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岁月》青春叙事与审美表达
时间:2022-03-09 04:13:17
导语:《激情的岁月》青春叙事与审美表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青春叙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中,受到青年群体的追逐、喜爱,后逐渐引入到影视创作领域。本文拟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播电视剧《激情的岁月》的青春叙事维度入手,探寻该剧故事内核、故事背景、故事时间线等的审美表达,深入解析该剧在主旋律电视剧类型中的艺术特色与贡献,以及受到青年群体喜爱的原因。
【关键词】青春叙事;审美表达;故事内核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推出了电视剧《激情的岁月》,该剧通过讲述一群科研工作者怀揣青春之使命、青春之理想,扎根沙漠、寄情边陲,用坚强意志擦亮激情岁月,用忘我情怀抒写报国故事。电视剧热播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社交网络上引起青年一代的热烈讨论,在柔性传播“两弹一星”伟大精神的同时,也实现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思想的凝练与升华,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拟从国庆70周年电视剧《激情的岁月》的青春叙事维度,探寻该剧故事内核、故事背景、故事时间线等的审美表达,深入解析该剧在主旋律电视剧类型中的艺术特色与贡献。
一、情感与事业的双重叙事
“故事内核”是电视剧的生命,是电视剧传达主题、凝练精神和塑造人物的关键。①电视剧《激情的岁月》并没有在“恢宏历史背景”中叙事,而是借用“青春叙事”的手法,在聚焦小人物中实现叙事空间的下沉,在展开人物情感与国家事业的双重叙事中实现了电视剧的故事推动,既有时代背景与青春美学表达的融为一体,又完成了观赏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青春叙事里不可或缺的就是“幻想”,无论是人物在经历爱情后的成长与净化,还是群体在遭遇挫折后的悲伤与逆袭,靓丽的身影、舍生取义的行为都被牢牢地包裹在“青春叙事”的内核中,被认为是对青春之“梦”的营造。因此,“幻想”是青春叙事中必要的艺术创作元素,剧中人物只有在强烈的幻想中才能扬起对爱情的追逐,也只有在强烈的幻想中才能实现对事业的追逐。《激情的岁月》由“四条感情线”的展开,都熔铸进影视剧中人物对事业的追逐中,实现了“感情”与“事业”的互为依托、双重呈现,在情感中显现报国之忱,在爱国之心中流露守望坚守。第一条“感情线”是王怀民与杨佳蓉,杨佳蓉对王怀民一见倾心、一生坚守,并在他的感召下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后因怀民前妻难产过世,毅然地承担起帮助怀民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的重任,二人感情相敬若宾、历经磨难,最终也没有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条“感情线”是最能引起青年观众共鸣的叙事线索,影视剧中表现人性时往往呈现人的“私欲”“冲突”“渺小”,但青春叙事手法却截然相反,即使是最残酷的岁月也能用温暖的镜头表达,即使是最伤感的故事也可以用浪漫的叙述展现,即使是最敌对的人物关系也可以最终幻化为一种友情。正如《激情的岁月》中王怀民和杨佳蓉的感情一样,揪心中带有一丝幻想,磨难里透露出一线曙光。第二条“感情线”是陶志纲和钟心,这一对恩爱情侣是生活经历最大差异的一对,志纲是一名个性、执拗的上过朝鲜战场的军人,偏执己见、传统保守,钟心是一位多才多艺、留洋海外的科研人员,起初对王怀民诉诸芳心,后来在与志纲的接触中增进了解,彼此坠入爱河,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钟心虽然是一位虚构的女性形象,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女性科技工作者对共和国的贡献,仍然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应该受到观众的尊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钟心”人物的虚构正是恰到好处。第三条“感情线”是黄凯华和江水宁,黄凯华与江水宁浪漫相遇、相爱,成为青年观剧者颇为关心的话题,两人在书店际遇,对爱情充满幻想,可谓一见钟情,较为符合青春叙事的故事起因及叙事原点,但创作者显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将女主人公的身份进行了预埋,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江水宁作为特务的身份逐渐显现,而此时深陷爱河的黄凯华爱恨交加、深受打击,理智、爱国最终战胜了个人爱情,黄凯华为了国家和人民采取了大义灭亲的行为,深受网友好评。