓、奋进”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现实主义;《远方的家》;当代题材;社会话题;时代本色

电视剧《远方的家》于2018年9月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此剧也是央视综合频道2018年播出的所有剧目中,唯一一部现代都市题材作品。本文尝试从“现实主义创作对特定题材的纵深挖掘”这个角度浅析该剧对当代题材作品作出的贡献。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第一次被引入到艺术的领域中,是在恩格斯关于《城市姑娘》写给拉萨尔的信中,此信发表于1859年,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信中指代席勒为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只追求精神上的抽象,以至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变成主题精神的代言,莎士比亚指代为代表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其核心意思主要是表达了一种创作倾向,即我们很熟悉的——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社会生活中,同时又高于社会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而不是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复制。笔者之所以首先引述这个论点,是为了对《远方的家》给予一个评述的基准,即在时代生活中提炼,在现实主义中保鲜,不求形而上的精神之境,但存善且美的故事本真。

一、准确开凿社会的热点话题

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党的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远方的家》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出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被媒体广泛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感同身受的“名言”作为创作基石,用丰满而真挚的笔触讴歌了“面对大环境变迁时表现出勇敢与包容风貌”的当代中国人。其故事发轫于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一个新生词语“老漂”。所谓“老漂”,是指远离故土、随儿女来到异乡(本剧指北京)开始崭新生活的父母辈。该剧选题来源于真实生活,是社会大众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远方的家》在这方面无疑有着先天优势。

二、潜心发掘故事的理性层面

电视剧《远方的家》从“人与环境”的调和与呼应着手,在“老漂”这个特定的社会身份上寻找故事支点,在当前人口流动迁徙频繁的现实中提炼情感诉求,较好地完成了当代题材作品对时代的积极折射。该剧女主角宋明媚设定为一个从四川来北京追随儿子生活的普通女性,在年轻时经历了丧夫之痛后,宋明媚并没有屈从于生活的安排,而是带着独子宋飞,投身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大潮中,进行自我锤炼和洗礼。人近花甲,她又做出一个勇敢选择,来京和儿子一起生活,同时开创自己崭新事业,为同等境遇中的民众提供养老和生活服务。该剧男主角富伯恒设定为在北京土生土长、有过离异经历,而今随老母亲一起生活的热心男人。人称“富大爷”的富伯恒性格善良敦厚、情怀深种,却屡有自我逃避和狡黠市井的积习,在和房客宋明媚的生活摩擦之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并收获了一份可贵的迟来的爱情。《远方的家》以宋明媚和富伯恒为核心,以其各自家庭和社会关系为两翼,以宋明媚“家政服务”的职业特点为延伸,以养老安居、恋爱婚姻、社会公德、人情关照为叙事的节点,徐徐道来,纷繁丰富。在落笔重墨于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的同时,该剧也精工细作于异彩纷呈的群戏。在个像中引领群像,在群像中展开故事主脉,建立人物“树形结构”的关系设计,而不落“一个大腕撑到底,二十集后水半桶”的叙事窠臼。其中“以子为荣”的宋明亮、“交际恐惧”的张玉莲、“时髦开朗”的老太罗孝庄、“真诚勇敢”的创业者宋飞、“小气促狭”的李嘉玲等等,都是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能引起观众较好的共鸣。近年电视剧创作的主流依然是贴合百姓、呼唤和谐的当代题材,是现实主义的百姓情怀作品。毫无疑问,《远方的家》顺应了这样的倡导,以“给了孩子生命和爱,自己只留下渐老的羽翼和一肩的漂泊”为叙事主题,深情歌颂了中国人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孝道、和睦、博爱、自强等可贵的精神风貌,并对养老模式、地域融合、邻里守望等新型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与中国社会当下弘扬的文化导向高度契合。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很好地规避了当下电视剧创作中容易发生的“情节悬浮”“以偏概全”“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其立意深远积极,一言以蔽之,即“与国人笑谈乡愁,共父母乐养天年”,试图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讨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三重基本关系,创作出了属于中国当代、包涵真实社会学价值的文艺作品。

