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视剧的“坚守”与“求变”

时间:2022-01-10 10:03:48

导语:山东电视剧的“坚守”与“求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山东电视剧的“坚守”与“求变”

摘要:虽然山东电视剧已经成为品牌化的形象,但仍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加持表现,对新媒体、新影像的洞察略显挣扎,尤其是在正午阳光影视公司脱离山东影视制作中心后,迅速接轨市场,却摒弃了文化的抒写,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能否寻找到文化与市场的平衡点,是山东电视剧未来创作的落脚点。

关键词:“一带一路”;山东电视剧;坚守;求变

如果以鲁剧来定义山东电视剧则是狭隘的,它更多的是一种现象化的写照,当地域式的自我呐喊之后就是以大全景的方式去关照整个社会。可以说鲁剧让人们认识了山东,山东影视剧让人们认识到了整个中国。在山东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件事情需要注意:其一,2011年山东影视集团的铁三角侯鸿亮、孔笙和李雪成立了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其二,电视剧《琅琊榜》在国内走红并登陆海外市场。这似乎更像是山东电视剧演变的分水岭,他们的作品在淡化了历史抒写的同时,更加注重了人物刻画与市场需求。“历史化”与“去历史化”,“地域性”与“去地域性”成为山东电视剧发展的两个极端,这是平民文化与市场文化、现实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博弈,这种演变所浓缩的是时代语境下的坚守与求变。

一、时代语境:“一带一路”和新旧动能转换

文化部制定了2016~2020年“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其涵义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切实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创新发展。2018年山东省开启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建设规划,其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山东的影视文化休戚相关,传承创新齐鲁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种时代语境下,需要山东电视剧在发展中寻找文化普适性的最大公约数,既能保持文化的本土特性,又能推进文化走向世界。2017年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展出了《琅琊榜》《大舜》等多部山东影视剧,与国内外多个企业达成了影视剧引进、出售、合拍的合作意向。这是山东电视剧“走出去”的新开端。

二、山东电视剧的坚守

山东的地域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既不会过于偏僻带来猎奇式的景观世界,也不会过于普适而失了特色,它正好处于一种临界点———是连接地域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山东电视剧创作之初就以“水浒英雄”系列电视剧展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性,这种地域特性并不狭隘,以一种相对的宽容性被观众所接受。随后开始以家国一体的矛盾纠葛展现历史变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纵观山东电视剧的创作脉络,是以正剧为标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有着某些共同的表层形式和深部的文化密码,以大气象的历史感进行情感扩张,人物放置于历史抒写式的漩涡中,巧妙地将历史变迁与人性转化完成同构。这种影视文化姿态,训练了大批导演和编剧,宏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代”际人物关系、正能量的相互拯救、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这种模式化的发展使得山东电视剧越来越剥离了地域性的外衣,以一种更加普适化的视角来自我建构。这种模式化的发展既是山东电视剧发展中的自我内省,也是时代语境下的自我转型。

三、山东电视剧的求变之路

1.文化的求变之路:由普适到普世。无论是《闯关东》对于中国移民大迁徙的关东潮,《知青》中1700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大染坊》反映青岛生意人陈寿亭一生的商海沉浮,还是《温州一家人》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老农民》关注中国当代农村现实生活和农民精神世界6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些电视剧无不都打上了山东电视剧模式化的烙印,然而过于依赖大气象、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包袱,使得山东电视剧创作蛰伏期长,意识形态强加于故事创作之中,加上电视剧又少于宣传,所以一些作品不温不火,缺乏强有力的播出平台,成为了由模范到系列的孤芳自赏。新的时代背景下,山东影视剧“走出去”应该分两步走:首先是由地域文化到“普适性”的转变。文化在影视剧中不应该成为叫卖式的呈现,避免为了文化输出而输出,要做到影视产业的“普适性”;其次是由“普适性”到“普世性”的转变,文化自然融入,而并非刻意呈现,传播者与受众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共鸣。从中国文化当中真正开掘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髓,突出地呈现在电视剧创作中。2.创作模式的求变之路:创作型到创新型。文化的承载是过犹不及,“一带一路”所映射的文化交流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所呈现的文化创新,应该是一种多元化且潜移默化的呈现形式。在影视剧的创作中,一旦文化喧宾夺主,反而失去了作品本真味道。时代语境下,山东电视剧的创作应当开启自身的创新之路,在发展的浪潮中继续保持高水准的创作输出。第一,依托于省内或国内的影视大赛。吸引有潜力的青年影视人才。人才断层是目前影视剧创作中所遭遇的普遍问题,山东电视剧虽然云集了很多优秀的导演编剧,然而一些新生代的创作者并不多见,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是一个很好的挖掘人才的平台,如文牧野在first影展崭露头角,他也曾经在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中凭借《金兰桂芹》获得最佳导演奖,现在由他拍摄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不仅获得30亿票房,更是获得了良好的口碑,适当注入新鲜血液是对影视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第二,建立省内影视剧创作辅导金制度。目前电视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虽然高片酬已经得到了控制和缓解,但山东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力量依旧薄弱。现在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创产业建设,政府可以设立影视剧创作辅导金,用来鼓励优秀的剧本和创作团队,从资金和行政配置资源上给予有效性的保障,让个人、民营等机构参与到影视剧的创作中。台湾早在80年代为了挽救低迷的电影市场设立了“国片辅导金”制度,资助了大批优秀的电影创作者,也成就了现在的李安。第三,依托青岛影视产业,推动山东电视剧的发展。2017年青岛开始打造“东方梦工厂”,旨在汇聚各类影视文化力量,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搭建高端影视文化交流平台,目前万达、五洲发行等影视企业已经入驻青岛。目前青岛全面启动了“影视剧本孵化计划”,对优秀的剧本给予资金支持。山东电视剧的创作可以以青岛影视产业为依托,在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中形成有序竞争的集群化产业发展环境。第四,建立宣传网,构建多元化的播出平台。无论是金融经济还是文化经济,这两种理论的建构都是以受众为主体,电视剧作为生产者的文本必须要取得两种经济理论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是最完美的传受体验。目前广电集团化发展,电视台一家独大,这就使得电视剧播出者更加衡量市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受到收视率的制约,就连负责人也不过是收视率的一条膀子而已,这一点不能忘记。”[1]中国电视剧的现状是供大于求,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信息爆炸式的电视剧资源面前,山东电视剧不能将受众置若罔闻,2015年正午阳光开始拍摄网剧,出现了《他来了,请闭眼》《如果蜗牛有爱情》《鬼吹灯》等作品,这些网剧题材迎合市场,加之不予余力的宣传,收获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当然这种纯金融经济的输出必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是它却为山东电视剧提供了新的制作模式“正剧+网剧”,这种多元化的创作模式必然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山东电视剧的发展更像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缩影,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从立足于本土转向市场,从以制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精品化走向大众化。虽然山东电视剧已经成为品牌化的形象,但仍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加持表现,对新媒体、新影像的洞察略显挣扎,尤其是在正午阳光影视公司脱离山东影视制作中心后,迅速接轨市场,却摒弃了文化的抒写,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能否寻找到文化与市场的平衡点,是山东电视剧未来创作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

[2]孔令顺,朱琳.从“鲁剧”作品到“山影”出品的品牌嬗变[J].电视研究,2016(11):68-71.

[3]仇婷.山东卫视自制电视剧突围之道[J].中国报业,2015(12):72-73.

[4]孙春亭.记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眼力•实力•功力[J].当代电视,1997(10):35-36.

作者:冯秀彬 张宝珠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