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电视剧创作研究

时间:2022-06-19 03:24:36

导语:中国梦电视剧创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梦电视剧创作研究

从2012年11月29日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之后,学术界就掀起了研究和多角度阐释中国梦的热潮。电视剧善于表现历史画卷、时代浪潮、民族情感和百姓悲欢,与中国梦既承载历史也直面现实,既昭示未来也激励当下,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个人,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精神内涵有着天然的契合。研究电视剧艺术在中国梦表达中的作用和方式有着急迫性和必要性。

一、中国梦:为电视剧艺术注入时代精神

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其教育大众、提高审美及认知能力的社会功能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荀子在《乐论》中提到乐有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的作用,且“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乐姚冶以险,则民流鄙贱矣”。文学艺术不仅有引导和改变人认知,提高道德水平的作用,并且文艺作品因其本身精神内涵的优劣对社会的影响也大相径庭。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苏轼都就文与道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皆认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柳宗元更是强调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明确提出:“文所以载道也。”古代先贤对文学艺术的对社会和民众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已比较完备。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电视剧作为反映时代风貌,传递社会精神的工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说电影长于对故事的结构和思想的表达,那么电视剧则更注重对人物的塑造,电视剧艺术因其广大的受众范围和日常陪伴的特性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众的精神追求,当电视剧热衷于表现宫斗家斗、职场厚黑、小三出轨等鸡零狗碎,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和社会认知都会发生位移,则文难以载道。因此,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提了“文以载道”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也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这里“文”是指文学艺术,“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将文艺作为传播中国精神、时代精神这个“道”的工具,用以教化每一个中国人。“中国梦”作为新时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其精神内涵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而是填补中国人所迫切需求的精神信仰,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人所共同的“道”。中国梦的提出为电视剧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指明了创作方向,使得电视剧艺术的创作不再唯商业标准,将电视剧艺术从媚俗的泥沼中拔出,放置于更脚踏实地的现实世界上。电视剧艺术在表现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塑造亿万筑梦追梦奋斗者的真实形象中焕发新机,也重新承担起教育大众使命,真正在书写每一个个体中展现时代、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品格。

二、“普通人”的生活:中国梦电视剧创作的源泉

1.普通人是筑梦中国的重要支点。主席在阐释中国梦时这样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的实现需要依靠社会各阶层的努力。其最终实现与否,是以社会阶层的生活幸福指数,特别是全体人们的生活改善程度、获得感来决定的。否则,中国梦只能成为一个概念,和一个空泛的梦想。所以,作为中国最广大阶层的普通大众其生活质量和梦想的实现,才是中国梦的关键所在。电视剧是写人的艺术,电视剧的创作重点就是对人的描摹与塑造,而作为电视剧中一个最大的被书写、被描绘的群体就是“普通人”。笔者认为,所谓“普通人”在我国就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部分人群占有最广阔的社会空间拥有最丰富的个性魅力,却同时也共历时代变迁,共享民族记忆,共担悲欢离合。所以,“普通人”作为时代的主体,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是电视剧剧作中最重要的人。中国梦是复兴梦,是发展梦,是强国梦也是建设梦,在这梦中不管面对世界还是回首历史,作为个人还是民族整体,其中最重要的梦就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只有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住房、教育、食品安全、人格尊严、个性发展、理想追求都得到满足,中国梦才变得真实和有意义,才能得到最强的拥护和共鸣。所以,对于电视剧中的“普通人”的塑造及其生活的表现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重要着力点。在中国梦这一语境下,如何能让电视剧作和中国梦的思想达到完美的切合,那就是对社会中的普通人,特别是对当下中国人生存现实的直面关注。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是从每一个个体出发,进而达到对中国人这个整体的关注,完成每个人的小梦,才能成就共同的大梦。因此,当中国梦这一主题与电视剧作相结合时,对普通人的塑造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他们的忧愁疾苦、悲欢离合、奋斗人生才是电视剧作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关注重点,只有切实的了解他们、关怀他们,并创作出反映他们生活面貌的优秀作品,才能起到影视艺术观照社会、鞭挞丑恶、歌颂光明、弘扬美善的积极作用。2.普通人是电视剧艺术的最佳主角。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有着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系。电视剧作品的创作过程即是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再现,而现实生活又是创作和理解电视剧作品意义的基础。剧作家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其创作来源和日常参照就是其生活周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将这些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想象,就有了千变万化的电视剧艺术。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仍是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再现,而电视剧艺术是写人的艺术,其中关键在于对人的塑造。那么对于剧作家来说,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人情、人性的描摹和塑造就是其创作的来源和依托。一部电视剧所能展现的社会图景只是生活中的一角,中国梦的价值是个人、国家、民族共同价值的叠加,而非某个个体或小群体的需求。电视剧艺术表达全体人民的中国梦,需要通过电视剧对于一个个普通人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电视剧通过对一个个普通人梦想的塑造和完成,使其成为典型人物,这一人物的悲欢离合、理想追求亦是身处同时代的中国人的缩影,由此完成个体梦想与群体梦想,乃至国家梦想的一致与重合。

