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满足受众需求
时间:2022-09-01 02:41:24
导语: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满足受众需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当前影响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1从硬件设施上看,一些地区、因设备陈旧而影响了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这些地区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节目风格单一,针对性较强,导致无法在人们群众中进行普及。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主要针对青年人,而一些大龄观众则无法对其产生兴趣。3受主持人风格的影响,导致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受到群众的质疑,也是一大方面。如:张绍刚在主持《职来职往》这一节目时,主持风格及对待求职者的态度,都受到了观众的强烈质疑,影响到这一节目质量。4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偏向于娱乐,其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单一化,使观众无法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影响自身收视率的同时,还会影响电台的经济效益。
2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
2.1获取信息性
1广播电视应积极满足自足性、分群化社会中受众的需要。广播电视要积极满足受众需求,这里满足受众需求的含义主要包含三层意思:1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包括实在需求和现在需求。也是确定传播内容、选择和取舍材料的主要依据;2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针对受众层次,做到深入浅出,逐步提高受众的欣赏品味;3适应受众的接受习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内容。2满足受众的主要需要。我国受众普遍需要的新闻内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信息;国内外重大事件信息;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事件、经济发展的报道;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造等信息;涉及社会难点、疑点和热点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
2.2娱乐性
娱乐功能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宣传主功能起着辅助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发挥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功能,正所谓寓教于乐。对于受众群里来说,娱乐性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引导。一是直接的教育、鼓舞、激励作用,如革命歌曲,反映时代主题的电视剧。二是渗透作用,即通过艺术感染的方式,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陶冶作用,通过健康、清新的艺术作品,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精神情操。2审美。通过生动的形象,揭示事物的美学特征和本质。3休闲。缓解受众在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压力,提供休闲空间。4寄托和移情。发挥抒发、安抚、移情、宣泄的功能,由个体的心理平衡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安乐和谐。
3.1积极拓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功能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实现由传统的总量扩散向优质高效转轨。主要做法有:宏观调控电视节目出现的战线过长、质量不高的问题;再创新闻优势,精办名牌节目;转换和完善内部机制,增强在时代挑战面前的应战能力。
3.2按照受众需求设置广播电视节目
1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设置。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了解天下大事几乎成为人的本能。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频率,具有鲜明的新闻特色和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此同时,专家访谈,背景介绍,系列解读,迅速跟进,专题解析与动态播报紧密连接。满足受众了解的需要。通联工作、专家库建设、记者编辑的学者素养必须不断强化并达到较高水准。应该指出的是,比方法、手段更重要的是适应受众需求,开放新闻观念,宽广全球视野,牢固民生广电理念。2对节目内容的取舍。可以说,掌握实用信息是受众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现实需要。直接或间接影响受众现实经济利益的政策,如宏观调控举措,国家货币政策,价格指导意见,倾注三农的决策,鼓励出口的决定等,国家、地方、部门、行业的新政策、规章,重要会议以及领导讲话,都是受众关注的重点。为受众过上富足舒适的物质生活提供及时、全面、准确、实用的信息帮助、政策引导和舆论氛围,应该成为新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闻的重要使命。采编这类新闻的难点是,在经济新闻里寻求社会价值,在满足物质需求中彰显新闻价值,优秀的新闻采编人员很善于用社会视角、新闻眼光把握经济事件、经济动态、经济现象,为受众提供科学、实用的舆论支持。3对广播电视节目引导到位的角度把握。安全是文明生存的前提之一。丰衣足食之后有时也包括过程之中,人想的最多的就是生存安全感。另外,公共安全也是大家特别关注的。期盼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期盼生存环境宜居和社会文明,是当今受众更高的需求,包括人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的提高,教育的普及与投资,对文化的尊重与高扬,对英模的推崇与膜拜,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纳与褒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颂扬与光大,对时代英模的大力弘扬,对文明风尚的大力倡导。
3.3掌控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督
当前,社会在变动,体制在改革,机制在磨合,市场在培育,管理在完善,观念在碰撞,价值日趋多元化,矛盾日趋多样化。改革、发展、开放和推进市场化过程中必然引发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加上政府管理的漏洞与缺失,使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期望值大大提高。当然,呼应人民期盼的新闻监督,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为人民帮忙;要科学把握时机、力度和密度;要有利于化解政府、人民的矛盾,解决群众的问题;但更要着眼于营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浓厚舆论监督氛围。
本文作者:马嘉工作单位:佳木斯大学
- 上一篇:电视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综述
- 下一篇:网络时代县级电视媒体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