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道增强民生意识策略
时间:2022-07-03 02:48:12
导语:科技报道增强民生意识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强调的就是以“民”为本,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等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学与技术。相对于产业科技而言,民生科技与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跟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密切联系,直接服务民生,造福百姓。民生科技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民生科技的这些特点,进一步增强了科技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媒体要对科技报道进行重新审视,根据科学技术民生化的发展趋势和读者欣赏习惯的不断提高,打打加强民生科技的宣传报道,适应新形势,找准突破口,在百姓和科技之间架起桥梁,发挥纽带作用,吸引更多读者。
二、把握报道的重点领域
民生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新闻内容上与百姓的接近性,所以,科技报道中突出民生思想,要选择跟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领域。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科技报道要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才能有效提高科技新闻可读性:一是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包含医疗健康科技的发展,重点疾病防治技术的突破,现代医学、药物创新技术发展,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医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生物技术;二是如何促进公共安全。包括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生产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三是提升生存环境质量。包括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等。四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包括针对突发性灾害天气、农林病虫害、突发重大事故和灾难等开发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应急救灾重要设备等。
三、通过“深加工”增值
有读者对当前的科技新闻报道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昨天煮了一锅白面条,今天煮了一大锅白面条——为什么老是煮白面条呢?为什么不把它加工成炸酱面、兰州牛肉拉面?如何使本来就枯燥的科技报道有滋有味有营养,使之像社会新闻那样,成为读者日常生活必须的一道快餐,像重要的时政新闻那样引起读者的重视,就需要对科技新闻进行深加工使其变得鲜活、有趣。当前,读者对新闻的需求,除茶余饭后的纯欣赏需求外,主要目的是实用性,对生产、生活有帮助、有启发。所以,科技新闻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增强针对性、指导性。如2007年“嫦娥一号”满载着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绕月飞行,“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人类太空探测活动再掀热潮。其实,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空间地球科学,很多研究成果已在气象预报、资源调查、海洋和环境灾害监测等领域普遍应用,已经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读者并不知道。对此,读者既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又很难弄的懂。如果仅凭一条几百字的新闻,读者会感到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甚至与己无关,如果把“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作为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从科学普及的角度,对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解释,把“嫦娥一号”从太空拉回到地球,拉回到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事情中,这种报道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气候变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医疗保健、能源与资源等领域,把这些高科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新颖的字句,多形式、多侧面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从身边事、最关心的事中认识科技的作用,拉近读者与科技的距离,教育意义就会更加明显。
四、要借事写理
新闻以传播信息为己任,说理不是强项。但是,如果能在传播科技新闻信息的同时,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达到更新观念的目的,其价值绝非一条新闻所能比拟,其可读性自然也就强了。记得前几年《光明日报》一版刊登的《代铜材料为何七年徘徊》的报道,就是一篇叙事写理的报道。说的是科技人员施乐纯辞去公职后到浙江省丽水市灯塔村办厂,发明了一项可以代替金属铜的新材料科研成果,共获得国际奖三项,国家奖五项,与赵章光的101毛发再生精、来辉武的505神功元气袋同时得奖。由于村干部的小生产意识,这项成果一直未能进行产业化开发,形不成生产力。作者历数了这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过程的艰难,由此反映了小生产意识的多么顽固、危害多么严重。同时,科技新闻借事说理的功能还表现在对伪科学、反科学的批驳性。有的科技报道单纯追求所谓的“卖点”和新闻市场,热衷于耸人听闻、低级趣味的科技新闻,有意无意的宣扬了封建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东西,表现出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误导读者。所以,科技新闻应该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普及和宣传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一些人搞的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对少数欺世盗名的人宣扬的歪理邪说,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驳斥。让读者通过科技新闻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和迷信的界限,树立科学世界观。着力塑造科技人员的新形象。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鲜活的科技人员形象,是科技报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人们的传统的印象中,科技人员的形象摆脱不了固有的模式,白大褂、戴眼镜、实验室、图书馆,不出深宅大院,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科技人员的形象已经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以一介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开始学习“游泳”,甚至从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开始搞企业、办公司,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不断塑造和完善着新的时代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变了,其人生也就变了。在这个变化中,科技人员的喜怒哀乐、荣辱进退,内心世界势必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就他们最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写人生的波折转折,让科技人员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读者定会耳目一新。如这几年对水稻专家袁隆平的宣传报道,就是很成功得例子。首先是没有想到他的“超级水稻”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其次是没有想到如此著名的科学家,看上去就像个老农;第三,他的名字上了股市,且身价不菲。成功塑造科技人员的新形象,形成尊重科技人员、尊重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务实创业的实干作风,是新闻宣传的职责所在,也是科技新闻民生意识的重要方面。
五、“大众化”的视角
一是报道形式要大众化:以符合广大大众读者需求和口味为基本出发点,除了主题报道,还要链接相关的报道、背景和知识,拓宽新闻的报道面,丰富人们的科技知识。其次,传播方式的全景展示,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悉”欲望。二是报道语言要大众化:应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可接收能力,在专业用语和操作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报道方式,突出新闻的趣味性、新奇性,尽量消除专业知识带给受众的心里障碍,使读者喜闻乐见。三是搞好科学普及宣传,增强指导性,科技报道要有教育意义,强调导向正确,绝对不能搞伪科学把读者印象邪路;四是要融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科普宣传,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 上一篇:道路养护问题与策略
- 下一篇:卫生系统工资协商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