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时间:2022-02-02 10:48:53

导语: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摘要:在综艺、娱乐、真人秀等节目长期霸屏的当下,《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仿佛为电视观众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以《中国诗词大会》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传播

电视媒体的产生,让人们对于信息的了解不仅限于以往的文字与纸质媒体,其所具有的音频、视频及图像等不同传播手段,让传播效果更加形象与生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电视媒体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被视为各国之间开展文化、政治、经济互动的一个关键途径,站在传播成效的视角来看,其在全球文化的繁盛、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有效传播。就此而言,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引导者,电视传媒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同时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传播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概述

2016年2月至4月,一个全新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它就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创的《中国诗词大会》,被划归在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的范围之内。可以说,它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相继播出即为央视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全面推广[1]。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都汇聚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样的文化是精粹,厚重而又灵动。此类电视节目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以往电视节目大不相同,得到许多受众支持,同时也有效地传播及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自己所设立的宗旨,将整个节目作为一场吟诗赋词的盛会,而不是一场又一场的比赛。而节目在命名上也颇费苦心,未将其叫做“中国诗词大赛”,这是由于不管是现场参与的选手还是电视观众,他们聚集在一起不是一味地在诗歌词赋方面一争高下,而是通过这场盛会让大家再度沉浸于诗词的美好意境及乐趣之中。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具有深厚的底蕴,《中国诗词大会》的开播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重新建立,同时也是对当代民众生活价值的重新塑造[2]。《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地把中华传统文化同电视媒体十分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将诗词的灵动与价值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很好地实现了原创类电视传统文化节目零的突破,进而打造了电视媒体传播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品牌节目。节目邀请来的嘉宾均为博古通今的专家,极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水准与档次。专家与民众同场,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嘉宾的点评与比赛紧张的过程遥相呼应,比赛扣人心弦,点评却庄重幽默,雅俗共赏,二者合力把中华传统的文化欣赏价值传递给观众,给人们一种别样而新颖的文化熏陶。人们在欣赏之余仍然意犹未尽,并能对诗词的内涵及意义等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切身体会到我国古老文化的精深与博大。

2《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功能

首先,《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载体之一。通过这个节目,为传统文化创造适宜的传播意境。形式上,其是同“诗词”相关的一场大会。节目在内容上通过分析现实情境,再现诗词中展现的传统情怀。节目在诗词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较为洒脱,范围广泛。所选诗词大多在中小学课文中出现过,即使其风格包括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五花八门,所选诗词不少人都可以做到闻之成诵的地步。而且,节目还很好地把我国诗词的精粹提炼出来,将中华文化的固有魅力表现得极为充分。在某期节目里,学者康震被请到节目制作现场,以古诗词点评当时的气氛。康震既展现了其浓郁的文化底蕴,又生动演绎了古诗词所具备的即时抒情的功能。其次,《中国诗词大会》是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它将文化传承同娱乐形式充分地统一起来。表面上看,节目具有竞技性,然而,节目并非全是扣人心弦的比赛。举例来说,现场点评老师蒙曼在看到“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时,情难自抑地向人们介绍了其所蕴藏的古代文化习俗——在古代,起先人们喜欢在自家的大门两侧悬挂桃木来辟邪,后来由于时间的流逝与风俗人情的变迁,人们渐渐以春联替换了桃木。原本紧张凝重的赛场,经过蒙曼的这番介绍,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整个节目亦增添了不少内涵而显得更加厚实。

3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意义

3.1电视节目成功的秘诀:突出差异性,打造自己的特色。《中国诗词大会》出现之前,有许多电视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多是品位较高:邀请了许多权威专家,谈论高深的哲学话题,指点深奥的人生理论,具有相应知识基础的观众对此可能感兴趣,但更多的观众不愿看,导致节目收视率不高。当然,也有办得很成功的,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均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种文化节目,其形式比较完善,一味模仿的话极难超越。因此,只有另谋他法,突出节目的差异性,方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立足之地。差异性越显著,观众对节目的辨识度就越高,越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提升收视率。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为例,其通过“茶饮”这一中华传统习俗,给观众营造了“茶即人生,人生即茶”的意境,同时明确指出,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茶向世界各国传递了中华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节目在确定选题时,应多下“传统文化”的功夫,既要深挖中华传统文化,亦应重视其自身的传承和演变。节目选题可以从各地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杂技及中医药等极具地域特点的文化资源中加以选择。3.2应将电视打造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具。当今社会,民众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观众的口味众口不一。对此,电视节目不应一味迎合,而应增强自身文化自觉,从节目内容上强调自身文化特色,努力承担传播优良文化的重任。《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一方面传承了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又展现了自身传播文化的责任意识。在当前综艺节目、娱乐节目与真人秀之类的节目霸屏之际,《中国诗词大会》却不媚俗,给电视观众们吹来了清凉的空气,带给他们一种别样的观感。这个节目里,主角不是明星,而是来自于不同行业、通过自身喜爱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寻常百姓,甚至还有一些华侨、国际友人。这个节目不是通过眼花缭乱的灯光舞美来引人入胜,亦不靠煽情的幕后故事哗众取宠,而是展示参赛人员的文化底蕴,并以此吸引受众[3]。《中国诗词大会》不盲目迎合、亦不媚俗,不传递消极观念,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己任,通过诗词的熏染,向受众传播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当下,利用诗歌,这一中华文化的灵动载体,来传递中华优秀文化,体现了电视传播者的责任担当。3.3塑造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品牌,树立优秀中华文化形象。随着中国国际实力的提升,与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诗词大会》恰逢其时,其顺应了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需要,亦是我国整体实力提升后,塑造国家软实力的需要[4]。提炼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课题,已经摆在了电视工作者面前。中华民族特有的信念、理想与观念,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如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家国情怀等。在不同文化彼此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利用先进的媒体手段,广泛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增加国外了解中国渠道和窗口。电视节目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亦要加强民族精神的传播,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亦不忘追求文化效益。由于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国力的增强,世界需要更多了解中国,不少国际友人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极为浓厚的兴致。中华古老文化精深博大、异彩缤纷,如今,电视媒体已是影响最广、最为普及的大众媒体,由于其拥有多样的表现手段,可以富有成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因此,电视媒体已当之无愧地变成传播及弘扬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渠道。这给我们电视节目向世界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机会。作为电视工作者,应当创作一些具备中华特色的文化精品节目,帮助外国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电视节目在世界的传播,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水.汉字文化的真人秀——解读《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1).

[2]晁晓峰.解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叙事[J].中国电视,2016(10):89-93.

[3]王玮.传统文化是电视节目创新重要源泉[J].青年记者,2015(23).

[4]张利英.《中国诗词大会》: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9):112-114.

作者:徐致尧 单位:邹城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