第四条“感情线”是彭雄飞和李彩兰,彭雄飞是在国内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没有出国经历、思想保守、有时有点“土”,是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该人物与剧中另几位主人公在生活上格格不入、在某些认识上产生矛盾,就显得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从而增加了该剧的矛盾冲突。彭雄飞一方面喜欢钟心,声称“要当钟心的保尔•柯察金”,另一方面他与李彩兰早已订下了“娃娃亲”,感情的纠结也显而易见,但他最终选择了李彩兰,选择了“初心”。李彩兰是剧中一位十分生动、充满正能量的农村女性,她几乎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年轻女性的所有优点,自信大方、充满信仰,勤劳朴实、热爱祖国,与其说彭雄飞是在矛盾中选择了李彩兰、选择了“初心”,倒不如说李彩兰是彭雄飞最合适的人,类似的评论在社交网站中倾向明显,由此可见,李彩兰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传神的,给受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电视剧《激情的岁月》通过“幻想”重塑叙事的逻辑和时空,创作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受众参与主人公情感故事、事业故事的意义重塑,体会个中的艰难曲折与甜蜜温婉。该剧通过“幻想”抵达真实,通过“幻想”构筑人物关系,通过“幻想”传递出一个个“有梦”“追梦”“圆梦”的故事,生活充满了“美”的可能性,即使是瞬间的“美好”,也能照亮一群年轻人前进的方向。
二、青春中国与青春人物的交叉叙事
对于绝大部分观众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的故事背景,除了在教科书中学得以外,影视作品成为普及历史故事的重要手段。《激情的岁月》讲述的是青春中国在1964年“原子弹研发成功”前后的感人故事,一群年轻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经历了共和国从创建初期的风雨飘摇,到跻身“第五个原子弹国家”的屹立世界,“两弹一星”的故事背景与主人公的青葱岁月熔铸一身,个体与家庭、群像与国家连成一脉,引发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尤其是给青年群体带来巨大的震撼。《激情的岁月》的青春叙事体现在对“青春中国”这一故事背景的代入感和影像化建构,该剧在虚实之间寻找平衡、在代际之间交织情感、在国家使命与人文情怀之间松弛有度。剧中青年科学家的集体宿舍让观众回忆起“大学宿舍”,熟悉的场景、平民生活的琐碎,勾连起“青春中国”与“青春人物”的内在联系;剧中青年科学家群体的日常互怼、八卦夜聊,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均能很容易找到相似的回忆,有血有肉中充满生活质感,构筑起“青春中国”与“青春人物”的故事细节;剧中青年科学家为爱陶醉时也曾“疯狂”,为情困扰时也会“辗转”,但每当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国家利益发生碰撞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疑地选择后者,让人肃然起敬,构筑起“青春中国”与“青春人物”的主题内核。《激情的岁月》将“青春人物”群像置身于新中国建立初期进行思考,折射出许多意味深长的启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该剧在特定节点播出,显然具有特殊的含义。新中国建设初期,科研环境、科研保障十分不足,充满艰辛与不易,该剧在场景搭建、服化道创作等方面均注重对“新中国初期”的营造,戈壁沙漠、大风肆虐、高温炙烤……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传递“艰苦奋斗”主旨的同时,也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新中国的创业维艰。国产电视剧承载着形象塑造和再现共和国历史上“重要故事背景”的功能,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故事背景如何展现主流价值与国家认同,如何表现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与民族情怀,这是对献礼剧提出的时代命题。