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审美现代性分析
时间:2022-02-11 08:50:00
导语:中国电视剧审美现代性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叙事和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叙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丰富的实践和创新发展中,电视剧一步步走向艺术自觉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审美属性;与此同时,电视剧在审美表征、现代性体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具有的审美现代性,寓示着那些创新的动力和发展的脉络所标示的趋向。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审美现代性;新时代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阶梯上回望,我们心怀钦敬并可用“凤凰涅槃”来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倘若将思绪再绵延至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从救亡图存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历史的春帷徐徐开启,时代的跫音铿然回响;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如果说革故鼎新、波澜壮阔、砥砺前行的改革开放是一幅巨大的天幕、一方广阔的舞台,那么电视剧则以其生动、直观的影像表意艺术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刻变迁,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历史转型期人们精神历练的诗意轨迹。无疑,改革开放40年来,电视剧在艺术创作、传播、接受、体制机制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检视其发展、品性及与时代生活的紧密关联有多种视角,但在文化的意义和“深描”(ThickDescription)的方法论上,“审美现代性”(AestheticModernity)是考察和打开此一问题域的有效方式,也是阐释其艺术活动深层含义的有效线索。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性”(ChineseModernity)的历史性生成中,作为一种富有影响力和活力的艺术形式,电视剧在丰富的实践和创新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性,同时,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又以其丰赡的、饱含历史诗情的艺术形象,表征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等的深刻嬗变,反映了时代生活的风起云涌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使广大观众共享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理解、同情与希望。在这种意义上,审美现代性深描的“有效性”在于切实回到历史变动的实际过程,回到审美话语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并以一种创新的力量来审视那些发展的动力和脉络所标示的趋向。
一、审美表征:在丰富的实践和发展完善中走向艺术自觉
作为一个描述和规范艺术品性、价值等的现代美学概念,审美现代性(或美学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在艺术形象所蕴藉的情感体验、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价值理想,以及艺术表现、审美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按一般的理解,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面是“时间”,即“传统-现代”(或“古-今”)的结构张力,同时,基于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加之与时间的一体两面,“空间”上的“本土化-全球化”(或“中-外”)的矛盾张力亦是其不可或缺的审美之维。具体就艺术活动而言,与经济、制度等层面的“社会现代性”(或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相区别,审美现代性首先意指艺术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属性。如是说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首先体现为审美表征(或艺术表现形式)的现代性,这既是艺术的性质使然,加之美学分析是历史分析的前提,又因为电视剧是一种“现代”大众艺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时展、社会进步的大背景、大潮流中,携带着近乎天然的现代基因,中国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是一件令人瞩目的现代性事件:一方面,借助高科技的大众传媒及其强大的覆盖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电视剧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风云际会、风雷激荡的时代,成为人们生活、情感的历史镜像和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另一方面,它又对当代中国的时代风尚、审美文化、思想观念、想象的共同体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从制作/播出的维度看,自2003年全国各制作机构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电视剧突破“万集”大关以来,2004—2017年,电视剧年均制作/播出448部14617集、日均1.23部40集。②相比之下,中国已然是电视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而在创作实绩上,从1980—2018年,作为电视剧领域的最高奖项,“飞天奖”已举办31届,并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剧艺术的丰硕成果。诚然,量变是基础,但巨大的数量具有促发、显现质变的足够动能。检视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其艺术自觉在内、外两个向度上有鲜明的体现。首先,在外部关系上,从直播小戏到史诗性作品、从作品改编到艺术原创、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电视剧从戏剧、电影、文学等艺术样式中借鉴、吸纳了丰富的营养,并在人物塑造、叙事技巧、视听语言、艺术传播、艺术生产/再生产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表意方法和特性。