三、写好普通人:电视剧展现好中国梦的关键

1.以普通的情来写普通的人。表演艺术中一个演员是否能够成功的塑造一个人,演好一段故事,需要的是无限靠近这个人物,以人物的眼为眼,以人物的耳为耳,以人物的感觉为自己的感觉,把自己当成人物。这一标准不光适用于演员,同样适用于电视剧创作的方方面面。电视剧对中国梦的表现,首先是要塑造好为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而努力奋斗的普通人形象。那么,怎么才是好的人物塑造方式呢,就是让人物回归其日常情感。一段时间以来,电视荧幕上曾经充斥着一些抗日神剧和雷剧,对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没有丝毫的神圣感和严肃感,观众只有嗤之以鼻。这其中除了手撕鬼子、手枪打飞机这样的技术性“雷”之外。还有更多的是人物塑造超出常情。例如,电视剧《抗日奇侠》中,一位战士将一名日军不偏不倚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暂时搁置人能不像包菜一样被撕的问题,只看英雄豪不犹豫地撕了一个鬼子,并且凛然一笑,这样的人物设置就是超越常情常理的。这样的人物形象,非但不能激起观众的爱国之情,还会使之成为荒谬可笑的小丑,削减了这段历史的严肃性、残酷性。笔者认为,对于普通人的塑造首先要将其放置到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逻辑之中,想想普通人遇到此时此事会是如何。电视剧《潜伏》当中有一场戏,余则成扮成记者采访中国共产党派来的代表,但是事先他并不知道他的爱人左蓝也会来。当看到左蓝的那一刻,余则成像所有思念爱人的普通人一样,他呆住了,且泪水湿了眼角,但他很快恢复了状态。但是在之后的舞会上他还是一直无法自控的想要看着左蓝,这让反应迟钝的翠萍都有所察觉,更何况老谋深算的特务们。余则成是一个成熟的地下工作者,他平常工作滴水不漏,一直能冷静自持地隐藏自己的情感波动。但是,在左蓝到来的时候,他还是有所失误,这才是正常的人。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长久未见的爱人突然出现,又是在危机四伏的险地,他内心的激动、思念和表面隐忍、克制使之成为一个真实可感的人。观众能够随着他微小的动作,感受其内心的激荡,在与人物同感同愁中体会到革命工作者的牺牲与伟大,真正感怀其为国家民族的付出,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爱国心。这样从人物真实情感和客观情境出发的影视作品,才能真正展现中国梦的思想内涵,艺术地把中国梦的种子种到每一个人的心田。2.普通人的自我超越。以普通人之情来塑造人物,到达和观众共情的效果。但在共情之后,如何能让观众在感知这个与他相似的普通人时,对其产生敬佩、模仿的欲望,这就需要在普通人身上塑造出不普通,完成人物的自我超越。人真正追求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进一步超越自我的生活意义。这种追求包含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文化,以及人在其中所处位置的探索和理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生,更有意义地去生活。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是满足于自我的平衡状态,而在于一种自我的超越,表现为勇于承担责任,敢冒风险,不断地创造。在日常状态中大多数人对于危险、灾难、责任、义务等等的第一反应都差不多。当人遇到外界刺激,刚刚达到大脑,还未做出身体动作之前,这一时期是人的情动时期,在情动时期,每个人都依照本能反应,趋利避害、逃避风险是每个人的生物本能。但是,在情动过后,经过短暂的大脑思考,人与人做出的动作就会有不同。影视剧作要塑造的人物就是在这不同之中。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物就是影视剧作中该塑造的人物。如《亮剑》《伪装者》《和平饭店》中所塑造的革命者,明知前方困难重重,随时会死,依然选择救助同志。他们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中最普通的一员,但因有了他们,中国革命先驱的形象就从这一个个不同的人物中树立了起来,中国革命的艰难及其意义就在人们心中变得具体可感。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蜗居》《小麦进城》中塑造的面对快速发展的城市、艰难的生活,依然勇敢前行的都市青年。这些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一份子,但因其选择的不普通,不但没有被时代洪流所淹没,反而乘风破浪、熠熠生辉。