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对文化记忆的再生产分析
时间:2022-04-14 03:12:39
导语:电视节目对文化记忆的再生产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以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阐释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对文化记忆进行再生产,重点论述了三个方面:彰显国家形象、弘扬主流价值、复兴传统文化的媒介框架;社会文化、公共服务和对外传播的主体诉求;人本思想、文化乡愁以及故事化叙事的情感召唤。通过对文化记忆能动性的选择、唤醒到再生产,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达到了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国人文化自信和建构民族身份认同的目的。
【关键词】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文化记忆;传统文化
德国学者约恩•吕森认为,比起口语、文字,视听媒体的到来改变了记忆原本的存储方式。媒体呈现的文化记忆都是经过中介再现的记忆,电视媒体积极主动地对记忆进行呈现和表征,在文化记忆的再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记忆的重构不是重复。文化记忆“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因此,电视媒体是从当下的国家利益、社会需要、价值观念来审视和书写文化记忆,必然具有特定目的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基于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目的和需求,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对文化记忆的再生产通过媒介框架、主体诉求和情感召唤三个方面赋予文化记忆新的内涵和意义。这也是节目建构民族认同最为关键的一步。
一、电视节目重构文化记忆的媒介框架
1.彰显国家形象的议题选择。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高层次媒介框架体现为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彰显。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在国际社会和国人心中树立大国形象,一国的形象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内政外交方面,而且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就肩负起了展示我国文化大国形象的重任,通过彰显国家形象的议题选择,重构和加深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激发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感。比如,《国家宝藏》节目的宗旨之一就是突出体现大国形象,在节目编排和内容呈现上《国家宝藏》一以贯之“国宝”概念,推选的国宝均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物。同时,国宝选取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在节目的剧情演绎环节上,《国家宝藏》对文物文化记忆价值的挖掘也上升到了国民性的高度。宋徽宗时期的《千里江山图》代表了锦绣山河的昌盛国力;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被强调为国家精湛工艺的“集大成”;越王勾践剑是中国兵器文化的代表。类似这样国之重器的文物故事汇聚成节目的主旋律。《国家宝藏》通过议题选择对文化记忆进行再生产,彰显我国的国家形象,培养受众对国家的积极态度,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2.弘扬主流价值。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不仅因为其形式、题材的创新,而且由于其背后一种稳定的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传统文化社会中的“仁、义、礼、忠、孝”,也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众从节目传播的价值观中确立价值观基础,并由此形成价值认同。《国家宝藏》通过大国形象的议题展现,让受众从国宝的背后感悟和明确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依法治国和忠贞爱国等主流价值观。这是节目叙述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国家宝藏》塑造再生产后的文化记忆,推动受众对主流价值观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传承者》节目中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选择坚守历史,坚守传统文化,重构着中国传统个人价值层面的文化记忆。节目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挖掘节目背后被现代社会分离的价值观念,重新将其确定为主流价值观,在媒介层框架中达到再生产文化记忆的目的。3.复兴传统文化。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建构文化记忆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对传统文化形成共识,进而增强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记忆是由众多个人记忆凝结在一起的民族和国家记忆,只有建构个人文化记忆,才能筑起国家的文化记忆。而当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绝不仅止步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现,更多的是探求它对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节目不要局限于传统文化的阐述,要在创新的节目形态和内容中复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滋养后代的生命本源。在江苏卫视《匠心传奇》的每期节目中,嘉宾都会在顶级艺匠的专业指导下亲自体验,让观众透过屏幕能够感受到技艺传承的不易和传统文化的厚重。北京卫视的《传承者》通过乐器演奏、杂技挑战和舞蹈演绎等艺术呈现方式,让身处都市的现代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文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央视的《国家宝藏》通过展现国宝的前世今生,赋予文物特定的意义指向,即弘扬和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符合当下观众的精神诉求,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指引作用。
二、电视节目重构文化记忆的主体诉求
1.社会文化诉求——重塑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对文化的未来发展持有坚定的信心。”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诉求只能依靠共同的文化记忆、集体经验和文化符号等实现。重塑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成为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播出的社会文化诉求。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立足点,明确节目的责任,保证节目的品质,同时也向受众传递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以武亦姝、侯尤雯为代表的青年选手以从容淡定的姿态向观众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自信。《国家宝藏》每一期所展示的文物都堪称“国之重器”,从上古至明清,从琴棋书画到律法音乐,使观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传承者》节目中展现了侗族大歌、蒙古弓箭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优秀的民间艺术重回公众的视野,让观众深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价值,重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2.公共服务诉求——提供审美教育。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目形态的创新,而且在于公共文化服务价值的实现。提供审美教育便是节目对文化记忆再生产的公共服务诉求。在多元文化碰撞和娱乐节目盛行的时代,一批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传播正能量、贴近百姓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以独特的文化记忆再生产契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结构,对提升受众的审美素养、传递积极情感和凝聚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卫视《诗意中国》首次将视点聚焦于诗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激发当下国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借助文艺推理、情景再现和经典复刻等艺术手段,将厚重的文化题材转化为现实的审美需求,带领受众从传统文化中发现诗意生活的重要意义,呼唤诗意生活在新时代的回归,实现了审美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3.