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节目美学价值

时间:2022-07-17 09:49:08

导语:新闻节目美学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闻节目美学价值

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迅猛发展,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节目为标志,从“播新闻”到“说新闻”,从电子新闻采集(ENG)到卫星新闻采集(SNG),从综合消息类新闻到杂志型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随着电视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素有“新闻立台”之说,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新闻节目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偏向,作为国家宣传的“喉舌”,新闻节目在各个电视台的意义重大,它反映着电视最主要、最主体的功能。新闻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艺术性,优秀的新闻节目也十分讲究审美因素。

一、声画之美

众所周知,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界定电视新闻区别了其他新闻媒介形式,是用画面加声音来呈现新闻事实。好的新闻画面简洁、生动、有感染力,一条好的新闻总是能从独特的角度抓拍到最具感染力的一幕,电视新闻以看为主,画面的地位很重要,记者在新闻事件中选取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拍摄方式,让画面最大程度地包含更多的信息量。好的新闻稿件口语化、易懂、精炼、能最大程度地配合画面。新闻画面的主体、陪体、前景、后景以及摄影角度、构图、长镜头、运动镜头、后期编辑中镜头的选择和组接、声画组合方式等等都是很讲究的。新闻节目的声画关系不外乎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两种,声画合一的方式较为死板,让声音与画面完全吻合。声画对位的方式在新闻节目中较为常用,声音画面各自发展,若即若离,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观众正是在这样一种声画撞击的空间中感受到声画之美。有学者指出:“电视新闻挖掘、还原、展示现象生活之美,调动声、形、色多种表现手段,用构图、光效、音响、节奏等诸项元素来感染观众,从而为观众深度涉入提供了又一审美基础。”[1]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就充分发挥了电视声画的优势,对于比赛的预测、选手情况,通过画面配合新闻稿,运用了记者报道、专家分析、选手访谈等形式交叉展现,这样就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观众对于比赛的关注度。在奥运赛场上,新闻镜头抓拍的最激动人心的瞬间,夺冠那一刻,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这些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声与画的运用配合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新闻节目除了画面和新闻稿以外,还有一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同期录音。通过同期声,观众可跟随新闻镜头进入到新闻内容的真实世界,它比起新闻稿更加真实,是新闻节目十分重要的美学特征。2008年湖南冰灾的新闻报道中,在车站安抚群众的同期声呈现在新闻节目当中,是比任何解说都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在娱乐新闻节目中,新闻画面通常直击明星活动现场,或者是明星的采访,这样直接的方式能够让观众最大程度、最近距离地满足娱乐兴趣。

二、情感共鸣之美

“真实在新闻审美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新闻的生命内核,也是新闻在电视播报中见出其审美性的必要前提。真实本来就是一种诱惑、一种魅力。”[2]“在新闻美学中,真即是新闻题材的美学品格。”[3]以消息类新闻节目为例,在观众看来或许可以从新闻事件中找到一种戏剧性,大到国家时政、小到市井百姓,每天都可以从电视中了解到一些吸引人偶然的事件,这本身是一种戏剧意味。和消息类新闻不同的是,深度报道以真相为目的,从另一个方面反戏剧化地展现了一种真实的状态。在解开疑问中讲述事实。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其中有一期节目《双城的创伤》,此事件是讲述了在一个小学里学生集体服毒自杀的事件,此事通过调查最终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果,谜团最终的缘由可能是很细微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并不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看似这一次的深度报道并没有挖掘到事实的真相,但是这样却更贴近真实,符合真实。新闻的本质是新,客观事实发生和受众接受新闻之间的时间差距越短越好,电视新闻能做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为零,形象化传播又实现空间的一致,满足了也必然会产生观众“亲临现场、先睹为快”的心理美感。[4]随着电视传播进入数字时代,影像拍摄已经走下神坛,真正融入大众生活,这意味着电视新闻的素材来源将更加广泛,大众业余采摄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不可估量的重要力量。在国外有伦敦地铁爆炸(2005年7月7日)、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2007年4月17日)、孟买恐怖袭击(2008年11月26日)、美国飞机迫降(2009年1月15日)[5]以及我国汶川地震发生时第一瞬间的视频影像、1993年《北京新闻》播出的发生在“团结湖公园”破冰救人新闻、1996年年底播出的“红领巾公园”游客救人的新闻[6],等等,这些都是出自普通民众之手。在现今当下,民众提供的新闻素材在民生新闻中最常出现。这种形式不仅补充了电视新闻信息的流失,且用另外一种信息传播渠道重构了声画传播的价值意义,老百姓记录老百姓身边的事,让真实之美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人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感情的行为,对于苦难的怜悯、对于成功的喜悦,而新闻记者在采编整合新闻素材的过程中,必定是有意识地传达新闻主题,在传播新闻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会掺杂一些情感因素,这些感情因素极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一种普遍审美情趣。新闻节目通过观众对节目内容的关注聚合观众,让新闻内容中的人或事件成为亿万瞩目的焦点,使得真实的事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电视新闻的内容形式让分散在各家各户的观众通过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事件产生“时间和空间”的认同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一个“想象共同体”。从威廉王子大婚到奥运会再到跨年演唱会,无不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同时,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也早已从TNT(todaynewstoday)变成NNN(nownewsnow),即今天的新闻今天播送,变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播送。电视新闻早已经具备传播新闻正在发生全过程的能力。而新闻事实里包含的是非、人性、关爱、欣喜、苦痛也同样因为真实而激起观众关于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三、人文关怀之美