三、深度探究时代的共有本色

《远方的家》不是一部暮气十足的“老”戏,更不是一部灰暗沉闷的“苦”戏,它是一部关乎亿万国人离合悲欢的社会生态大戏,关注当今热门民生议题:独生子女的父母如何安享晚年,与晚辈共享天伦?如何在生活方式急剧变动的今天,让普通家庭和人群在异乡找到归宿感与幸福感。这是国计民生之大务,更应是当代题材文艺创作不可忽视的领域。剧中关注的是那些半世辛劳忙碌,天命或花甲之年又随子女来到陌生城市,迎接新生活挑战的“50后”。他们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是中国现当代史最值得尊敬的勇敢一代,他们历经上山下乡、再就业、房改、医改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却始终保持对生活不灭的乐观。宋明媚的人格魅力与侧面在多重矛盾下一一展现,在故事高峰达到了与周遭人物的共鸣共振,充分施展了她深具个性的人物特色。宋明媚在本剧中代表了一位时代女性应具有的美好品质的融合,在其不断自我教育和勇敢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在沈好放导演的执导之下,该剧坚持极简明快的百姓美学,以写实兼具诗意的创作手法,长卷全景式呈现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摒弃不切实际的“夸张、炫富、奇异”的扭曲理念。在各部门工种的劳动创造中,融合出属于“中国色彩”的电视美学调性,力求从画面、表演、服化道具等诸多层面,展现出新世纪中国人独有的、可向世界传达的一种自豪开阔的叙事气度,一种朴实自然的生活质感。导演沈好放将自上世纪末以来,近二十年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人化观察作为切入视角,适当承接并发展了自己以往作品中的摄影风格与方式,力求在《远方的家》中,呈现一种亲切融入的镜头语言,使得人物造型与环境形成互文,用京味儿十足的院落和大气时尚的都市楼宇共同为该剧搭建一个有利于叙事的“家”环境,既有闭合的温馨,又有敞开的轻快。然而,瑕不掩瑜,《远方的家》也存在着创作上的遗憾与不足,如对生活开掘不深,艺术真实略有缺失,对现实问题映照不够,部分支线人物形象缺乏概括力等症结。《远方的家》也无法完全脱离当下的流行审美趣味、文化价值观等构成的挑战与压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亟待提升的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细节上的不够熨贴,如巧合矛盾罗织太多,又如对家庭结构的失衡设计等等,其根本损害的还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诚然,该剧已经在极力摆脱对生活的刻板式描摹,但其在流行价值认知及审美趣味的层面上仍存在对当下引领不够的缺憾。在地域差别、文化输送、道德互教等问题上还存在着臆想与偏颇,这当然不是一部电视剧能够轻易完全达到的,但也应该是一部品质优秀的作品被期望达到的高度。车尔尼雪夫斯“美即生活”的美学原则,呈现出鲜明的“以真为美”的美学倾向。电视剧《远方的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镜像呈现,让观众在其中找到自我的影子,让观众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真正达到“美即生活”的审美境界。由于该剧传达给观众的主题与思想都是来源于现实,都是创作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对现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生的真切思考,所以即便是有些许在艺术构架与思辩上的缺憾,依然出色完成了通过作品传递生活“本真”之美感的任务,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善意的、高屋建瓴的自审式精神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至今已40年,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向来是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的主旋律,每一个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都值得书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亦应被持续关注与研究,尤其在当下,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如《远方的家》在媒介融合业态的热浪中表现出“个性兼具共性的艺术表达”,不脱离百姓与时代,又不拘泥于复刻现实,能在娓娓道来之中展现对未来的期许与祝愿,其诚意与勇气可嘉。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现实题材剧创作需不断克服、超越不足,提升艺术原创力,坚守深化现实主义精神,方能创作更多现实主义精品力作。《远方的家》的成功播出,证明了走在这条创作之路上的艺术工作者应继续坚定步伐与信念,一往无前地跋涉下去。

作者:张小弛 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电视剧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