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元素在电视剧的艺术功能

时间:2022-04-25 10:16:47

导语:牡丹亭元素在电视剧的艺术功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牡丹亭元素在电视剧的艺术功能

【摘要】当代诸多电视剧引用了明代戏曲名作《牡丹亭》的相关元素,并构成剧情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本文对此试作析论。

【关键词】电视剧;《牡丹亭》;昆曲

一、推动剧情发展

《甄嬛传》《如懿传》《杀寇决》等电视剧,都存在穿插、引用《牡丹亭》戏曲元素的桥段。它们借助《牡丹亭》戏曲元素在原曲中所属之人的人生遭遇,或是其原有寓意与剧情之间的联系,以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甄嬛传》中,余答应为求圣宠,跪于殿前唱了一夜《绕池游》。这支曲子刻画了杜丽娘这位居处在深闺的孤单寂寞的女性形象。《甄嬛传》的穿插,首先是借曲意披露深宫嫔妃的苦楚与无奈,刻画一个困于宫中无人怜惜的妃子形象。这一形象恰与杜丽娘孤独悲愁的形象相照应,传达出余答应祈求皇帝怜惜美人的内心渴望,同时也隐晦地表达出了帝王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曲中“小亭深院”深深触动了皇帝心软之处,他虽居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但他又何尝不是被禁锢于“小亭深院”不得自由呢?一曲《绕池游》勾起了皇帝对妃子的怜惜,剧情出现新的转折。《如懿传》对《牡丹亭》唱段的引用也采取了将唱词插入人物台词的方式。剧中炩妃为邀皇宠,在御花园中练嗓,练的即是《惊梦》一出。她被如懿以“十阿哥新丧,唱欢词靡曲”为由,罚至灵前长跪。《惊梦》唱的是长期幽居深闺的杜丽娘对美好春色的观赏和对春光短暂的感叹,表现对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误的不满。听觉上,婉转清丽的唱腔萦绕于宫墙之内,恰恰与如懿、炩妃等困于深宫的女子一般,虽青春娇艳,却一生困顿于此,正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内容上,曲词也与宫中女子束缚深宫、却不愿让青春徒然流逝的强烈意愿相吻合。同时,炩妃吟唱此出,正值十阿哥新丧的沉重氛围,如懿见到此景,就将她罚跪在灵前。这一出昆曲的引用,塑造了炩妃不守宫规、谄媚皇上的人物形象,为后续剧情中炩妃为得皇子引诱侍卫、魅惑皇上饮鹿血滋补等荒谬无耻举动作了铺垫。《杀寇决》则借用昆曲演员的身段来推动对剧情发展。剧中苗小伶曾是一位当红花旦,生前最爱扮演杜丽娘一角,后被迫害致死,其子李溪染思念亡母,遂在院中模仿母亲生前表演,演的恰是《闹殇》一出。《牡丹亭》原曲演的是杜丽娘伤春将死,缠绵病榻时吐露心声:韶华易去,美梦难长。电视剧中李溪染唱这一支曲子时,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角色的昆曲身段,使李溪染与苗小伶在外在形象与内在情感上产生了双重联系,客观上起到助成观众对剧中人物思念落寞之情的理解。昆曲身段的表演,将李溪染、苗小伶、杜丽娘三个人物联系在一起,暗示三人相同的命运——苗小伶妙龄早逝,李溪染最终悲惨离去。在电视剧中,《闹殇》之曲实现了电视剧人物与昆曲中人物的对照联系,促进剧情发展,引导受众更好地领悟人物命运发展的脉络。电视剧情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上述剧作中,《牡丹亭》戏曲元素作为穿插的桥段,主要预示人物命运,推动剧情发展。这使受众在观看电视剧时,能够调动脑中原有认知,对即将发展的剧情转折作出必要的预判,更深地理解电视剧叙事的象征性与丰富性。