其次,在内部向度上,丰富的实践使其一步步从稚嫩变成熟、由弱小而强大。简要说来,一是文体特性明朗。其中,单本、短篇、中篇、长篇依次发展,连续剧、情景剧等形式多样,喜剧、悲剧、正剧风格并存,到现在是长篇连续剧占据主导地位。这可看作电视剧发展完善的范式积淀。二是题材类型多样。当前,电视剧题材已遍及当代、现代、近代、古代各个时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都市、农村、军旅、涉案、青少、科幻、传奇、武侠、神话、传记,以及重大革命、重大历史等诸多类型。这可视为电视剧发展完善的叙事基础。三是美学结构嬗变。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大幕的开启、“二为”方向的确立,艺术观念上的“从属论”“工具论”由政治外衣的褪去逐渐深化到美学的结构性嬗变,这折射出沉重的美学惯性的换道,还意味着审美现代性反思的历史性出场,尤其是现实主义的叙事想象和修辞展露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高扬与深化的潜能,也昭示了艺术镜像反映时代精神和人们生存处境的真实性和珍贵性。这可看作电视剧发展完善的内驱动力。四是影响力巨大。作为新兴的大众艺术,电视剧既乘着现代传媒的东风而扶摇直上,又契合中国人喜爱“故事”的文化传统而广为传播,并使其风头、影响力一度盖过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这可视为电视剧发展完善的后发优势。五是“互联网+”深度转型。在当前新的媒介生态和艺术生态中,“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③其中,网络剧发展迅猛、活力充沛,其新实践和新美学既和电视剧有深入的双向互动,又拓展了新空间、提出了新范式、呈现了新气象,但随着“互联网+文艺”的深度转型,在对比性的实践、美学架构中,两者交流交锋交融的过程势必是缔结新常态、走向新共鸣、带来新活力的过程。这可看作电视剧发展完善的创新前景。可以说,以上内、外两个向度的考察,特别是电视剧五个方面的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其艺术的自觉,也充分体现了电视剧在审美表征上积淀形成的审美现代性。显然,在形式和内容辩证统一的意义上,这种审美现代性是电视剧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还是承载、彰显电视剧其他方面审美现代性的前提。
二、现代性体验: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折射时代生活的内在光辉
在电视剧的审美表意中,所谓现代性体验,是指在时展、社会转型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场域中,人们对自身欢愉与痛苦、欣慰与忧郁、梦想与困顿等的切身体会,它涉及生活方式、生命体验、生存价值等的嬗变,是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等深层交融的复合体。尽管现代性体验与现代性思想紧密相连,但就艺术的感性呈现方式来说,作为人们生命体悟中最敏感、最真切又最具活力的部分,现代性体验是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始基。伽达默尔说:“艺术来自于体验,并且就是体验的表现”,“体验艺术也是指由审美体验所规定的艺术”,“一部艺术作品就是对体验的移植”。④在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的内在关系上,体验虽不解决人对世界的事实认识,但它作为一种感性而隽永的领悟方式使生命“在场”,以至使艺术的意义世界成为人之体验和情感的世界。纵览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一种突出的情形是:在2004—2017年年均制作/播出的448部14617集作品中,现实题材电视剧有278部8492集,占比分别达62.54%、58.1%。其中,现代性体验的影像表达是一道醒目的风景。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潮和历史最强音,现实题材电视剧因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必然奏响与时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主旋律。不仅如此,在不少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现代性体验通过“现代意识”的棱镜折射实际上也广泛地渗透在有关个人命运、大众文化等的寓言式表达之中。此正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审美关系与现实关系的紧密关联上,作为社会大背景,40年史无前例的沧桑变迁必然给置身时代浪潮中的人们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现代性体验,并通过审美转换,投射、凝聚在电视剧的影像表意之中。所谓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现实关系的历史叙事来看,改革开放及其深刻影响逐渐显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也深入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之中。比如高考、倒爷、承包、留学、下海、下岗、打工、移动互联、创新创业……每一次潮水涌来都有生活轨迹、人生命运的再书写,而在焦虑彷徨、执着向前或迷茫无助、艰难探索的潮水涌动中,人们的欢笑与泪水、勇敢与怯弱、荣耀与失败、悲欢与离合一并铭刻为永不磨灭的时代情感记忆。相应地,在审美关系的艺术叙事中,这些“时代情感记忆”必然会带着现代性体验的温度,并以吻合社会心理和时代要求的绵延质感而渗透、弥散在电视剧文本之中。比如《乔厂长上任》《新星》《雪野》等作品,它们有锋芒毕露的锐气和昂扬向上的基调,并以非凡气势敏锐地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大潮汐》《车间主任》《省委书记》等表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历史性转型的艰难、阵痛与昂扬;《颍河故事》《乡里故事》《三连襟》《喜耕田的故事》《鸡毛飞上天》等对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及农民变革“心史”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外来妹》《当家的女人》《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前半生》等展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性的遭际和命运;《岁月长长路长长》《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泪尽情流》《金婚》等对下岗职工的人生际遇投诸深情的一瞥;《苍天在上》《抉择》《忠诚》《人民的名义》等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示与批判……可以说,作为时代变迁的风向标,这些作品将艺术触角深入时代生活的诸多层面,并把个人的命运纳入民族、国家的命运之中,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复杂多样的现代性体验。