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视剧的修复与传播路径探究
时间:2022-11-19 04:04:09
导语:经典电视剧的修复与传播路径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介入,使得经典电视剧的规模化修复成为可能,艺术与技术得以激烈碰撞,智能与匠心实现深度融合,多家影视制播平台深挖经典剧目的内在价值,贴合观众怀旧的广泛需求,开掘荧屏背后的商业潜质,由此在愈见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盛况之下亦藏隐忧,面对审美与资本的双重需求,唯有立足时代,遵循市场逻辑,经典电视剧的修复与播出方能从观众审视与历史检视的双重考验下强力突围。
近年来,借助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修复经典电视剧已渐成为中外影视生产中的一种“新常态”,众多寂寥已久的优秀作品得以重新进入观众视野。这既是对现实需求的迎合,也是对艺术经典的挽留。2017年以降,优酷、爱奇艺等多家影视制播平台陆续启动了经典电视剧的人工智能修复工程,累计修复影视剧目逾千部,这一现象无疑从宏观层面确认了人工智能修复工程的欣欣向荣。经过修复的经典电视剧不仅屡屡创造出令人惊艳的播放量,而且频频引发社会公众的热议,为相关学者研究经典电视剧在商业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所焕发出的时代意义提供了生动案例。然而,盛况之下亦藏隐忧,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老剧,仍需持以审视的眼光,考察影视剧筛选与版权获取的问题,探析修复原则与效果评定的标准,进而为经典电视剧的人工智能修复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悄然兴起: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与助推
(一)时代背景下艺术与技术的碰撞。我国电视剧从诞生以来,创作出了大批精品佳作,很多经典电视剧以形象生动的影视载体记录了彼时风貌,用鲜活可感的艺术语言讲述了社会变迁。它们承载着几代国人的情感记忆与价值认同,因而既具永不褪色的艺术审美意义,更饱含丰富厚重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有效助力之一。然而,拘囿于当时拍摄技术与资金投入的局限以及影视剧保存条件的不尽完善,许多经典电视剧的画面质量已难以满足当下的观看需求,部分影视剧还存在脏点划痕、抖动闪烁与灰暗偏色等问题,令习惯于高清、超清画质的观众深感遗憾。因此,如何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抢救艺术经典、传承优秀文化成为时代赋予我国影视从业者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项文化保护工程,对经典电视剧的数字化修复早已有之,然而传统的逐帧人工修复不仅工程巨大、进程缓慢,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亦是不菲,因而限制了经典修复的工程规模与商业效益,使得修复工程的推进更多依赖于国家资金的支持。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则改变了这一局面。正如戴维•阿什德所言:“信息技术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是信息文化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融入某些社会行为的方式,而同时它又为所有不同的社会行为提供发展的机会。”①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简化了经典修复的诸多环节,使得修复速度陡增数十倍,也有效降低了相关成本的投入,经典电视剧的大规模修复由此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大众日益多元的观影需求又为修复后的经典电视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愈发凸显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进一步激发了各类机构投身人工智能修复的雄心壮志,不断涌入的民间力量为我国的影视修复事业注入了源头活水。2019年3月,爱奇艺启动了以“重塑荧屏经典,致敬华彩六十年”为主题的百部经典电视剧在线展播工程,利用其自主研发的视频增强技术对《渴望》《候车室的故事》《金婚》等经典电视剧进行修复。优酷则在2017年便启动了高清修复工程,并于2019年6月开设了“高清经典”专区,将已修复的《士兵突击》《西游记》《亮剑》等两百余部经典电视剧集中展播。经典电视剧修复事业的蓬勃发展无疑令人欣喜,其有效延长了经典电视剧的物理生命力,使经典烛照当下,启迪未来,贯通了几代国人的视听体验。同时,民间力量的涌入也有效地减轻了政府负担,使政府由修复事业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政策引导者与市场服务者。(二)技术层面上智能与匠心的融合。