“人文关怀”一词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对人的重视,新闻节目的审美特性也强调展现人性的价值与尊严。从表象上看,新闻的根本意图是传递信息,但是说到底,传播的终极目标还在于对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愉悦的关注。而这些毫无疑问地要求我们的新闻传播必须对其审美价值及现实予以高度的重视,把以往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以科学认识为主的信息价值判断,上升到以审美认识为主的审美价值判断上来,把知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愉快结合起来,既重视事实的“真”,也重视情感的愉快,关注人、重视人。[7]从全国性的新闻到地方新闻,无不把人文关怀注入到新闻节目的构思与制作当中。在我国新闻的代表性节目《新闻联播》中,有专门报道先进党员、先进事迹的版块,这样的节目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和鼓舞了电视观众,让观众们感受人性的美,从而联系自身产生审美体验。在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大地震后,央视《朝闻天下》主持人赵普在节目中忍不住哽咽,这在严肃的新闻节目里鲜有出现。在新闻镜头里出现大量纪实镜头,传达了对苦难的怜悯和对生命的哀悼,使得整个节目缓慢、沉重了不少。这说明我国新闻节目不只是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更是作为观众的一种情感、价值的导向的一种节目形式。和网易的“有态度”和《南方周末》的情绪化一样,电视新闻也有自己的取向和价值,更在其中营造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在这一点上,地方性新闻节目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开始掀起热播民生新闻的高潮,后有湖南台的《都市一时间》和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等等,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不同,这些民生新闻锁定的是百姓生活和较为琐碎、平民化的新闻信息,部分节目比如《天天630》旨在替群众排忧解难,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并且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它的低端平民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说教色彩,让新闻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湖南卫视1983年开播的《晚间新闻》开始,民生新闻节目也在追求个性主持,张丹丹、李锐都是其代表人物,又有湖南都市频道的《约法三章》的程豪杰,一个消解与观众距离感且又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不仅能让节目大获成功,而且能提高节目的审美情趣以展现一种人文关怀氛围。而现今观众对于摄像机和话筒从以前的回避到乐于接受,甚至是面对镜头有表达的欲望,这说明当下的电视新闻采访的视角和镜头语言越来越趋向平民化与平民意识,新闻记者先融入到采访环境中用平民的心态去了解关注受访对象,与受访者保持了良好的平等关系。在当今行业的背景下,受众不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因为受众所做的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新闻从业人员已经意识到观众对于节目的反作用,所以能够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和审视新闻节目的采编和制作,收集观众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去调查和研究受众的心理,及时对节目进行调整,当然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的美感。电视新闻是一种艺术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电视节目形态,在当下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不断突破创新、丰富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抓住新闻的本质,同时也应该锁定新闻节目的美学特征,这样才能真正做观众满意的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