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审美特征与创新路径

时间:2022-02-26 10:41:22

导语:文化类电视节目审美特征与创新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类电视节目审美特征与创新路径

【摘要】媒体的发展推动了电视节目的日新月异,在追求节目形式新颖的同时,国家也更加注重电视节目的自主创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现阶段,文化类电视节目得以繁荣发展,不仅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加速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但该类电视节目在当前新媒体的语境下也存在一些发展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审美特征及存在问题,为该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审美特征;创新路径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中国人民的“根”与“魂”,文化类电视节目以“文化”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了观众的内在修养和知识底蕴,满足了观众日益多元的价值需求和审美需要;此外,此类节目也增强了文化的“教育”和“美育”功能,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现阶段,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字”“诗词”“典故”“民俗”“国宝”“传统技艺”等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华传统元素上。央视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创新方面一直担任着“领跑者”的角色,自2013年开始,央视陆续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向观众展示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为后来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些年,央视节目制作团队相继研发了好几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均获得了良好的业内口碑和群众基础。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2018年被称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元年。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审美特征

(一)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节目创新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引导作用,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首要目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从场景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到竞技环节的安排和主持人的挑选上都作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最终为观众们呈现出一档高品质的经典诗词节目。节目采用古风曲调作为背景音乐,演播室内巨大的诗意画背景舞台随着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切换着精美绝伦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诗意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感悟古韵诗词的魅力。该节目独树一帜,成风化人,传承了经典的中华诗词文化。文化类电视节目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这也是该类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最显著的区别,除了像《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这类以“文字”为载体的节目内容,文化类电视节目也注重结合国家当下热点,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丝绸之路万里行》基于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自古城西安出发,由主持人带领车队,游历世界各地,只为将丝绸之路的背后文化和沿途见闻分享给观众。第一季车队西行三万里抵达意大利,第二季车队重走“玄奘取经路”,第三季车队深入中东欧,每一次启程,都是节目组对“丝路文化”的传播。《丝绸之路万里行》这个节目,树立了一个民族形象的经典品牌,向全世界讲述“中华故事”,弘扬了“中华文化”。(二)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文化类电视节目更加注重观众情感上的体验,节目旨在以文化自身的魅力感染、鼓舞和教育观众。《国家宝藏》以“守护者”讲述“传奇故事”的方式,将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背后古老深沉的秘密延续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拉近了观众和历史文物的距离。《朗读者》则以“情感”为主线,以“个人经历”“成长背景”“经典故事”为内容,选用最感人的文字,由“朗读大使”用最真挚的情感朗读文字背后蕴涵的深层意义。《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的形式,用一封封“书信”作为打开遥远历史的钥匙,引导观众走近那些被尘封已久却仍然鲜活的时代场景,去感受别样的“人生故事”和“社会风物”,以重新领略故事背后的别样情怀和动人情感。“故事”往往能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每当观众的情感被演说打动的时候,演说者可以利用观众的心理来产生说服的效力”[1],而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富有情境的背景音乐,使情感得以自然流露,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此类电视节目通过艺术家极具感染力的表演,用经典的故事吸引观众,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使观众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力。(三)传统民俗的无形渗透。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对文化的传承也融入了人文地理和风俗民情,这主要体现在民俗建筑、民族服饰和传统技艺的展示上。自政府部门提出“工匠精神”以后,表现“匠心精神”和“传统技艺”的电视节目便迎来了春天。坚守传承古老民间技艺的电视节目《百心百匠》,由明星作为嘉宾去寻访中国瑰宝级别的民族传统技艺,通过实际考察,亲身体验,拜师学艺完成匠心体验,让观众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匠人精神”。《非凡匠心》也是一档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民间传统技艺的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展示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见证工匠精神是如何为传统文化续命,如何重塑民族精神力量,使观众在“匠人匠心”中体会到非凡的生命力。“古法造纸”“皮影制作”“彩绣编制”“竹编木雕”这些精湛的传统技艺正面临日渐凋零的现状,而皮影、泥塑、造纸、唐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可以激发观众的心理认同感,使其产生文化“共情”,引发观众对民间艺人和传统技艺如何传承发展的深度思考。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保持传统文化自身的“独立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为观众提供优质的节目内容,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然而,文化类电视节目日益蓬勃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发展局限,文化的抽象性难以使观众全民参与,一些文化类电视节目存在细节疏漏,致使该类节目出现收视率参差不齐,知名品牌较少的问题。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困境

