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剧设计制作特征

时间:2022-07-27 09:27:50

导语:电视栏目剧设计制作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视栏目剧设计制作特征

随着电视台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在降低播出成本的同时赢得更多、更忠实的受众群体,提高电视台自身的投入产出比,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数十家电视台不约而同地从传统收视率冠军——电视剧剧场的硝烟战场中抽身而退,开始自办电视栏目剧。国内栏目剧最早的雏形源于十几年前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当时这个栏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将栏目剧的特征归纳为“五化、一性”,即形态生活化,题材平民化、演员专业化、语言地方化、情景真实化;一性就是观众的参与性。栏目剧成为地方台提高收视率及面对央视、省级卫视等强大竞争对手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力武器。何为电视栏目剧?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涌认为:以栏目的方式来生产、制作、播出;具备电视栏目的基本特征,如有主持人、相对的板块化;由演员扮演的讲故事的节目形态。在清晰地把握了电视栏目剧这三个特点之后,我们的问题呼之欲出:电视栏目剧的收视率为何越来越高,甚至在有些地区已经超过了黄金时间段的电视剧?从表面上来看,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有好多电视剧经常通过编剧拉长剧情,并在前期拍摄和在后期制作中人为地剪辑,将剧集拉长,以降低单集成本,从而导致剧情沉闷、节奏缓慢,而栏目剧则像“快餐”一样,能够做到一集就讲述一个故事,风格简单明了,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栏目剧将电影、戏剧、电视剧、小说、评书、谈话类节目、互动参与性节目等等来了一个大综合,打包成为了一档全新的电视节目,非常适合大众的胃口。笔者以为,电视栏目剧之所以获得如此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栏目创作特点和风格决定的,即:内容民生、方式互动、成本低廉。

一、内容民生。

民生是一个新词,也是一个热门词,说电视栏目剧内容民生,主要是因为它在内容上紧贴人民大众的普通生活,具备了以下特点:题材平民化、语言地方化、情景真实化。题材的把握使得电视栏目剧既贴近群众生活,又贴近现实社会,观众在收看栏目剧的同时会产生心理上的贴近感,因为这些素材源于生活,反映的是真真切切的平民故事。栏目剧用方言讲述,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使用大家熟知的方言,观众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本地的语种,从而使节目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喜爱。电视栏目剧的情景则创造出一种让观众审美真人真事的情景。与电视剧相比较,电视剧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相互演绎,而栏目剧更多的则是角色和观众的对话,观众并非把演员当演员,而是看成是当事人,观众不是“心理间离”地看戏,而是“心理认同”地参与。

二、方式互动。

栏目剧与电视剧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草根性,强调的是老百姓来演绎自己的生活——剧本主要采集于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故事,而演员也大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将栏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做到了极致。以湖北经视的《经视故事会》为例,在栏目运作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好多市民都是被栏目剧的贴近性打动,带着“这就是我的故事,我有体会,一定能演好”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节目的摄制过程中。这些群众演员虽然没有表演经验,但出现在镜头里却很真实自然,而且群众的参与还带动了连带的人际群体参与到栏目剧中来,形成小范围的规模效应。不少观众反映,自己爱看栏目剧,更喜欢看这类群众演员。“看专业演员演的电视剧就像看别人的故事。而看老百姓自己演栏目剧,就像照镜子一样,看见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点点滴滴。”正是由于栏目剧极限互动的方式,俘获了一批批忠实的观众,使得栏目剧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成本低廉。

作为电视台而言,投入产出比是衡量一个栏目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试想:一个栏目(非新闻导向类)办得再好,知名度再大,不能产生效益,能够长久吗?与电视剧相比,栏目剧的最大优势就是成本低廉。以一个普通省级电视台而言,一般电视台买剧,一集都要花上七八十万甚至上百万,而栏目剧每集的制作成本才6000元左右。电视剧是“罐装节目”,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相比而言,栏目剧既省钱又能保证相对稳定的高收视率,从而达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尽管电视栏目剧在制作、包装方面逊色于电视剧,但是它却比电视剧更有时效性、利用性,更重视故事和戏剧冲突,而非平淡无味地描述,同时有了观众的全情投入,加上电视台的大力推广,使得电视栏目剧在全国有了相当的创作规模和收视市场,并正在走入一个不断上升的稳定发展期。

可以说,电视栏目剧以一种“草根风格”有意模糊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生活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以投入少、产出高的制作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影视制作必须依靠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神话。当然,作为中国本土化的电视节目形态能否走得更远,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