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承及创新

时间:2022-02-06 10:53:31

导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承及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承及创新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现代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启迪,我们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逐渐重视起来,就目前来看,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文化类节目的诞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及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将对电视文化类节目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传统及创新;研究分析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逐渐迈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自此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目标。自媒体的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更多生机,提供了多种途径,如,《百家讲坛》、《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接档产生,就目前来看电视文化类节目存在内容老套、节目形式单一、传播媒介局限、受众严重流失等问题,为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还应对其加以创新与改善,抓住主要受众人群等。本文将分别从电视文化类节目研究、电视文化类节目问题研究、电视文化类节目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对策研究,详情如下。

1电视文化类节目研究

近年来,《最爱中国字》、《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逐渐开发出来,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形成诸多创意。在境外节目引进背景下,这类节目可谓是一种独特的传媒景观,是我国原创力的主要体现。在文化消费中,电视产品属于“快销品”,其热度能维持多久不可预知,这一点也让人颇为担忧。最近几年多个原创节目上档,但其收视率并不高,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在的节目类型普遍一样,其同质化程度较高,分流了观众。有些节目为了顺应时代,缺乏创新意识,粗制滥造、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激发观众热情。尽管这类文化节目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对文化资源传播潜力实施了充分挖掘,但如何对其创新成为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众多传统文化类节目当中,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与其他文化节目不同,该节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化内容及形式进行了有效创新及“精雕细琢”,使传统文化节目趣味性逐渐提升,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其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在《最爱是中华》这档节目中,设置了一个九宫格形式的“文化密码”环节,参赛选手根据九宫格内的汉字进行选题,答对并最先获得9分的选手则胜出。“文化密码”环节具备一定竞赛性,且节奏感十分鲜明,这一环节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十分全面,如,文学、历史、文物、民俗等,充分激发了观众观看节目的积极性。从播出效果来看,《最爱是中华》这档节目结合了现代传媒及时及播放形式,使现代游戏与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参与感。通过节目,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深远的内涵,其知识体系还会得到有效完善,让观众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它不仅是各类诗词歌赋,“礼、乐、射、御、书、数”,同时也是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与其他传统文化节目不同,《最爱是中华》主要以游戏竞技方式来传播,确保人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这也是“寓教于乐”方式的最好诠释。就目前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在开发相关节目时应把握相关要点,其一:应以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为主,通过媒体将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加深人们对文化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一边继承一边创新。其二,传统文化应将自身魅力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吸引观众。其三,应充分把握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媒介来构建新的传播形式。另外还应创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下,传统文化类节目应另辟蹊径,对我国传统文化充分弘扬。

2电视文化类节目问题研究

自《百家讲坛》节目后,传统文化类节目却逐渐走向低谷,归根结底是由于节目形式过于单一,内容相对老套、传播媒介受局限、时间设定不科学,受众流失严重,详情如下。2.1节目形式单一,内容老套自《汉字英雄》节目推出后,还未出现一档吸引观众眼球的文化类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出现使人们出现了审美疲劳。就目前来看,电视文化类节目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老套,从具体汉字来看,不论从字形或是字音来看,都存在一定限制,致使题库不够用的情况发生。尽管有些汉字字形相对较多,但出题模式相对单一,导致竞赛环节屡次重复。从感官上来看,观众在比赛初期会产生一些新鲜感,但随着难度的增加,这种感觉便会逐渐降低,不利于观众的耐受度。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比赛形式过于保守,节目组在汉字内涵挖掘方面还不够深刻。另外因节目时长的影响,对于汉字的解释不够全面,导致观众无法对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汉字英雄》本身就属于真人秀,在吸引许多观众的同时也存在明显弊端,真人秀节目的设定使其作秀成分相对较大,甚至一些选手特殊的身世成为了节目卖点,如,9岁的王梓旭因其表现出超越其年龄的成熟被汉字先生批判缺乏童真,使许多观众诟病,为《汉字英雄》节目带来一些负面影响。2.2传播媒介受局限《汉字英雄》节目的推出可以说是河南电视台所做的大胆尝试,不可置否的是,该档文化类节目在第一季的时候的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广泛传播,提高其收视率,河南电视台通过与爱奇艺的合作试图提高网络宣传力度,但这一创新也为《汉字英雄》埋下了一定隐患。从共性来看,网络媒体与电视台都属于宣传媒介,但两者在许多方面有所差异,其性质及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电视台受政府部门管理,肩负着宣传职责,然而爱奇艺公司属于商业性质因此对其利益的获取更加重视,因此如何对二者利益进行协调成为影响《汉字英雄》是否长久播出的关键。2.3时间设定不科学,受众流失严重如《汉字英雄》第三季开播时间有所调整,《汉字英雄》第一、二季播放时间通常是在寒暑假周四、周五的21:25。自第三季起播放时间便改为周五21:55单播,时间的调整使收视率受到一定影响。经研究《汉字英雄》第一季收视类涨幅最快地为4~14岁的儿童,但55~64岁的老年人收视类则相对最高。由此可见,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十分符合《汉字英雄》受众定位。值得深思的是,4~14岁的儿童以及55~64岁的老年人作息时间十分规律,当《汉字英雄》节目播出时间调整到21:55时便会损失这一人群。尽管与爱奇艺合作可充分弥补时间缺陷,但移动客户端的使用并不适合这两种受众人群,其作用的发挥可忽视。