如果我们把时代生活的变革视为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过程,那么遭遇“现代性”委实就是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一个与传统出现了巨大脱节的现实,质言之,40年的沧桑巨变在把人变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把人变成了现代化的对象。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尽管现代性体验具有片段性、偶然性、情绪性等特征,但那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之所以令人称道,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借助敏锐的感觉和整体的审美观照,来捕捉和表现现代人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思想感情的变迁,来洞察和把握时代生活的精神脉络与基调,诚如西美尔所说:“人们可以从表面探测进入心灵深处”,“从独一无二中发现典型,从偶然中发现规律,从表面和稍纵即逝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意义”,⑤以至于片段牵挂着整体、瞬间系缚着时代、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历史脉动的内在光辉,以至于因表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精神季风”的变化征兆而引发人们真切而诚恳的审美反思和情感共鸣。
三、思想观念:在矛盾的张力结构中迸发审美张力
在现代性体验与现代性思想的紧密关联中,如果说前者是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始基,那么后者则因涉及人们的思想认识、哲学观念、价值意义,以及对于生活和自我的深刻反思而成为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显在标识。特别是在复杂交织的矛盾张力结构中,电视剧艺术的主题表现及思想开掘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审美现代性。纵览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其艺术创作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性,即在主题表现上热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问题、积极反映人们的心理嬗变和情感波澜、着力表现时代精神的发展和变化,并且不管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还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不同思想倾向、价值观念等的冲突,因而在拒斥与吸纳、对立与转化的过程中,文本之中大多蕴涵着内在的思想冲击力和巨大的审美张力。具体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排天巨浪,诸如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贫困与富裕、先进与落后、新与旧、城市与乡村、个体与群体、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男性与女性、义与利、权与法、情与理等二元对立式的结构张力强烈地冲击和震撼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而在多层次、多向度的审美观照和影像表达中,电视剧艺术创作总是试图敏捷地把握时代的精神脉搏,并将这种因大碰撞、大分化和大融合等带来的生活变奏浓缩到由历史和现实交织而成的文本之中。无疑,改革开放40年是革故鼎新、波澜壮阔、激情澎湃、风雷激荡、日新月异的40年。而二元性的艺术思考和审美开掘源于二元性的历史文化语境。特别是在“传统-现代”“本土化-全球化”的矛盾张力结构中,电视剧艺术编织出一张张历时与共时交错纵横的审美关系网络,并呈现出一幅幅张力满满的审美图景。比如《太阳从这里升起》《葛掌柜》《篱笆•女人和狗》《情满珠江》《人间正道》《三连襟》《喜耕田的故事》《平凡的世界》《我的前半生》等作品聚焦时代精神中的革故与鼎新,并在诸如新与旧、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等种种的矛盾张力中表现出人们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和反思,进而将主题思想升华到超越题材本身的高度;《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北京人在纽约》《世纪之约》《我的青春谁做主》《小别离》等作品立足中国语境,同时,还将审美眼光投诸“全球化”国际环境的矛盾交织,并在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新的动态关系中折射出丰富深刻的审美现代性意义。诚然,电视剧艺术创作的主题表现和思想开掘远不止“传统-现代”“本土化-全球化”的展开维度,但它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分蘖性,乃至作为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聚焦点、生长点和参照系,使得多种多样的二元对立式审美张力庶几可以串联成一个“历史-逻辑”的总体结构。而其中所蕴涵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显然具有丰富、深刻的审美现代性内涵。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广发展,现代性思想仍将深层次地影响电视剧的艺术生产,仍将是优秀电视剧作品所应有的艺术特性、文化品位的显在标识。
四、价值取向: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生产中谱写新篇章
