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电视节目的文化转向
时间:2022-04-09 11:34:44
导语:浅谈我国电视节目的文化转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从选秀的“霸屏”,到文化类节目的全面兴起,再到文化类节目的深耕,体现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创作热点的变迁。在这过程中,我国电视荧屏也实现了从“泛娱乐”到“泛文化”的可喜变化。“泛文化”是本文对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生态的创新概括。
关键词:泛娱乐化;泛文化;娱乐节目;文化节目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创作热点经历了从“娱乐”到“文化”的转向,这种转向得益于政策规制的牵引,也依靠市场力量的驱动。“泛文化”成为对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生态的全新概括。
一、娱乐泛化:选秀潮的兴起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播出,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分水岭。一档地方卫视的娱乐节目,造就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在当时国内电视业界尚属首例。《超级女声》决赛期间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央视春晚①。“超女”的成功也直接引发了选秀浪潮。省级卫视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歌唱类选秀节目。一位卫星频道总监曾一度断言:“选秀是二线卫视冲击一线卫视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更合适、更有利的捷径。”②在“新闻立台”之后,“娱乐强台”成为电视媒体新的共识。出于差异化竞争的需要,“选秀热”又先后带动了“闯关热”“K歌热”“魔术热”“相亲热”和“达人热”。娱乐节目升温对我国电视内容生产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一方面,综艺娱乐节目比重提升,新闻、文教、生活服务等类型节目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娱乐化向其他节目类型渗透,例如新闻节目的“软化”③,“说新闻”成为常态,猎奇、低俗题材频频出现,导致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公信力受损。这种“泛娱乐化”现象引发学界业界的担忧。2011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专门召开“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于10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等7类娱乐节目的播出套数、时长和时段等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为新闻和思想道德建设栏目“让路”;2013年10月又推出“加强版限域令”,即《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个,并对歌唱类选秀节目作进一步限制。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虽然引发了低俗化、同质化、跟风抄袭等行业问题,但也昭示了电视媒体市场意识的觉醒。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媒体在早期主要通过引进节目版权来推陈出新,保证节目品质;其后,经历了学习模仿、融会贯通的过程,逐步摆脱了对国外版权的依赖,练就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部分节目甚至实现了版权输出。
二、文化转向:创新驱动下的文化自觉
在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制,以及社会各界的质疑之下,文化类节目创作应时而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娱乐节目中融入文化元素。事实上,娱乐与文化的结合,在“限域令”之前便广泛存在。例如200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天天向上》,以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和倡导社会公德为主旨,早期定位为公德礼仪文化脱口秀,其后历经多次改版,如今可称之为文化体验类脱口秀。又如2010年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在展示达人才艺的同时,也讲述普通人背后的励志故事,节目的娱乐属性相对弱化,而“社会专题性”大大凸显。还有2011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梦想秀》,从原版节目的明星圆梦,转向自主创新的平民圆梦,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人文情怀。其二,文化类节目的全面兴起。《汉字英雄》的出现,是文化类节目兴起的重要节点。2013年7月,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将游戏竞技元素与中国汉字文化相结合,邀请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参与比拼,在当年暑期掀起了一股汉字热潮。该节目在初赛阶段收视率就达到省级卫视同时段排名第7,复赛阶段收视更是成功进入前三④。《汉字英雄》的启示意义在于,让电视业者看到了文化题材也可以做成现象级“爆款”,并坚定了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作的信心。此后,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广东卫视的文化艺术竞技秀《中国大画家》、安徽卫视的语言竞技秀《超级演说家》等节目相继涌现。2018年8月,四川卫视推出的《我们穿越吧》成为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又一重要标杆。该节目通过展示明星们身体力行的体验,让观众领略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主题涵盖“原始社会”“南宋书院”“唐朝丝绸之路驿站”“明朝郑义门”等。《我们穿越吧》进一步为文化类节目创作打开了视野,也为娱乐真人秀节目如何融入文化元素提供了示范。随着一个又一个现象级文化类节目的涌现,电视媒体对文化节目的创新创作从政策倒逼下的被动应对,逐渐转变为一种主动担当的自觉。
三、文化泛化:文化类节目的深耕与多元
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其后更是在多种场合反复论述和强调文化自信。2014年10月2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一系列论述和指示,为电视媒体的文化类节目打造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无论是具有文化元素的娱乐节目,还是加入了“纯”文化类节目,都体现了“文化”日益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如果说在2011年前后我国电视荧屏存在泛娱乐化的“乱象”,那么当下的电视领域已出现了“泛文化”的全新气象———不仅文化类节目的数量和比重日益增加,而且综艺娱乐节目中文化元素的注入也成为常态,以致如今很多节目已经很难界定其是娱乐节目还是文化节目。随着文化类节目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电视媒体对文化题材的持续深耕,文化类节目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例如2016年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和时代场景,切口小而立意大。又如2018年1月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联合推出的《国乐大典》,聚焦民族音乐、民族乐器这类相对“冷门”的文化题材,以竞演为主要形式展现国乐的魅力,收视成绩屡创新高。还有北京卫视2018年11月推出的《上新了•故宫》,聚焦故宫单一场景,邀请明星嘉宾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该节目收视率超过了同频道的《跨界歌王》《跨界戏剧王》等备受追捧的娱乐节目。文化类节目的全面兴起,凸显了电视媒体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市场对电视节目创新转型的认可。自此,电视的媒介功能也回归更为健康良性的文化传播和传承功能。
四、结语
“泛文化”是本文对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生态的创新概括。而“泛文化”状态的形成,与新世纪以来兴起的“泛娱乐”风潮密不可分。如前文所属,泛娱乐化昭示了电视媒体市场意识的觉醒,电视媒体开始越来越重视受众需求,为市场做节目。与此同时,在竞争倒逼之下,电视媒体的节目研发能力日益提高,为日后的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作和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泛娱乐”到“泛文化”的转向,也得益于市场力量和规制力量对电视业的影响,前者为电视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后者确保电视发展的正确方向,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作用,推动电视业持续良性发展。
注释:
①刘畅.从精英文化到草根文化———从“超级女声”火爆看国内文化发展趋势[J].现代视听,2006(02):38-39.
②谢江林.卫视变局与市场公平[J].南方电视学刊,2012(03):22-25.
③江环.“泛娱乐化”与“限娱令”———关于省级卫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思考[J].才智,2011(34):151.
④刘志峰.大数据时代的文化正能量———《汉字英雄》现象分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3(05):33-35.
作者:张超 单位:南宁广播电视台
- 上一篇:电影《过春天》的现实主义特色与构图艺术
-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