这些人物的榜样力量,正是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所在。历史伟人、帝王将相的作为固然让人惊叹,而这些普通人的坚持更让观众感到亲切和感动。3.圆形人物还是扁形人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概念。圆形人物原本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其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圆形人物的这一创作方法得到了影视剧作的肯定,特别是在现实主义剧作中被采用。近年来的一些主旋律影视作品,在政治生活之外,也特别注重表现人物亲情、爱情、友情等多面内容,塑造出一批具有一定生活深度的圆形人物。如《人民的名义》中陆毅扮演的反贪局长虽是个正直坚定的国家官员,但回到家中就是个平凡的丈夫和父亲,也会洗衣做饭,也会对于儿子的不好好学习无可奈何,对于发小的恳求也有无法拒绝的时候。这样的反贪局长就从高高在上的权力顶峰走近了百姓身边,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所以,圆形人物理论在塑造代表国家形象的正面人物时,有拉近人物距离,贴近观众的作用。“扁形人物在17世纪被人叫作‘体液性人物’,现在他们有时被称作‘类型性人物’,有时又被称作‘漫画式人物’。这个类型里的那些性质最最纯粹的人物,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独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一大优点是:不管他们在小说里的什么地方出现,都能让读者一眼就认出来—读者用的是感情之眼,不是用只会注意人物的姓名重复出现的那双视觉之眼。扁形人物的第二个优点是:读者容易在事后把他们回想起来。他们在读者的记忆里历久常新,因为他们并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他们历经坎坷,却依然故我。这一特征使读者回想起来深感宽慰。而且,把这些扁形人物创造出来的那本小说,纵或会在读者的头脑里变得印象淡薄,这个特征却仍然会使那些人物本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留在读者的心里。”①尽管福斯特高度肯定了扁形人物的独特审美价值,对于电视剧是该展现更为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还是突出表现某一类型人物,表现其性格中的独特面,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者孰优孰劣,却一直以来都是创作界和评论界焦点。扁形人物甚至一直被当成影视剧作的反面教材。必须肯定近年来的影视剧中,也有一些某一方面性格特别突出的人物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这些人物的性格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扁平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根筋”人物。这样的人物因其性格中突出的某一方面特质,成为他这个人鲜明的特色,变得与众不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总是被与自己相近的人所感动,被与自己不同的人所吸引。无论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形人物,都是生活中人可能有的样子,只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塑造人物,不被某一特定理论所束缚,才能真实地展现人生,正确传达中国梦的思想理念。

四、结语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之梦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梦思想的提出,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一起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高度得到关怀,电视剧艺术应该也必须去发挥自己的力量,关注和塑造好普通中国人,为每一个中国梦的实现投射出最真实绚烂的光影。

作者:倪学礼 刘睿文 单位:中国传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