国家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生活的丰富,使大众的差异化观看需求被充分激活,日臻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为经典电视剧进行修复与再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从修复速度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大数据、智能算法和强算力来构建图像修复的数学模型,以计算机的批量化操作助力原有的人工修复,实现对影视剧的超分辨率重建、多帧叠加降噪与自动色彩增强等功能,有效缩短了修复周期。而从修复效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修复亮度闪烁与色彩灰暗方面独具优势,在提高色彩饱和度与明度的同时,确保影片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然而,电视剧作为一种文艺样式,其人文特质又决定了对其的修复工作必将是一场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交流、智能与匠心的彼此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其间更多扮演着“工具”的角色,而手持工具的修复者才是雕琢时光的匠人,恰如克莱•舍基所言:“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而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②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将影视剧热度、观众喜好等信息更直观、精确地呈现,从而有效辅助修复者完成前期的择片工作,但要综合考量影视剧的审美意义、确立积极主流的价值导向,却仍需匠人的耐心修正。而在中期的修复工作中,人工智能技术虽具有速度、成本等层面的显著优势,然而匠人式的人工修复环节依旧不可或缺。以划痕修复为例,目前人工智能修复主要通过制备划痕模型以定位图像划痕区域,再借助空间插值算法进行修补,但是当划痕以水渍、白斑等非规则形式出现或画面中含有窗棂、墙沿等直线状物体时,其修复效果则会大打折扣甚至造成二次损伤,人工检测与图像再修复由此显得尤为必要。同时,修复经典电视剧的宗旨在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非炫技,观众的主观视听感受才是衡量修复工作成功与否的真正准绳,当划痕、噪点、偏色等缺陷已然成为部分经典电视剧的年代特征时,一味追求高清晰度、高饱和度的修复反失其时代质感而不免落于下乘,唯有糅合匠人式的精雕细琢,方能更有效地在“历史表述”与“观众审美”间觅得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技术并非传统人工修复的取代者而是合作者,它的介入丰富了影视修复业的生态格局,并因其智能化、自强化等特性的融入使修复业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拓展,一个极速扩张的修复业新版图将在这场合作与角逐中訇然展开。
二、老剧逢春:经典电视剧目的回归与开发
(一)经典剧目的内在价值。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影视业,修复后的经典电视剧缘何能再发新芽,充盈的艺术魅力正是其中关键,节节攀高的播放量既是对修复工程的有力肯定,也折射出观众渴求好剧的强烈心理。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老剧虽众,但能成为经典而为人们所铭记的作品,必然饱含着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作为现实与历史的镜鉴,观众渴望从经典电视剧中获取的绝非是肥皂剧般的低语境满足,而是从“镜”中窥见自我、发现本心,并由对个体命运的诚挚关怀,延伸至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索。纵然时过境迁,经典电视剧所承载的思想含量和精神力量却跨越了时间洪流,如《渴望》中反映的感情与伦理,《金婚》中讨论的婚恋与家庭,《士兵突击》中展现的团队精神与个人奋斗等,在当时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而今日回顾,观众既会因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而收获新体验与新发现,也能在历史维度的纵向对比中追溯各年代热点议题的起源与流变,由此产生的启迪与净化将深深地积淀在观众的集体记忆之中,历久弥新。而经典电视剧的艺术水准同样出类拔萃,其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引人入胜,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如《红岩》中江姐的坚贞不屈,《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的铁骨铮铮,《亮剑》中李云龙的骁勇无畏,民族精神在他们的精彩演绎下熠熠生辉,而透过鲜活感人的故事文本与积极典型的艺术形象,观众看到的是英雄们的奉献与牺牲,感受到的是理想信念的传承与不朽。从制作层面来看,经典电视剧虽无动辄数亿的巨额投资与眼花缭乱的视觉特效,但其在有限空间里的苦心孤诣更显匠心,从叙事语言到情节逻辑的精心打磨,从台前表演到幕后拍摄的沉浸式投入,帧帧精美,幕幕“有料”,给观众带来感官与心灵的双重享受。如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等演员一人分饰多角却各有千秋,令人几无察觉。