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真实性综述
时间:2022-06-13 07:06:00
导语:电视新闻报道真实性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场报道在目前电视新闻类节目中越来越多。无论在央视还是在各省台乃至市县台的新闻节目中,每天都可以看到记者出镜所作的各类现场报道。甚至可以说现场报道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它正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1]。毫无疑问,新闻真实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本文拟就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真实性作粗浅的分析。
一、电视现场报道的界定和特征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事件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作的口头报道。现场报道的基本特征:记者出图像、(记者身临现场进入画面);现在进行时(新闻事件正处于发生、发展之中);完整同期声(有现场声音)[2]。报道形式有现场录像报道、现场直播。现场报道有时效性强、可信性强、现场感强和信息量大,等等特点。现场报道要求电视记者必须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本质与核心,即席形成一套现场报道的构思;要有巧舌如簧的口头表达力,能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地向观众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发生、发展情况;要善于应对,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能使采访者吐露真言;要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反应敏捷,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把握现场的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特别要与摄像师配合默契,善于用镜头语言把现场的环境、氛围、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映和有特色的音响效果等等,都直接展现到观众面前[3]。以泸西电视台曾报道过的一则新闻《铺筑山区致富路》为例——现场主持人:“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高寒山区三塘乡俱久公路的施工现场,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村民正在修建他们的进村道路,这条公路建成后,俱久村‘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主体部分:三塘乡俱久村委会有着600来户人家、2539口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乡村道路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修通水泥路成了村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期声:村民李绍本:“路都进不来,来的车(都是)进都不敢进来,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农副产品也出不去,生产资料也进不来,就是落后了。”乡党委、政府“想群众之所想”,多方筹措资金170万元,村民自筹10万元,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三塘至俱久村年久失修的进村道路。据悉,这段公路全长4.2公里、宽6.5米,预计今年11月完工。在公路施工现场,记者随处可见筑路村民们挥汗如雨,一派忙碌景象,热情高涨的村民正为发展山区经济创造有利条件。位于三塘乡东部的大孔照普村,海拔2160千米,流传着“遍山都是宝,无路就是草”的是顺口溜,多年来,晴通雨阻的道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多渠道筹措资金,投资80多万元,投工投劳6万个,修通了长2.3公里,宽6.5米,厚18厘米的进村水泥路,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让老百姓真正走上了致富路。同期声:村民李绍本:“(路)修好后,好走了,现在基本上天天都有车进来。大车、小车、养的猪都能‘坐’小轿车了,小车直接就可以开到猪圈门前,养的猪都好卖得多了。”据了解,从2005年至今短短3年时间,三塘乡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发动群众走自力更生与多方支持的路子,总投资400多万元,共修建村间道路31.8公里,全乡8个村委会道路硬化效率达62.5%,通路率达100%,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创造了山区修路史上的奇迹。同期声:村民李红英:“我们山区,(目前)到处是水泥路,村村寨寨(都是),我们三塘乡基本上到处都通水泥路了,方便得多了。”现场主持人:“如今的三塘乡,一条条康庄大道正向远方延伸!村村通水泥路领跑全乡经济快速发展!”这则新闻中,记者能把现场最真实、最精彩、最有说服力、最鲜活生动的形象呈现给群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二、新闻真实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生命力所在
