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特征探究

时间:2022-02-06 10:56:45

导语:电视文化类节目特征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视文化类节目特征探究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成长新阶段,经济上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渴求。习在党的会议上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大众艺术的中国电视肩负着给观众带来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思想的愉悦以及情感上的慰藉等重要使命。在电视媒体中,文化类节目是向观众传播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渠道,2017年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在给观众带来完美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参与感。节目中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充分融合展现了美的存在形式和情感共鸣,在完成精神传承使命的同时,不断创新,释放审美创造力的价值。

1.文化类节目尝试创新融合,充分体现美的存在形式

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是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基础和使用工具,新媒体手段则是创新的有力武器。创作者通过电视艺术、传统文化和新媒体手段的融合再创造,建构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特质,充分体现了美的三种存在形式。1.1凝聚智慧的“社会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电视文化类节目这个智慧的创作者擅长挖掘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不同节目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给观众以美的体验和思想的熏陶。《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竞赛选手之间紧张的较量,“以一敌百”的赛制规则,电视观众同步答题的互动体验,让竞技充满了游戏趣味。选手对诗词的理解和专家精妙的解读让观众对古代文学有了新的理解。通过电视艺术的表达手法,掀起了全民背诵古诗词热,在潜移默化中,把古代文学的价值理念传递给更多普通大众,提升国民整体文化艺术审美水平。电视人用自己的智慧,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生活形象,这正是社会美的核心价值所在。另一代表节目《朗读者》,从节目名字上不难看出重点在于“朗读”。“谁来读,怎么读?”朗读嘉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主持人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交流,再度挖掘和文学作品相关的背后更有价值的故事,这些通过表演艺术、文学艺术、访谈艺术的智慧创作,带给大众是更多具有普世情怀,人世间大爱的深层次“社会美”。1.2融合创新的“形式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属性基调使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这些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以创新的形式成为知识的载体,将流传千古的中国文化精髓以“形式美”的表达方式展示和传播给大众。在节目的议程设置中,调度运用形式美的法则与节目内容、主题、环节相辅相成,表现中华优秀诗词文化通过美学的形式手法呈现出传统美的形式与现代文化内容高度统一契合,展示独特的中国文化“形式美”。《中国诗词大会》中“形式美”运用的恰如其分,在节目宣传片和演播室大屏幕中播放的视频画面,都是中国传统的笔墨山水画的意境,舞台设计情景交融,水月相间和文字卷轴相映成趣,题目展示还采用沙画呈现形式。每一个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都与诗词内容紧密相关,宛若“人在画中游”。舞台调度专业又不失分寸,每一束灯光,每一段背景音乐,都与诗词内容浑然天成。鲜明的中国韵味和唯美的意境,令人如痴如醉。1.3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意境’一词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核心概念,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文化类节目的主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演绎传统文化写意境界,更传神形象的展示在观众面前,营造的氛围准确传达思想内核,千人心中有千个主题引发的美好想象。《朗读者》节目擅长通过声画语言,灯光舞美、镜头语言呈现意境之美,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朗读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给母亲的信》时,访谈中大胆运营特写镜头,让观众和嘉宾近距离接触。在进入舞台的朗诵环节,画面构图仅有一本书、一盏灯和灯下老人的照片,精准的还原了作者贾平凹在信中所描述的场面,营造了时空穿越般神奇意境,已分不清是朗读者还是书中的主人公。文化类节目通过内容、场景、艺术设计创造出的仪式感,创造出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景想象的艺术境界,也是凌驾于其他表现形式之上的高明所在。

2.升华意识形态,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在文艺心理学中,共鸣指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亦指欣赏者由于自身思想情感与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相一致,从而被深深打动,体验到了一种情绪上的激动。”文化类节目中,都会为观众营造“静心”的氛围,以进入审美状态。美国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曾提出文化是人的中介,“文化既是交流”。交流在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表达形式就是情感的表达,勾起观众对于个人友情、爱情、家庭亲情、社会温情、家国情怀的情感认同。文化类节目在内容制作和传播形式上所营造出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的意境,是让观众注意力集中在节目中舞台的场景、人物、氛围,与主人公同欢笑、共哭泣,使得观众和节目成为“情感的共同体”。在《朗读者》节目中,每位受访嘉宾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他们所朗诵文章的表达意境通过移情的手法呈现在电视画面上,观众沉浸其中,情感直抵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如96岁翻译家,曾荣获世界翻译最高奖的许渊冲老先生,将《牡丹亭》、《诗经》、《楚辞》等160多部作品翻译出版。然而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曾得过癌症,饱受疾病摧残。如今,老先生还坚持笔耕不辍翻译,一天休息三四个小时,和广大年轻观众分享“白天时间不够,就和夜晚偷时间”的学习心得。观众在这位老者身上所感受到的共鸣是生生不息的拼搏专研精神。在当下多元价值观冲击下,传统文化所呈现的含蓄的,充满想象和意境的写意审美,更能满足人们对于心灵的升华与慰藉。在文化类节目中这样类似的营造文化意境的环节不胜枚举,作为审美客体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来说,在节目的表现形式、舞美布置、内容塑造上升华了节目主题的意识形态。观众这个审美主体在文艺欣赏过程中,通过感知、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与节目想要表达的升华意识达成共识,这就实现了情感共鸣的最终结果。

