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民生新闻的定位及发展
时间:2022-05-15 10:54:00
导语:小议民生新闻的定位及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电视民生新闻要顺应时代要求,通过自身的准确定位,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必将焕发全新的活力。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策略定位
一、正确把握“民生理念”和电视媒体属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保障、失业、“三农”等等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民生理念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的先河,并引发了波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学界对此有多重阐述,无论是从“社会新闻”、“节目类型”、“新闻样式”、“价值取向”,还是“新闻形式”等角度来看,学界形成的共识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从民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与日常生活、生计相关的信息的新闻报道。
“电视民生新闻”热潮的兴起绝非偶然,民生理念与电视媒体属性的结合是其内在动因。首先,电视媒体的大众媒体属性为传播民生理念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电视媒体能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受众也能从电视媒体满足自身的政策性、服务性、娱乐性等多重信息需求。其次,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电视节目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国外、港台的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纷纷涌入国内,国内多维立体化的电视媒体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电视节目也逐渐转化为电视新闻的角逐。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也是受众的现实需要。社会背景各异的观众对电视媒体有着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生存压力变大,人们不仅需要服务性信息,也需要一个能宣泄情感的渠道,而电视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的视角、服务性的理念正好满足这个特殊时期观众的需求。
二、电视民生新闻遭遇的问题与瓶颈
1.选题的琐碎化
也有学者将选题的庸俗化和琐碎化表述为“选题的泛平民化”,是指新闻节目编导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简单地理解为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市井的奇闻怪事,迎合观众的猎奇和“窥私”心理,将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搬上节目,如打架、跳楼、纠纷、自杀等等,甚至还有些编导热衷于跟踪报道凶杀、火并、婚外情、同性恋等题材,刻意突出娱乐性,这些所谓的“民生新闻”走上媚俗的道路,显然与人文关怀相去甚远。
2.社会监督功能的角色错位
这类问题多出现在一些“曝光类”的批评性栏目中,伸张正义、为民请命是文化精英们的理想追求,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编导来说,则需谨防自身社会监督功能的角色错位。老百姓们多有“包青天”情结,民生新闻固然能够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加快问题的解决进程。“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报道新闻要注意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尺度,记者不能越出自身的本位,由事件的记录者和沟通者变成了当事人甚至执法者,同时也不能用“本栏目将予以关注”了事,从而影响民生新闻栏目的权威性。
3.受众定位的模糊与泛化
有学者指出;“一些民生新闻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城市,定位于市民,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却很少涉及。”对农民工的忽视无疑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但民生新闻受众定位的泛化更值得大家思考,关注民生不应局限于市井平民。社会转型期中,民众的分群化日益显著,民生新闻的传播不能对各个群体有着明确的定位也是阻碍自身超越的原因。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1.实现差异化、个性化运营
以“直播”、“快报”、“零距离”冠名的民生新闻栏目已是漫天飞舞,千台一面的现象司空见惯,报道内容、主持风格和栏目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形成对受众市场的恶性开采。要想在大量的电视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就要在栏目策划中注意差异化、个性化经营,如何结合本土特色,深研究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自觉进行节目创新,从形式和风格上下工夫,力图从全新角度去诠释新闻资讯,跳出既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打造全新的新闻栏目。
2.注重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
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之所以被亲切地称作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受众对有效信息的需求”。有效信息不等于民生新闻所关注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水电煤气等琐碎小事,实际上“有效信息的需求”具有更广阔的含义。当下我国恰逢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各类政治、经济事件以及政策法规和老百姓生活联系愈发紧密。我们的民生新闻要更多地体现服务性和有用性,能够指导观众从容面对社会生活的问题。同时,我们的民生新闻也要善于发掘新闻的认知和教育功能,为政府的政策推广提供导向性功能,建立政府与平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为平民提供“有效的信息”。
3.在平民意识的基础上突出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平民意识,在于能站在平民立场上,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真诚表达对民众的情感和命运的深切关怀,拒绝哗众取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同时,我们要坚持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既要为民请命,也要注意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既要善于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学会化解社会矛盾,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此外,民生新闻还要坚决抵制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反对唯收视率至上论。民生新闻还可以采用“有请当事人”、“电话参与”、“短信互动”、“街头采访”和读者来信等多种形式倾听民意,架起与平民良性沟通的桥梁。
4.引入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
在新闻报道方式上,民生新闻坚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信息的表面化和肤浅,在看惯了主持们调侃、戏说之后,我们也可以适当借鉴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民生新闻应该努力尝试将新闻内涵向纵深拓展,开辟受众理性思考的空间,构建主流价值观,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深入而透彻的解读,为观众提供现实指导。如央视《生活》栏目中对股票市场、工资改革、住房贷款等重大社会问题深入阐释,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卖点的传播产品,应该具有“好看”、“有用”和“重要”三个基本要素。就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而言,既要在现有的形式上突破,做到“好看”,又要对民生新闻的“有用”性深入认识,对一些“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报道,那么我们民生新闻栏目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和认可。
- 上一篇:小快餐店服务员实践汇报材料
- 下一篇:小议电视新闻的开拓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