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电视访谈节目节奏

时间:2022-06-27 11:53:20

导语:谈论电视访谈节目节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论电视访谈节目节奏

我国的电视访谈节目和国外的相比较,必须先考虑文化背景差异:电视发达的国家如欧美国家的嘉宾善于语言的表达,能够很松弛很有感染力地展现语言的魅力,而观众又有着传统的收视习惯,他们的幽默与我们有着绝对的距离。所以我们的节目要做得好看,不使人昏昏欲睡,相比难度要大很多。从审美学来讲,有长短、张弛、强弱、松紧变幻产生的节奏感才能刺激人体的信息接收系统,促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更好融入主题。所以一档访谈节目要做得好看,时时处处要有节奏意识。

一、主持人的节奏

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是核心人物,与嘉宾不分仲伯,但主持人是传播现场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在整个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就像乐队的指挥,何时低音回转、何时高音穿透云霄,高到哪个度低到哪个区域都被他掌控,这个访谈才有亮点、才有生命力与可看性。有些嘉宾就是“闷葫芦”牌的,他有一肚子的内容,像一本厚厚的字典等待你的打开。如果没有优秀的主持人去帮助嘉宾打开话匣子,信息就无法传达出来。比如对王菲的专访很难做,几乎所有的问题抛过去都是简单的一个字或两个字的回应。《杨澜访谈录》曾经做过她的专访,很难得将她的话匣打开,节目做得顺利并且信息饱满,其中的优势有这个团队的品牌效应让嘉宾的配合度比较高,还有就是主持人在现场能很好地调整王菲的状态。主持人掌握着王菲所有经历与细节。她的语言节奏简洁快速,对王菲的发问似乎有提前知道答案的自信,一旦王菲的状态有往下沉的时候,她就会抛出王菲感兴趣的话题,把她的状态再调动起来。杨澜的访谈节目节奏感明快时尚,不拖泥带水,属于紧凑知性,冷静大气。相比之下,台湾的《康熙来了》的访谈就显得娱乐,甚至具体内容还有些“水”的感觉,但是作为一介普通观众你更被它的娱乐节奏调足了胃口。比如采访刘德华的一期节目,是在刘德华隐婚新闻大曝光之后面对媒体的访谈,很微妙的阶段极其容易将节目做得拘谨无聊。但是小S在节目中完全发挥她的娱乐精神,先是热烈地与天王共舞,再在大咧咧的节目氛围中抛出问题。两个主持人一冷一热,节目节奏一紧一松,快板慢板交叠出现,场面热闹,嘉宾松弛,信息丰富,可看性极强。访谈节目对内地的电视人来讲考验很大,因为文化背景的原因我们的嘉宾都比较内敛,所以现场完全要看主持人如何发挥作用,带动嘉宾做出节目的节奏感来。现在不少主持人重视语音语调和肢体的节奏感。像小S的肢体语言非常丰富,发展了语言的静态信息,引起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注意。另外她很懂得把握倾听的节奏。长久地倾听而不介入,只是嘉宾的冗长表述会使节目出现疲惫;同样频繁地打断也会让节目支离破碎,信息不连贯。所以恰到好处地说些“废话”可以调整节目的气场。这种“废话”在传播学中有一个相应的概念叫冗余信息,即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人们进行传播的时候,所发出的信息并不是彻底精练的,它包含一部分重复的、使整个信息更完整的、更利于传播的内容。为什么港台访谈有些“水”但又不失可看性,就是善于在倾听过程中适度地置放冗余信息,可以间隔单一的语言表述形式,同时也可以通过它来加强访谈主题的效果,能有效地传播实际内容,是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法。所以访谈中有意义的“废话”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废话不废,也能拉起节目的节奏感!