(一)传统文化的抽象性难以实现全民参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可以融入到电视节目中的文化元素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都广受欢迎。一些以传统字画或者古玩为“主角”的电视节目,开播之后观众反响并不热烈。究其原因还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抽象性,像“古玩字画”“诗词歌赋”或者“京剧戏曲”等,它们虽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喜爱的人并不占收视群体的大多数,对于知识水平有限的观众而言,这些相对晦涩难懂。“鉴宝”类电视节目,很多年轻人都不懂古董,没有兴趣自然收视率就不理想。“琴棋书画”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载体,但是由于这些技艺要求很高的专业性,而普通观众可能没接触过这些艺术,对其不了解,就容易脱离群众,难以使观众对其产生共鸣。而像书法、绘画这些都属于静态艺术,不利于在电视上长时间地展现其过程,节目拍摄也耗时耗力,因此如何让这些专业性强的传统文化被更多观众接受也是创新的难点之一。(二)文化的再现流于形式而忽视细节。文化类电视节目以“文化”为主题,便容易拘泥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忽视了文化细节。《国家宝藏》虽然是一档备受赞誉兼具流量与专业性的纪实性电视节目,但在演员服饰的搭配上出现了纰漏。宋代帝王并不像观众印象中那样“黄袍加身”,而是崇尚素雅大气的红色绛纱袍,因此在节目第一期中演员李晨所扮演的宋徽宗身上穿的金色绣龙袍则不符合宋代皇帝的衣着品位。且宋代群臣百官的朝服衣领多是方心曲领,样式朴素大方,而这期节目中“司马光”等朝臣的衣领非常宽大且装饰过度,不符合史实细节。文化类电视节目需要遵循历史事实来构建人物形象,服饰这些微小的细节也会影响节目的整体质量。《非凡匠心》虽然是一档宣传匠心精神的良心电视,但是也存在过度形式化的问题。节目的程序感过重,叙事单一,“拜师学艺”痕迹明显。《非凡匠心2》节目改版后,单一叙事的方式使节目更加注重“匠心”的呈现,但明星嘉宾向“匠人”学习的过程是单向的,缺少了新旧之间的对话,文化的传承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缺少了两代人思维层面的碰撞,节目则会过于单调,趋于形式化,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综上,文化类电视节目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把握受众需求,拓宽传播路径,实现全民参与,树立经典品牌就成了该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创作诉求。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节目内容形态,增强文化渗透力。文化类电视节目若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创新则无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节目之中,只有将文化更贴近观众,才能将“抽象”的文化转变成受众容易接受的形态,继而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因此,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选材新颖、内容多元化、语言表现形式通俗化,才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继而增强文化的渗透力。《百家讲坛》开播的初始阶段,节目组所采用的是名家讲座的形式,强调名师风采,注重学术研究,大部分观众无法消化这种过度学术化的专业知识和古板的授课方式。节目组因此对该节目重新定位,使节目从学术化走向大众化。对选题良性窄化,增强节目内容的趣味性,专家学者不再拘泥于专业思维和学术语言,而是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来吸引观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继而将这些文化知识以故事的形式传播给受众。因此,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应融学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将大众传媒与文化艺术完美地结合。除了对节目内容进行创新,节目形态的突破也是当前电视节目把握观众审美需求的一种方式。《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二季,节目组引进改良了古人行酒令时常用的文字游戏“飞花令”,使节目样态更加丰富。选手根据题目轮流背诵含有“关键词”的诗句,不仅考察了选手的诗词储备量,更是对选手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的一种考量。这种新颖的节目形式使节目更具看点,富有节奏感,使传统文化的呈现更加新颖,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怀。综上,文化类电视节目针对传统文化过于抽象,难以被观众接受的问题,应加强对节目形态和节目内容的创新,将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以观众能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增强文化的渗透力。(二)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全民参与。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使电视节目的传播必须要重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和信息反馈,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路径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媒体上,而应利用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把握好网络舆论和受众群。《欢乐中国人》的第二季则利用新媒体开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在节目中植入二维码,为观众提供交流分享的环节,增加与观众的持续性互动,增强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中国成语大会》从海选到比赛结束,观众都可以在多个网站平台实现实时互动;同时节目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的方式参与游戏互动。因此,在传播路径上,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进行融媒体跨屏交互的新模式,利用短视频、APP小程序等新媒体产品拓宽传播渠道,进行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积极主动地与观众互动,实现全民参与,延续节目的后续影响力。除了拓宽传播渠道,节目更要加强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中国诗词大会》的舞美就是利用现代技术呈现传统文化元素,将文化与科技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百人团答题环节,每位选手面前会摆放一个“盾牌”屏幕,每当答题结束,一道道激光箭矢便“万箭齐发”,击碎答错题目选手面前所设置的“盾牌”。而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使节目对文化的传承更加新颖有趣,符合观众当前的审美特点。文化类电视节目利用现代技术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将文化元素以新技术的不同样态传递给观众,迎合了融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的发展需要。(三)注重节目细节,打造经典品牌。文化类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当下观众认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将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节目形式再现,给观众制作细腻、精致、考究的历史文化类节目,传播高质量文化,打造经典电视品牌,便是该类节目的发展定位。如何打造经典?首先,在追求节目形式新颖的同时,更要把握节目内容的细节方面,避免出现过度追求形式化的现象。与娱乐综艺节目相比,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兼具“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能,注重“寓教于乐”的节目效果,因此更要避免为了追求收视率导致的节目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其次,当前社会风气过于浮躁,人们的生活节奏紧张,在休息放松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观看趣味性强、娱乐性强的电视综艺节目来解压,所以许多电视节目虽然披着传承文化的外衣,实则内容非常庸俗,甚至出现了一些山寨文化节目。而“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以其高尚的品位、精良的制作和时尚丰富的信息量,稳定有效地吸引高端品质的受众群体。”[2]因此,文化类电视节目在面对综艺娱乐类节目的冲击时,不能流于形式,舍本逐末,要始终坚持“弘扬文化,传承经典”的节目主旨。高雅的文化内容是此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时代趋势,只有致力打造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优质电视节目品牌,树立经典节目范例,加强节目自身的号召力,才能挖掘中国文化背后的价值和精髓。

四、结语

与传统的电视节目相比,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提高了国民文化素养,更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此类电视节目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阻碍其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总结过往的经验,始终坚持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改良创新,结合融媒体语境下的有效传播策略,才能开发出精品的电视节目品牌,不断增强此类节目的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喜剧论纲[M].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1

[2]张丽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J].当代电视,2014(3)

作者:吉平 李雪娇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