不言而喻,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发生、发展,以及性质、价值和作用发挥等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紧密相连。然而,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于它既包含“传统-现代”的内在矛盾,又有“本土化-全球化”的外在张力:一方面,现代性话语源于西方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话语体系和价值标准;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一种由“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而搭建起来的中国现代性已赫然展现在历史的舞台上。⑥其间,就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和趋向来说,基于现代化实践的多样方式、途径,也基于对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思和多元现代性共识的达成,现代性问题逐渐被置换、凸显为一种根本性的价值论问题,换言之,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性问题的核心。在这种意义上,“价值取向”必然是考察中国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乃至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审美之维。无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和核心价值。检视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人民”的价值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并渗透到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层面。简要说来,一是在文艺理念上高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旗帜,将“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根本的、原则的问题,强调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二是在艺术创作上坚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强调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三是在人物塑造上重视“新人”形象,乃至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所达到的美学、历史高度作为衡量电视剧艺术水准、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尺,比如像乔光朴(《乔厂长上任》)、吴秋香(《雪野》)、黄江北(《苍天在上》)、高长河(《忠诚》)、吴明雄(《人间正道》)、雷默(《世纪之约》)、孙天生(《三连襟》)、赵小云(《外来妹》)、梁淑贞(《情满珠江》)、段启明(《车间主任》)、菊香(《当家的女人》)、喜耕田(《喜耕田的故事》)、许三多(《士兵突击》)、马向阳(《马向阳下乡记》)、孙少安(《平凡的世界》)、陈江河(《鸡毛飞上天》)等一系列“新人”形象即体现电视剧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四是在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上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强调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电视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五是在审美接受上强化“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不仅视人民为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还把人民当作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可以说,40年来电视剧的丰富实践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价值取向须臾不可分离,同时,这也昭示了高扬和彰显现代性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繁荣发展、谱写新篇章的必然趋向、必由之路。在当代语境中,我国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一方面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现实土壤,并依中国现代性的总体价值而确立其性质、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的思想文化新生态中,其作用和功能已赫然有别于西方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性”而呈现为一种“发展协同性”。在这种意义上,“人民主体性”既吻合电视剧艺术生产的规律,也成为中国特色审美现代性的价值核心。诚然,价值的“主体性”特质使得价值观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人民主体”无疑是价值主体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就电视剧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来说,大凡有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根底,创作者就拥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就拥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并于人民伟大实践的影像书写中,使其所塑造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更好地展现当代中国时展、社会进步的诗情与画意。
综上所述,在审美现代性的深描中,中国电视剧40年的历史既展现了它发展成熟的轨迹,又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性成长发展的艺术剪影。尽管当前的电视剧艺术生产在主流价值的审美化、题材选择的类型化、艺术表现的精致化、技术制作的精良化、大众接受的互动化、文化传统的涵濡化、国际传播的通约化等方面还大有可为,但它在审美表征、现代性体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所蕴涵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凝聚着历史运势的精神火光,也寓示了那些不断创新的力量所标示的趋向。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潮流,“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另一方面,新的历史方位必然带来新的文艺方位,“应乎人则必兴,顺乎势则必成”。总之,在当今风云际会、蓬勃向上的时代,唯有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中国电视剧就一定能乘风而行、顺势而为,产生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彭文祥 黄松毅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 上一篇: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
- 下一篇:病例分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