电视新闻具有新闻性、知识性、艺术性,是有声音的报纸、有文字图像的广播,列宁曾将苏联电影定义为“政治性强的形象化政论”。现场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报道对象的客观反映,现场真实性就是要把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修饰、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充分发挥现场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把报道做得生动、鲜活、真实、可信。近一个时期,一些电视媒体的电视新闻,尤其是纪实性很强的现场报道节目频频使用“再现”镜头。例如:抓获受贿者后,电视记者通过犯人或见证人的口述,人为地再现案件中行贿受贿的细节;人为地再现犯人密谋犯罪的过程……[4]众所周知,新闻与电视剧有不同表现方式,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离开了真实,新闻便无价值可言,对电视新闻而言,其真实性包括: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须真实。由此可见,现场报道新闻的真实,是严格的事实的真实,无疑要完全忠于生活的真实,它不允许像艺术作品那样塑造典型、合理想象、推理,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记者的语言和道听途说的事情用虚假的画面显现出来,当然新闻也不是原始生活真实的翻版,而是在绝对忠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提炼主题,加强新闻表现力,便于新闻受众了解真实的生活,但新闻加工的幅度应严格遵循新闻原有的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
三、现场感与参与感带来真实感
电视新闻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体现,也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除了现场感之外,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还能带给观众另一种鲜明的心理状态——参与感。在人际传播中,参与感是人与人直接交流中的心理状态。当电视把画面与声音一齐诉诸观众的感官时,参与已成为普遍的收视心理需要和衡量传播效果的公共标准。而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参与感已成为决定现场报道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云南电视台有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条形码》,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记者总是能拍摄到新闻现场的镜头,这说明记者在第一时间已经到达了现场。《都市条形码》主持人总是能够深入案件本身给观众带来一种知识的解读性,一种能够深入其中又能够置身事外的独特关注和客观评析。采用在现场完成报道,这一点对栏目的风格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开播以来,创下了昆明地区栏目收视率的最高点。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给一双双关注的眼睛带来过最及时的新闻现场,共同亲历新闻、感觉发生、关注细节,创造了收视率最高的奇迹[5]。
四、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有助于其现场真实性的表现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版符号,只有声画的真实,传播的信息才是准确的。在这一前提下,新闻现场报道才能在受众中产生真实感。从而使电视新闻真实性与真实感统一,事实真实和表现手法真实统一。那种靠扮演、重拍等事后通过导演的“再现”镜头,制造出来的“真实”一旦被观众敏锐的目光察觉其中破绽,便会疑惑顿生,假作真时真亦假。图像的真实性既然受到怀疑,那么新闻的真实当然也无从谈起,这种没有新闻真实性的手法,也就没有了真实感,更谈为上新闻的报道力度了。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有助于其现场报道真实性表现,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电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出现了记者拿着话筒到处伸的现象,新闻中各类人物也不管有无必要,都请其出画面大讲一通,使电视新闻屏幕充斥着大量水分,降低了一档新闻的整体质量,倒了观众的胃口,所以现场报道时选好采访对象是决定同期声应用成败的关键。
五、第一现场升腾新闻现场报道主题
现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正在发生、进行时同步采录播出的,新闻未经加工,更加原汁原味,因此,在客观、真实方面更胜一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因为记者出画面,就好似把观众带到了新闻现场;记者在现场的报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很小,因此观众对自己目睹的和听记者在现场报道的信息,都比较相信,没有隔阂。再有,记者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报道的新闻,没有经过转述,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了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用事实说话,节目凸显的是事件的情节和人物,紧紧“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所谓第一现场就是指通过记者的镜头、现场目击者的表述以及对新闻事件恰当的描述,让观众体验到仿佛就在现场的感觉,感受到目击者在现场所感觉到的氛围[6]。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灵有肉的东西,成为一种有情有义的东西,成为一种有人有物的东西。新闻应当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讲述人间故事,去传播人类文明,去引导社会进步。它应当是一种有生气、有灵气的活生生的信息提供者、舆论引导者和文明传播者,真实便是其魅力所在。现场报道是新闻生命力所在,精彩所在。它拥有更强大的冲击力,使传播效果最大化,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小化。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对电视画面、同期声和报道方式的合理选择和巧妙结合,使新闻更具真实性和接近性,更易被广大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县级电视节目中,这种报道方式还不是很成熟,怎样发挥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和潜力,还需要许多基层电视工作者努力去开拓。
- 上一篇:谈论电视编辑素养和能力
- 下一篇:谈论电子商务安全管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