二、塑造人物形象

穿插当代电视剧中的《牡丹亭》戏曲元素,通过设定人物造型,表达人物情感,将剧中人物与原曲中人物对照联系等方法,多元化地塑造人物形象。引用《牡丹亭》元素修饰人物外形,主要采取将《牡丹亭》造型元素——妆面、服装、动作融入剧中人物身上等方式。《如懿传》中,炩妃两次唱起《牡丹亭》。一次是在廊下与人学唱,唱的是《游园》一出。她身穿粉红色立领绣花衫出场。这套服饰在原曲中,乃是深闺少女杜丽娘所穿,戏曲称为“闺门帔”,衣服下摆与袖口皆有刺绣,娇艳美丽。另一次是十阿哥新丧时期,炩妃为吸引皇上注意,有意在园中唱曲。此时她穿的是浅蓝色底子兰草刺绣对襟褙子和白底刺绣马面裙。这套服饰在原曲中是“闺塾”一折中杜丽娘的穿扮,端庄而素雅。杜丽娘多情伤春,被世俗礼教困于闺中,虽为追求爱情与自由不惜生命,但始终坚守尊严与本心。然而炩只不过是披上了痴情的外衣,掩藏的是她贪婪的心。她想借《牡丹亭》曲子邀宠,却因不知礼数、不守规矩受到重罚。这里借助外在服饰的联系,将炩妃与杜丽娘相对比,以杜丽娘的端庄典雅暗讽炩妃为谋权而迷失自我,同时也以杜丽娘的命运暗示炩妃的悲惨结局。与《如懿传》不同,《甄嬛传》在利用《牡丹亭》元素塑造人物时,引用了经典戏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作为人物台词。在华妃言语嘲讽安常在时,甄嬛以《牡丹亭》戏文为其解围,首先直接体现了甄嬛饱读诗书、见识颇广。在暗箭重重的后宫,她既始终保持警醒,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情深意重的人物形象。同时,这几句戏文出自《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的题词,赞赏杜丽娘的多情与执著。甄嬛身为皇帝的嫔妃,却用情于十七王爷,这段恋情是不能坦白也不被接受的,但甄嬛却有如杜丽娘一般用情至深。通过戏文的穿插,电视剧将杜丽娘形象叠加在甄嬛形象之上,使人物情感更显立体化,暗示甄嬛的命运趋势将如杜丽娘一般凄凉。通过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也是引用《牡丹亭》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后,梨香院传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昆曲演唱。此处戏文原著已有,但在电视剧中出现,增添了听觉上的感受。读完《西厢记》的黛玉正是愁绪万千,她耳听着《皂罗袍》,眼看着落花流水,不禁感怀起来。原曲《惊梦》一出为杜丽娘见春色迷人的美景而思春伤春,情窦初开却被封建礼教所禁锢,而对于此时寄人篱下的黛玉来说,置身贾府便如同坠入黑暗的牢狱,命运如同杜丽娘一般,刚由《西厢记》勾起的情愫以及平时零星郁结在心头的忧愁,被戏文丝丝缕缕地牵引出来,心痛神驰。这就进一步强化了黛玉自怨自艾的柔弱形象。电视剧引用、穿插《牡丹亭》戏曲元素塑造人物形象,使观众加深了对电视剧人物形象内涵的认知。观众根据《牡丹亭》元素的涵义,来感知与电视剧人物相对应的深层意蕴,同时借助《牡丹亭》人物的命运遭际,对电视剧人物的相应命运作出预判。如此引用,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就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了。

三、提升审美价值

古装爱情剧《锦衣之下》,将《牡丹亭》片段演出作为主角对话的背景,然而这一出戏的内容与剧情毫不相干,可以让部分观众耳目一新,却明显有生搬硬套的嫌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剧,将戏曲舞台作为剧情背景时,则要自然得多。女主角正在茶楼喝茶,一楼戏台上演《牡丹亭》中的《皂罗袍》之曲,剧场不时传来喝彩之声,人物对话也提及打赏之事。剧中《牡丹亭》经典片段的引用,也是作为街市背景,以烘托繁荣的俗世氛围,但又与剧中人物发生内在联系,不至于显得强硬植入。另一方面,昆曲高雅艺术以“戏中戏”的方式在局中演绎,与凡俗的街市氛围形成对比,也增添了该剧的审美趣味。在这方面,做的最为自然也最具创新意义的电视剧,当属《鬓边不是海棠红》。该剧的同名主题曲便是将《惊梦》的经典唱词进行了改编,并融入了当代流行歌曲的元素。昆曲《牡丹亭》曲调细腻婉转,但不太适宜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曲。为了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相吻合,改编者将《皂罗袍》曲子的前四句唱词穿插在主题曲中间,舍弃了原有曲调,采用现代流行歌曲的曲调编曲,在原戏词的首尾添加了贴合电视剧主题的歌词。这种创造性的改编引用,将《牡丹亭》中的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音乐进行了深度融合,使观众对传统文化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发生了改观。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实现了戏曲音乐元素的借鉴与创新,在虚实相生中凸显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美,民族文化上在当代有了新的落脚点,给观众带来了双重的审美体验,也为后来者借鉴《牡丹亭》戏曲元素提供了新的拓展方向和引用策略,是值得当代剧作家学习借鉴的。由于当代电视剧与戏曲艺术在虚拟性和写意性上存在共通性,借鉴《牡丹亭》中的戏曲元素以推动电视剧和戏曲艺术的共同发展,就成为二者在当代多元文化潮流中寻求新出路的必要手段。对《牡丹亭》来说,电视剧使它从剧院、广播“走出来”,通过电视、手机“引进来”,与大众的距离感骤然缩减。另一方面,作为电视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方式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成为新的受众群体,原本晦涩难懂的传统戏曲艺术在融入到电视剧中后,被接受的程度大大提高。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牡丹亭》元素为当代电视剧烙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得受众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特色有利于它在当今多元文化竞争中找准立足点,挺立潮头。昆曲的服饰美、化妆的程式感、文辞的文学性、声腔的艺术性等,为电视剧增添了视觉听觉上的美学效果,为受众带来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牡丹亭》戏曲元素融入当代电视剧中,其利之处,不仅以新的剧情元素推动剧情发展,烘托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氛围,预示人物命运,深化剧作主旨等,更为当代电视剧寻找新的创意点、谋求新的发展出路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作者:熊孙倩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