二、内容本身的节奏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制作时首先是孕育剧本,一档好看的节目也基本是这个状况。从内容出发,内部节奏感的建立比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更为重要。

1.内容设计要有层次感一期访谈节目要传递给观众什么,编导首先要有很清晰的主题意识。可是节目编导经常会纠结取什么、舍什么。有些时候恨不得将整个录制内容都用上去,结果是节目信息过多过平,可看度反而缺失。节目只有合理地收放,大胆地取舍才会产生节奏的韵律。一句话带过门的绝不赘语,需要加强效果的一定要来回张扬。做访谈节目有时候不可能像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后都充满故事逻辑,但也不是一马平川地跑过。比如王志的《面对面》节目非常好看,富有张弛感。节目中主持人有时会在嘉宾表述后紧接着反问、追问,于是主宾开始就这个“问题”再过招,这个段落就显得很有层次感,信息也密集扎实,观众可以更清晰、深刻地体会到被访者的内心、事件的真相。所以节目在内容架构上一定不能平均比例,否则如同坐在时速单一的列车上,观众会昏昏欲睡,信息表现的单薄,节目没有活力。

2.信息表现要有立体感访谈节目可以利用嘉宾较长时间的语言表述来传播更加真实的信息。但是电视是以视觉为主要特点的媒介,单一的你问我答形式也会产生收视疲劳,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访谈。传播学者尹鸿在《媒介竞争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嬗变》中提出,媒介之间的信息竞争“除了比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传播的现场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比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说是再加工能力。”可见,信息的传播到达状况怎样完全取决于表现手法。电视是最能展现信息立体化的媒介,如现在的健康节目,很多打破了传统的健康答问形式,设计了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等多方信息场。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栏目,现场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信息交流偏向理论普及,但是接着与观众的互动环节可以将生硬的理论落到生活的实处。观众接收信息同时也反馈信息,主持人在嘉宾及观众之间互动,节目的展现力就很有弹性,不僵硬,不同信息场发出更丰富的内容,使节目充满生机和表现力。再者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比例地增加有效的场外元素,如相关的图片、模型、资料片或者外景等视频内容。这既可以改善电视传播的节奏,丰富画面增加内容的形象性,还可以起到语言符号之外的补充作用,给主题锦上添花。

三、其他元素的节奏镜头

节奏分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一种感觉,外部节奏则是镜头运动和镜头转换频率产生的节奏。电视作为视听艺术必须讲究画面的表现力。比如根据节目的内容节奏巧妙设计景别、角度以及镜头的停留长度来表现变化。当被访者忧虑的叙述配合缓慢的镜头运动,特殊的情感表述配有镜头的特别运用,自然就能带出观众情绪的呼应。访谈节目中如果镜头一味固定势必影响观众的情绪,推拉摇移其实既是视觉的调剂同时也体现了内容细节的节奏。音乐。访谈节目中是否要添加音乐?现场是否需要安排小乐队?这个问题有些争议。有些人认为访谈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静态,以现场挖掘、传递信息为目的的节目形态,过多地介入元素会干扰嘉宾的状态。所以乐队的添加可能会破坏气氛的静谧,使被访者的心情不能沉静下来。确实我们应该理解被访者的心情,交流环境的变化的确会使其受到影响。但是我们还要考虑电视信息的终端到达意义。电视是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服务,访谈现场只是一个信息场。编导如果用好音乐的功能,不仅不会影响嘉宾的发挥而且能够用现场音乐把节目气氛推到理想之处。后期制作时配合画面解说的音乐,也可以帮助观众提升收看情绪,保障观众在收看时保持较高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心理感觉时间变短,心理节奏加快。后期。访谈节目的制作百分之七八十依赖现场的录制,另外的出彩完全要看后期的制作——“剪辑台上出节奏”,剪辑是节奏的最后表现者。我们可以根据现场录制的情况进行内容的微调,也可以重新堆砌。其实要做出访谈节目的节奏感,后期阶段应该有一个表述形式多样化的概念,节目不应仅是现场素材合着播出时间长度而简单地编辑。有些信息零碎但又有必要和意义的时候,编导必须将其精心整合,可以画外音的形式加以辅助阐述,这既丰富了信息又深化了主题,而且对观众的收视情绪也是一种良好的调剂。后期中还有诸如配音、字幕等一些细节,重视每一个细节,将这些细节有机的整合、运用就能产生良好的节目节奏,节奏能够给整个具体作品创造统一的审美氛围。电视访谈节目近年来没有前几年那样火热,说明电视人理智了。但是作为一种节目形态,访谈节目有它独特的魅力。未来我们应该学会在自己的语境中准确把握节目的节奏特点——合理的张弛,准确收放,巧妙的扬抑,将节目做得流畅而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