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生态电视剧和电视剧生态的关系

时间:2022-03-26 03:27:00

导语:剖析生态电视剧和电视剧生态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生态电视剧和电视剧生态的关系

电视连续剧作为一种受众众多、渗透性日强的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反映民生、启迪民智、塑造民魂等方面起到了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和谐语境下,较之文艺理论,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电视剧艺术的视野还未深入到生态层面进行实践落实。可以说,用电视剧这一叙事方式对自然环境进行贴近观照的作品并不多,典范之作更是寥寥。究其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因为创作者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觉醒需要有一个过程;二是因为用电视剧叙事方式反映生态哲理从叙事策略上尚处于探索阶段,这一类型典范之作甚少,自然难以蔚成风气;三是因为在某种片面追求收视率思潮“引领”下,“生态”题材甚至农村题材在整个电视剧的制、播环境(剧作者的创作热情、播出时段、媒体宣传、社会关注度等)尚处于“弱势”一极。

不过,仅就处在“童年期”的生态电视剧而言,也有几部难能可贵的作品实有开山之功。如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在贵州乌蒙山区石漠化严重的绝地上,盘江村村民如何求生存、求发展,最后依靠科学发展成为小康村的曲折故事的《绝地逢生》;讲述上水村村主任钱大宝的女儿钱多多引进观光项目,与父亲发生观念上的冲突,而村主任的弟弟钱二宝利欲熏心将花岛的石材作为了中饱私囊的摇钱树一系列曲折故事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等。可喜的是,生态电视剧支脉未断,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永远的田野》是这类电视剧又一部力作,再次拓宽了电视剧创作的视野。故事说的是由于望海村的村民对向海自然保护区的破坏,有关部门决定将望海村从行政区划中撤掉,身患癌症的村主任黄榆回到望海村,决定用行动保住自己的家乡。其间,敷衍了他主动想促成自己的女儿与“刺头”乔海山的儿子的婚事、截留了政府给村里的救灾款买了树苗和草籽、乔海山向乡县两级政府反映了黄榆挪用救灾款的事情使黄榆陷入了极大的困境等情节。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击倒黄榆,他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吹响了保卫家园的号角,使村民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的重要,向海又恢复了它的美丽。这部作品播出以来,好评不断,其学理意义值得探讨,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生态电视剧是电视剧生态多样化的体现。每一门艺术的表现内涵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极具综合性的电视剧艺术也不例外,它理应是全方位反映人类历史进程中作为有情感的人的所历、所思、所盼。但是,由于电视剧艺术在收视率的片面考核下,通过“看不见的手”的牵引,电视文艺工作者不得不将视角向外,投向了荧屏热播剧,并加以模仿,而不是将视角向内去感悟万物、体察民意、触摸灵魂。这样一来,电视剧这种本应全方位拓展的艺术创作视域变得窄小,其表现就是撞车、跟风,窒息了其他题材电视剧的问世。生态电视剧《永远的田野》的播出并受到好评,从一定程度来说,调控了电视剧艺术生态,使其向着应有的多样性方向延展。正如曾永成所说:“只有尊重多样性,才能保证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才能在多样性的综合中生成更高的形态,并且保证人性生成过程中的生态平衡,使多样性的人性可能互补共生,甚至相辅相成”。

其次,生态电视剧要在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中反映

“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生态电视剧理应强化“科学发展”理论在剧情内容中的哲理统领作用,但是它不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图解而成为新闻的人工复制,而是让这种“关系”哲理“从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正如电视剧《永远的田野》,并非只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的一极来诠释政府的决策以及与之对应的基层村官的智慧,而是从更高层即“人与人”和谐的一极来展开故事。剧中的村主任黄榆与乔海山、“米沙子”的对手戏做得很真、很活,设置矛盾自然流畅,黄榆身上“土皇帝”的霸气、大家族的族权彰显;而矛盾解扣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促成女儿与乔海山儿子的婚事、以德报怨接“米沙子”回村等。这些故事的铺排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中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确,如果没有望海村的整体意识觉醒和一致行动,解决望海村与向海自然保护区的矛盾将成为空谈。更进一步讲,如果没有国家的意志、社会的共识,解决一个国家发展中人与环境的矛盾就断难完成。

第三,生态电视剧要以现实主义手法写“人的想象”

而不是写“想象的人”。所有电视剧故事都应具有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生态电视剧更应如此,理应将故事架设在火热建设的现时代和广袤的农村,毕竟这种环境的脆弱性在现实的中国农村表现得最为突出。这就需要生态电视剧表现现实中的活生生的农民,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完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的主题。整体而言,现时代的中国,农民的性格厚道而不愚蠢、农民的生活朴实而不肮脏、农民的语言幽默而不油滑。农村题材电视剧不能将农民写成“想象”的难以教化、满嘴油滑、生理缺陷的丑陋群体,不能让几亿农民在辛勤劳动之余还成为饱受嘲笑的对象,不能让他们面对荧屏说“那不是我”,而应让农民在电视荧屏上找到“自我”。《永远的田野》的人物形象就较为真实可信,身患不治之症的黄榆开着拖拉机“巡视自己的江山”、带着村民拆毁环保局架设的防护网,其霸道、执拗性格形象,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村主任;而大灾之后政府决定撤村,他才在残酷的现实中醒悟叶思雨苦口婆心的劝告,一经转变,他的奋争又是那么的执著坚定……当然,电视剧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法无定法,正如恩格斯所说:“(写农民运动)至少还有十种同样好的或者更好的其他方法。”展示环境保护这一重大主题的手法理应多样,而《永远的田野》的寓意表达就成功地拓展了生态电视剧的表现方法,如以村主任的疾病寓意向海保护区遭受的毁坏,以人之血液五脏寓意大地的河流、矿产、湿地,以撤村寓意人类被大自然的遗弃,以回村寓意人类对美丽环境的真诚归依等,给观众在剧情阅读中留存了足够的审美空间。

总之,生态电视剧《永远的田野》拓展了和谐语境下的电视剧艺术新视野。而这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更反映了国家电视台对电视剧生态的一种清醒的调控,也体现了创作主体的难能可贵的眼睛向下的创作良知和播出主体敏锐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引领胆识。因为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无所附丽;没有农民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的觉醒,就谈不上一个民族的真正觉醒,更谈不上一个民族理应拥有的复兴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