3.实现精神传承:艺术社会功能体现价值追求

“原创文化类节目将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于无形中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审美文化在重塑文化类节目的同时,也赋予了其艺术社会功能,承载了文化价值观念构建和输出的重要责任。以下从三方面来分析各项功能所带来的作用和意义。文化类节目肩负教育功能。“有价值的文化类节目是生活的教科书,可以影响大众的思想倾向、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哲学观点,改变大众人生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在《诗词大会》节目中,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传递的故事而再现光芒。节目中参赛选手都是经过层层筛选走到幕前,除了要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精通热爱外,在他们和古典文化结缘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选手身上都拥有优秀中华传统美德。如年仅16岁就夺冠的中学生武亦姝超越常人的诗词储备,传递出国民应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独臂年轻女孩张超凡身残志坚,传递了永不低头、乐观笑对人生的态度;来自河北的农妇白茹云,借助诗词的乐趣与癌症抗争,激发了向上力量,引发了大量观众共鸣。传统文化赋予了选手们思想上的寄托和面对逆境时的勇气。此时艺术的教育功能潜移默化让观众感悟到生活的真谛。教育功能承载了核心文化价值的建设任务,文化类节目更应该植根于中华沃土,酝酿出哺育大众的精神果实,让广大受众通过文化类节目切实感受到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召唤,提升民族自信。文化类节目肩负认识功能。社会变迁的文化类节目像一扇窗口,可以观望到不同社会文化历史时期的人类发展、风俗民情、政治意识文化、不同阶级人群样貌。在文化类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不同阶层社会文化的精神拷问,在《见字如面》节目中,朗读了作家路遥写给弟弟王天乐的信,表达了作家成名后对安逸享乐生活的厌倦和对朴素劳动生活的向往。路遥提到,只有通过双手劳动所得,人才会活得心安理得。这样质朴的价值观,与当下贪图享受而迷失自我的年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代人急需找到出口与方向,文化类节目就起到认知世界、认知自我的重要作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坚持引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传递中国文化自信。文化类节目同样拥有“寓教于美”的娱乐功能。与娱乐类节目不同,文化类节目打造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引发人们的高尚的审美情操,使人们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高级趣味的滋养。文化类节目的娱乐功能主要体现在选题大众化、亲民化。在《朗读者》节目中邀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为朗读嘉宾,单院长以“故宫看门人”的朴实身份讲诉了优雅背后负重前行的故事。在节目互动提问环节,台下的观众问到:“故宫的门票还能再便宜点吗?”问题很接地气,但单院长的回答却意味深长,故宫40元的门票,还没有一场3D电影的票价格高,得到的知识却一点都不会比一场电影少。文化类节目的娱乐性是一种表达手段,目的是借助通俗易懂的娱乐表现方式实现教育功能,文化的表达不仅仅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更在于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产生共鸣和认同。

4.打破常规释放束缚,挖掘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人的创造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创造新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创造新审美意象、新艺术形象的能力。在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与挑战,与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密不可分。首先是视觉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电视的视觉呈现手段更加科技化和丰富化。通过VR、AR、AI技术的融入,可以使舞台呈现出超乎想象的视觉效果。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舞美设计,3600平米的巨大演播室中,营造出“镜中月,水中花”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两侧的选手席百人团整齐划一,气势强大。PK百人团的选手一道题目答错,立即呈现“万箭齐发”的可视化效果,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气氛。在未来的文化类节目中,视觉的表现形式将会更加完美,更需要发挥无尽想象空间,把虚拟的科技元素变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审美创造力还体现理念和经验的创新,跨界的概念将更深入人心,文化类节目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引导的方向也将涵盖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人群,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跨屏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也将会运用得更加娴熟,文化类节目成功地为电视、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实现了“跨屏互动”。目前《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实现了电视与互联网同步播出,电视观众通过移动设备,与节目选手同步答题竞技。跨屏互动除了实现内容上强互动、强关联,也会把品牌营销,广告植入以游戏化、娱乐化的互动手段连接观众。商业化元素和娱乐化元素转移到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端设备上去,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平台和网络平台多渠道内容分发。目的是吸引更多年轻的互联网用户关注文化类节目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他们对节目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使得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传播力在不同年龄层次都有广大群众基础。文化类节目的内容形式和题材也不断创新,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文化不仅限于诗词,还包括传统艺术、文学、曲艺等。接下来的文化类节目题材将视野转至传统技艺、文物、风俗文化等。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主题是让人们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联系,9家博物馆每家甄选3件国宝,由明星担任“护宝人”,讲述每件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这样题材新颖、角度创新的文化类节目,将陆续在荧屏上与观众见面,接受观众的考验。内容对于传播媒介和传播平台而言,无疑是稀缺宝贵的资源。文化类节目所传达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是当今中国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也在文化领域做出了有益示范。文化类节目逐步进入到2.0时代,想要守护好这块宣传阵地,挖掘出文化内涵更大价值,需要利用持续的审美创造力不断转型升级。文化类节目的审美创造力不仅让已有的节目走到大众中去,还提高了优质节目进入市场门槛准入要求。文化类节目在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储备,在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产力、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征途上砥砺前行,勇往直前。

作者:连冰玉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