对外传播诉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对一国的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它取决于本国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对外影响力。核心价值观是重构社会的精神基础和各利益群体的思想共识,是整个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当代,内容却来源于传统文化。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践行传统文化的传播,重塑受众的文化记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除了培育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我国的电视媒体还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浙江卫视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使命,实施优秀节目播向海外、原创模式卖向海外等工作,努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浙江卫视拍摄的三集电视纪录片《爱上中国》国际版(德语版)于2018年10月31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首映仪式,并在奥地利OKTO8连续播出三周,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同步向欧洲人民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市和民众生活的巨变。2018年11月11日,浙江卫视《我就是演员》制作方与美国IOI公司签订模式销售协议,授权其及合作伙伴HMP公司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地区制作和播出《我就是演员》的国际版‘Iamtheactor’。这次模式销售协议的签署是中国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模式首次外销海外发达国家,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了成功探索。
三、电视节目重构文化记忆的情感召唤
1.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从一开始就把以人为本和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一批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主动承担起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重构国人文化记忆和文化自信的重任。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国宝的“今生故事”部分邀请了众多讲述者,让这些讲述者以微观的角度讲述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延续,使历史文物与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密而鲜活。正如《国家宝藏》节目总导演于蕾所说,“不一定要选一级文物,不一定是用材珍贵、工艺考究的文物,我们想要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节目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明星级的国宝曾侯乙编钟,还是并不为人熟知的石鼓,背后都体现着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除了制播层面,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播出后的反响和效果也反映出了观众的认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历史、文字、诗词、音乐、语言、书信、传统技艺和文物等广阔的题材领域掀起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优秀的原创电视节目在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这些节目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贴近普通百姓的视角,从共有的感情需求出发,重塑受众的文化记忆,激发了情感共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2.文化乡愁的追忆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激活文化记忆的情感催化方式、情感引导模式和情感沟通方式。乡愁对步入现代化的人们而言,是一种对已逝的文化岁月和生活方式怀念的心理情感。与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的风物和故事不同,当代意义的乡愁是指一种对文化、历史的追溯情怀。在当代,文化乡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建构文化记忆,让人们不仅能回忆过去,而且能主动地建构过去。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以视听层面的物象叙事形式向受众传达着重构文化记忆、舒缓文化乡愁的丰富信息。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时而出,通过竞技的形式带动全民书写的热情,引领大众领略汉字之美,成为键盘时代中国人与传统汉字书写之间的纽带,唤醒国人对华夏汉字的文化乡愁,重构国人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化记忆。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近年来远离故乡、奔走于现代生活的人们追怀文化乡愁的载体,在疏解人们文化乡愁的同时,重构人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3.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故事化表达的最早应用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栏目,它将枯燥的信息、事件转换成以人物为主线的生动故事,让新闻报道更具人情味和趣味性。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已从单向说教式的知识普及过渡到知识问答竞赛,再到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故事讲述为形式的全民参与互动模式,将传统文化记忆资源与生动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在故事化表达中实现对文化记忆的再生产。想要表达好一个故事,不仅需要精心的策划和制作,而且需要保证内容优势,以契合当下观众适应的表达语境。以“故宫”这一元素为例,从五年前的《国宝档案》,到后来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近期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无一不是从故宫国宝背后的故事出发,拉近故宫与普通人的距离,讲述不同代人与故宫、国宝之间的故事。除了文物,节目重塑文化记忆的故事化表达还可以依托诗词、成语和书籍等载体。《中国诗词大会》带领观众通过诗词之美汲取营养;《中国成语大会》让观众在选手激烈的竞猜中感受成语的魅力。这种故事化的讲解方式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将历史生动化、形象化,也让国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潜移默化地重构着受众对国学的文化记忆,强化对国学经典和民族身份的认同。
四、结语
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走红,恰恰反映了目前国人对优质精神文化类电视产品的迫切需求。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对文化记忆的选择、唤醒和再生产重塑了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其最终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受众通过收看节目重拾传统文化记忆,建构文化、民族身份认同,重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记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拉近受众与传统文化距离的精神纽带,也是受众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重塑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5):85-90.
[2]潘怿晗.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拓展探析[J].当代文坛,2015(4):142-145.
[3]罗锋.用影像重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J].中国电视,2017(10):11-16.
[4]文卫华.电视节目的价值引领与形态创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的启示[J].中国电视,2013(10):15-17+1.
[5]王恒.从私密到公开:《见字如面》中集体记忆的建构[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作者:王晓青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 上一篇:解析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建构
- 下一篇:广播电视导演艺术创作构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