3电视文化类节目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对策研究

通过对《汉字英雄》这档节目的研究,不难发现节目自播出至今呈现出诸多弊端,为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创新及创新,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手段,通过对节目改进方法的探讨来对同类型节目发展予以完善。3.1调整节目形式,增添娱乐元素传统文化类节目若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对其新鲜感进行保持,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把握两个要点,即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从目前最火爆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不难看出,这两档节目之所以火,创新思维不可忽视。《爸爸去哪儿》从第一季到第五季收视一路高歌,尽管主体未发生变化,但节目形式则多种多样,每一季的情景各不相同,这便会使观众产生新鲜感,不会出现审美疲劳现象。《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形式是固定的,但选手的演唱形式及故事都是不同的,从而起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反观《汉字英雄》这档节目,在第一季时旨在强调选手个性,从而对节目内容加以丰富,吸引更多观众。但因该节目主体为汉字,节目形式相对固化,无法升华到审美层面,当《汉字英雄》播放到第三季后观众便会对这种节目失去兴趣。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应对其不断创新,将娱乐化元素引入其中。具体来说,可将节目常规形式进行创新转变,对舞台重新打造,给选手以及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基于这种情况下,《汉字英雄》节目还应对其主题加以深化,不仅仅对汉字进行宣传,还应将传统文化内涵引入其中,如,选手在写到一些汉字时,可将这些汉字拓展至诸子百家等文化经典当中,加深选手对汉字的深刻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3.2扩大网络媒体宣传,挖掘新的传播渠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载体。电视节目为提高其收视率,便会对网络宣传加以强化。不论是初期的预热还是播出后的炒作均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对节目内容进行宣传,使其成为热点,吸引更多人关注该节目。文化类节目为了脱颖而出,应加强与各种网站的合作,提高信息呈现速度,这也是《汉字英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爱奇艺作为《汉字英雄》独播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并未起到扩散作用,在视频点击率不高的情况下,爱奇艺需与其他平台合作。从中不难发现,一个节目的宣传重点不是对其独播权进行控制,而是将节目扩散出去,使更多人看到产生兴趣,最终获得良好的收视,从而使爱奇艺公司获得更大的收益。3.3调整播出时间,黏合受众人群对于《汉字英雄》节目而言,还应对播出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在节目播出前应提前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如:受众定位、收视预期等等,另外还包括节目播出战略,从实际情况来看,将《汉字英雄》播出时间调整到22:00点是一个错误的尝试,因此对播出时间合理调整迫在眉睫。《汉字英雄》节目收视人群主要是老人与学生,据此节目组应将时间调得更前一些,如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时间是晚上20:00~22:00。这个时间段十分适合儿童、学生和生活作息十分规律的老人,同时也有助于贴近这些收视群体的收视习惯,并影响和扩大收视群体———一家人集体收看。

4结语

为促进电视文化类节目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手段,调整节目形式,增添娱乐元素、扩大网络媒体宣传,挖掘新的传播渠道、调整播出时间,黏合受众人群,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及弘扬。

参考文献

[1]夏亦舒.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结合的新范式———《中国诗词大会》[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4):265.

[2]郑英明.电视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审美维度的拓展———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为例[J].电影评介,2017(11):48-50.

[3]刘新业.电视文化类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240-243.

[4]王华彤.原创传统文化节目为何再度热起来———浅谈传统文化节目热播背后的思考[J].发展,2017(4):79-80.

[5]刁生虎,黄子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现代视听,2017(4):16-19.

[6]李丹.从电视文化节目热播看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例[J].新闻战线,2016(2):103-104.

作者:彭颖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