《激情的岁月》的故事背景是以青春活泼的人物形象为代入,以青年人选择和国家命运交织表达,实现了对“世象”与“人心”的细致书写,青春叙事视角的“微小”“下沉”使内嵌在宏大叙事中的青年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时代的呐喊,这种将“民众心史”与“时代变迁”融为一体的叙事模式,使得电视剧这种公共文化产品具有了承载民众心灵与记忆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世象”与“人物”之外,青年人的“心灵背景”“精神背景”的构筑和表达,才是《激情的岁月》最为引人瞩目的艺术特点。通过层层叠加、扣人心弦的故事构建,该剧将青年科研工作者群体置身于各种“危机”的背景中,这种种“危机”与时代紧扣,既合情合理又水到渠成,并通过不断的“解扣”,形成了较为扎实的叙事节奏、叙事逻辑。因此,《激情的岁月》里青年人的奋斗史、爱情史,无论是何种年龄都曾经历、都能接受、都可形成共鸣,在这些人物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感受到祖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正如主题歌曲中所唱的,“只要祖国需要我,我绝不后退”,这既是对剧中故事背景的真情演绎,又是对电视剧观众内心情感的外露。②
三、历史与当下的关系
青春叙事与“时间”具有天然的关系,“怀旧”与时间有关,呈现出过去时空的美感;“时空”与时间有关,透露出青年群体的艰辛与醒悟……“时间”与青春叙事的关联密切,不仅涉及人物的行动史,还会涉及群体的心灵史,甚至折射时展的民族史。《激情的岁月》的人物群像都经历了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时空跨度,尤其是电视观众站在当下的角度对过去进行审视、怀念,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族价值等被挖掘,实现了青春叙事题材的自我超越与主流价值回归。在电视剧《激情的岁月》中,青年科学家主要是以群体身份出现的,剧中人物到了中老年时候,常常会有“怀旧”的故事段落与情节,在怀旧的过程中,针对某一特定故事情节,当事者的多方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与认识,此时,“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使得所呈现的历史画面更加完整,也更能探视到相同背景下主要人物的不同心态,从而使观众更加真切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该剧在表达王怀民与杨佳蓉的“感情线”过程中,因为两人的“感情线”时空跨度较大、故事细节较多,如果从单视角的手法去描述,往往造成观众的理解出现偏颇,甚至完全无法接受这种不同寻常的依恋、牺牲与付出,全剧从多个人物、多重关系中细致描述二人的情感变化,较为生动地传递了这种情感的弥足珍贵与难能可贵,引发网友对“青春恋情”的讨论与思考。因此,多视点叙述同一事件,还可以在每个视点的展现中实现一种“反思”,“回忆”本身也是一场个人或者群体的“反思”,最终唤起一种属于青春的力量、爱的力量。《激情的岁月》不仅有多视点的叙事,还有单视点的重复蒙太奇叙事,这集中体现在主人公爱国情感的表达段落。“单视点”的叙事方法,是青春叙事里惯常使用的策略,重点段落、重要线索等的重复蒙太奇艺术表现,有利于强化“时间”的意义,增加受众对于过去与现在的审美。③该剧有一条潜在的叙事线索若隐若现,那就是“两弹一星”精神要不要传承和由谁来传承的问题。答案当然是需要传承,而且必须要由年轻人来传承,为了突出这个“传承问题”,剧中不惜使用大量画面段落重复性表达主要人物的爱国行动、艰辛场景。此外,单视点的不断强化性叙事,有利于对时代精神的升华,剧中背景是一个“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时代,剧中人物是一群“扎下营寨安下根,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热血儿女,剧中情节是一段段“不告父母不告妻儿,干惊天动地事”的豪迈壮举,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当下青年人学习的宝贵财富。然而如何将历史与当下进行艺术性链接,如何将历史中的价值观与当下进行贯通,如何通过故事性叙事增加当下青年人对历史价值观的认同,成为影响该剧叙事效果的因素之一。“两弹一星”的成功既有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也有革命军人的英勇付出,更有一大批共和国科研工作者的以身许国,电视剧并没有集中在以上三个层次进行叙事,而是另辟蹊径,虚构了一群青年人,用陌生人的奋斗经历去承载“大英雄”群体的爱国与伟大,故事为虚构、背景是真实,在虚实结合中再现历史。剧中青年人的激情澎湃、情感取舍、和无私无畏,真挚地感染了电视机前的受众,给人以“像你、像我、又像他”的感觉,拉近了历史空间与当下的距离与隔阂,达到了预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作者:周雷 吴尧
- 上一篇:《外交风云》的艺术路径选择
- 下一篇:《国家孩子》民族认同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