大浪淘沙之下,众多经典老剧因其思想、艺术与制作层面的内在价值而为国人所称道,而当其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碰撞时,又迸发出别样的活力与美感。(二)观众怀旧的广泛需求。在新兴传媒盛行的今天,受众感兴趣的往往不仅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还有其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符码意义,这是老剧逢春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观众所追求的不仅是经典电视剧本身的审美价值,还包括由此产生的怀旧旨趣。麦克卢汉指出“急速的变迁引发怀旧”,人们在享受社会变革带来红利的同时,总是又不免对过往的纯真美好产生怀念,而经典电视剧则因其大众化、平民化的特性成为连通两者的艺术桥梁。出于不同的怀旧动机,经典电视剧所扮演的角色亦不相同。对于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年轻观众而言,他们的怀旧需求较为单纯,多是因父母追忆过往时的只言片语或社交媒介上浏览到的精彩片段而激发的好奇与求异心理,经典电视剧则成为他们管窥时代变迁,感受岁月质感的间接窗口,由此看见的既有“话语讲述年代”的精神风貌,也包括“讲述话语的年代”的价值取向。而对于70后、80后以及部分90后观众而言,其怀旧需求则较为复杂。首先是回归式的怀旧需求,它是以重新体验童年或少年经历为最终旨归,观众试图通过对少时经典影片的再观看,重温记忆中的儿时美好并赋予当下生活以审美距离,进而在生存、工作、婚恋等多重现实压力之下觅得一处暂时的心灵“桃花源”。这种情感的回顾与再体验既包括对经典电视剧故事内容与年代的记忆,也有对故事发生地点与环境的回眸。前者是从时间维度迎合观众对少时经历的怀想,当孙悟空、小燕子、郭靖等经典人物重现荧屏,彼时简单、淳朴的快乐也似乎翩然来临。而后者则是从空间维度满足观众对儿时故土的眷恋,无论观众是留守故土还是外出发展,他们的家乡都因数十年的社会变迁而不复当年模样,经典电视剧则成为观众寄托乡愁的现实载体,其中所记录的阡陌乡野、市井街头正是观众阔别已久的“原乡”。其次是思辨式的怀旧需求,它以回归式需求的满足为基础,但最终目的却是怀旧后的反思。观众通过收看经典电视剧以实现精神回归的同时,又清楚地意识到逝者如斯,并在过往与当下的对照中思绪万千,经典电视剧不再是单纯的情感寄托,而成为反思与展望的工具与手段。以电视剧《家有儿女》为例,其因幽默温馨的影视语言成为合家欢电视剧中的典型,剧中关于儿女成长、家庭教育、代际冲突等问题的看法也折射出当时较为普遍的育儿观念,而当年少的观众也陆续步入社会、为人父母时,它便在寄托怀旧情感之外更添一份对照参考的范本。而观众的认同式怀旧需求则表现为一种集体怀旧心理,观众渴望通过观看并分享经典影片的方式“在主体间的关系中确立自我意识,并在普遍有效的价值承诺和特殊身份意识的张力中获得自我归属感和方向感”。③现代性的多元效应与日常生活的多重压力带给观众的是时空体验上的自我断裂与疏离。观众既渴望通过对《西游记》《还珠格格》《射雕英雄传》等儿时经典的重温与想象来缓解现实生活的紧张与不确定感,保持个体历史的连续与统一,也乐于通过弹幕、微博、朋友圈等途径“晒”出自己的童年以谋求心灵熨帖,引发他人共鸣,构建精神上的共同群体并从中寻觅身份认同与奋斗航向。(三)荧屏背后的商业潜质。技术与资本的逻辑使怀旧行为不断跨越既有的属性认知,由此孕育了庞大的怀旧供销市场,观众既是这场“经典往事”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而作为怀旧的直接载体,修复后的经典电视剧蕴含着不容小觑的商业潜质。从数量层面而言,我国影视业几十年来积淀的经典电视剧数量丰厚,其充足体量使观众更易从中获取心中所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观看需求。在视觉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同年代、题材电视剧的批量修复与再传播既是对电视剧市场的拓展与补充,匡正了影视剧内容的同质化与思想情感的同一化,也有效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因而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如武侠题材的《倚天屠龙记》(03版)的播放量在修复上线后的3个月内便陡增4倍。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电视台等影视制播平台也纷纷借船出海,通过对特定类型电视剧的持续修复,不断塑造与强化平台的形象定位,强化自身优势。如爱奇艺平台主打修复《渴望》《北平无战事》《大宅门》等年代历史题材的内地电视剧,而优酷平台则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83版)等港台电视剧的修复,这种差异化的择片取向正是各平台错位竞争策略的逻辑使然。从成本层面来看,时下新剧多为平台独播,其版权费用有时让平台也颇感压力,而经典电视剧的版权购买则相对低廉且自带流量与话题,人工智能修复技术的引入亦有效缓解了此前单纯人工修复的投入高、周期长等困境。有基于此,愈来愈多的影视制播平台选择通过老剧修复上新以留存平台用户,挖掘存余流量,利用此前积累的影视资源反哺新的竞争需求。一方面,影视制播平台借助经典电视剧的强IP属性来增强用户黏性,并通过设置专区、新老剧联播、短视频推送等途径,诱导观众目光向同类影视资源流转,实现超文本的聚合效应。另一方面,渐成规模的优质电视剧资源将带动相应的客户终端落地生根,并不断提高影视制播平台的用户拉新进程与品牌溢价能力,而由此形成的庞大资源库也将为经典电视剧的二次开发与衍生提供必要的素材来源。以优酷平台为例,其不仅以开设专区的方式将修复后的经典电视剧汇聚一堂,还通过在专区内按作品类型设置“经典动作”“经典喜剧”等二级分区和按作品播放时间制定“80年代”“90年代”等播放榜单的形式,实现资源的二次整合与引流,并借助对官方剪辑的“影史名场面”与观众自发创作的周边视频的推送,以短带长,进一步激发观众的怀旧欲望。
三、无形之“疆”:影视数字修复的困境与路径
(一)监管与市场的博弈。借助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影视制播平台得以更迅速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并推送给观众,而观众则通过消费行为实现怀旧需求的满足与自我认同的构建,在这场看似你情我愿、各取所需的交易背后实则暗藏隐忧。一方面,观众借经典电视剧进行怀旧的行为确实能唤起过往美好的情感记忆与价值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荡涤人心、促进反思的作用。但怀旧过程中的虚构与逃避意味同样不容忽视,作为怀旧载体的经典电视剧本身便是文艺创作的结果,天然带有想象与创造的成分,而基于其上的怀旧行为则因观众主观意志的遮蔽而更多体现为对过往记忆的修饰与重塑。另一方面,部分影视机构在与媒体的合作中,不断强化经典电视剧的奇观性与时尚性,进而将流量资源变现为源源不断的利润。新兴技术与各方资本的介入助推了电视剧修复行业的蓬勃发展,但防止过度景观化、资本化等负面效应的出现同样刻不容缓,这需要修复业内部的自我筛查与审核,更需要政府部门加以引导与规范。首先要做的是从前期的择片层面入手,确立积极正面的怀旧立场与价值导向,挖掘更多富于正能量、主旋律的怀旧因子。经典电视剧中记录了众多奋斗故事、感人事迹,影视制播平台有能力亦有责任将其以崭新姿态呈现给观众,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让更多主流正向的价值观念、精神品格得到持久传播与广泛认同,在满足观众怀旧体验、思乡情结以及身份认同的同时,使其感受到社会数十年的沧桑巨变并由此展开思索,在今昔对照中完成从怀念过往到立足现实的心理过渡。同时,择片工作还面临着影视剧版权归属问题的掣肘,这也需要影视制播平台与政府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企业虽拥有可观的老剧库存,但每部剧的新媒体版权获取情况错综复杂,许多经典电视剧的原始出品方多经历机构变迁和重视,这需要影视机构自身对库存老剧进行细致的发掘与整合,建立完备的检索体系,以减少择片与修复工作中的随机性与盲目性。而政府则可通过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深入梳理与界定经典电视剧的版权状况,完善针对影视剧数字化修复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经典电视剧修复工程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二)如现与如初的徘徊。从标清到高清的画质提升,从灰暗到鲜明的色彩调整,人工智能修复技术保证了经典电视剧的物理持存。然而不同于一般的快销商品,经典电视剧饱含人文情怀与视听美学,对其的修复工作更应以传承与发展为最终旨归,具有历史性与审美性的双重诉求。而如何在保证作品物理持存的前提下,实现两种诉求的平衡,便构成了修复原则的辩证命题。“修旧如旧”是目前普遍认可的修复原则,人们渴望留下时代“滤镜”,体验岁月质感。然而对于“修旧如旧”的具体理解,实则存在较大分歧。一方将“旧”定义为现状的旧,主张修旧如现,认为彼时拍摄技术与记录材质的局限以及作品保存中留下的岁月痕迹已经成为经典电视剧的组成部分,是不同时代人们历史见证与审美确认的重要依据,唯有尽量保留才能给观众以更加立体的观看体验。而另一方则将“旧”理解为原状的旧,提倡修旧如初,意在通过对经典电视剧中种种缺憾的修复与补充,将创作者最初想要讲述的文本内容、思想情感以更加直观、完整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巅峰体验。两种主张实则并无优劣之分,也绝非水火不容,对两者的辩证处理已渐成影视修复的大势所趋。修复的初衷不是创造新的作品而是对原作的还原与再现。经典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叙事逻辑、思想内涵等部分无不凝结着台前幕后创作者的心血,也经受了观众审视与历史检视的双重考验,对此的修复应尽量忠于原作,力求原汁原味,避免对作品的二次剪辑与重构。而对于声音、画面等具体艺术形式的修复则不尽然,须从观众的审美心理出发,预判市场需求,从而确定相应的修复原则。如划痕、噪点、偏色等画面缺陷,对于《四世同堂》《渴望》《三国演义》等内地经典或《楚留香》《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港台老剧而言,已然成为作品本身的年代特色之一,应在无碍观瞻的前提下予以适当保留,而《大宅门》《康熙王朝》《神探狄仁杰》等相对新近的剧目则未必需要,在预判与调整过程里,人的审美始终居于首位,不可取代。
四、结语
科内尔•韦斯特曾说:“所有旨在扩大旧经典或构成新经典的努力,都会首先对经典化有待发生的历史时刻做出阐释。”④时代呼唤影视行业创造新的经典,同时赋予其传承既有经典的神圣使命。人工智能修复技术的引入助推了影视业的繁荣发展,促使愈来愈多的经典电视剧重焕新机,观众将由此感受到不朽的艺术魅力与思想锋芒。
作者:冯笑 张郑武文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上一篇:都市题材电视剧受众审美需求分析
- 下一篇:电视剧商业植入模式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