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双语和语码转换现象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22 03:37:00
导语:影视双语和语码转换现象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近年来出现一批以主要人物说方言为主的影视作品,其中部分作品采用双语的方式或方言语码转换的方法,双语影视在反映人物的背景、表现作品主题、反映时代和地域风貌有独特的作用,方言语码的转换也是影视中交代人物间的关系、反映人物心理的手段,这些语言现象使影视中人物个性形象得以充分的展现,形成有特色的影视语言风格。
自从宋丹丹、黄宏等的方言味道很浓的小品得到人们的喜爱以来,影视界认识到了方言在影视传播中的作用,他们创作了一批与方言有关的双语影视作品如《手机》《天下无贼》、《举起手来》、《好死不如赖活》、《疯狂的石头》、《双枪老太婆》等等,此外在影视中语码转换的情况也频繁发生,充分体现了电影语言的现象的复杂性。
所谓的双语,就是指在同一部影视作品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这语言可以是外语,也可以是方言,比如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用的是汉语和日语,电视连续居9《双枪老太婆》是普通话和方言。电影《举起手来》有日语、普通话、方言等等。而语码的转换一般是指使用双语的人。说话时从一种语言转变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这种转换,可以是单个词,也可以是整个句子或整段的话语。当然语码转换既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包括从一种方言转变到另一种方言,或从一种比较随便的语体转换到比较正式的语体。这里讨论影视语码的转换,主要关注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转换。
一、双语现象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当今的社会给双语影视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也给影视中的语码转换提供了足够的语言基础。全球化的影响和教育的发展,使很多人接触到外国人和外语。也能听懂和说外语,这就使人们常常在观赏影视节目时听到“hello”“beybey”时,不会再象鲁迅笔下的未庄人听到“no”那样的好奇。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频繁和城乡间人员往来密切,人们对听到各地的方言也不会感到陌生,这给影视作品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方言中,因此每个地方的人说普通话都带有地方特色,地方普通话在许多电视的实地采访的节目中也常常出现,它给人不单是真实感,还有亲切感。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是表达的意思还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我们也就能容忍“地方普通话”的存在的原因。从这点来看,影视作品中语码的复杂现象,并不会使观众对人物语言的陌生而产生理解的困难。也不会导致观众对相关作品的排斥,如果应用得好反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举起手来》里的郭达扮演的陕西农民,说着一口地道的陕西话。他用方言塑造大山的子孙质朴与厚道的品质,也彰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在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央视版)冲的青城派掌门人余昌海及其弟子操一口的四川话,表现了他们和中原武林的不合,凸显他们那种“小人”(其实中原的“君子”也非真君子)气息。人们在观赏这些有方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并存的影视作品时候。除了在语言外壳的直接感受以外,还有深层的东西。透过方言可以看到:
1、愚昧落后意识和贫穷。由于现在的交际(特别是城市人的交际)大多说普通话,在一般人看来。说普通话是受教育的标志。是文明的先进文化的另一种表现,说普通话也是一种品位。不会说普通话的只是那些长期在农村的人或是没有受到教育的人,因此在人们的下意识里,普通话就是文明和先进。方言成了落后愚昧的标签,这在影视作品中也反映出来了。好多作品通过这样简单对等的方式来处理人物状况的,特别是表现在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中,譬如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夏老师,她说的是普通话,而她所工作的地方却是讲方言,方言在这里是强势语言,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落后与愚昧就体现在方言对普通话的孤立和排斥。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的保姆小夏,尽管她说的是地方普通话,但是还是一口的山东音如“中”“俺”等等,和她同一个地方来的何建国的父亲,更是一脑子的封建思想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儿子告诉他说抽烟会影响胎儿,他却强词夺理地反驳:“你妈怀你们的时候我不少抽一口,你们不是个个都考上大学?”他的儿媳小西因此十分苦恼,也使小西在丈夫和丈夫家人之间很难调和。纪实片《好死不如赖活》也是通过河南方言来反映当地的贫困和落后,影片中的普通话和方言的两种语言的对话,表达村民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摆脱贫困愚昧的愿望。电视连续剧《生存之民工》是用方言来反映底层民工的贫困生活史。
2、作品主题主旨的体现。通过双语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是一个手段,语言的复杂说明人物组成多样,语言的复杂和社会的复杂有时候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影视艺术方言和其他的艺术手段结合,也能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表现的就是两个来自不同地方女子来到广东。和当地人恋爱结婚的故事,在广东话和上海方言、河北方言之间交流中,这一家人相互容忍、融合的过程,表现出国人那种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以家为重的纯朴观念。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人物的来历就是通过他们方言体现的:国内的贼说西北方言、从香港来的国际大盗说港式普通话,从其他地方来的房地产商说普通话:这些人都对这价值连城的石头虎视眈眈,为各自的利明争暗斗,电影作者就是通过集中方言的集合,反映了当今有些人被利益所驱动的情形。在《好死不如赖活》中。通过主人低沉的方言叙述,展现了生命的可贵和贫困的可怕这一个主题。在电视连续剧《双枪老太婆》中,老太婆说的是一口地方昧很弄的重庆乡下的方言,这个老太太这外面世界的政治风云不关心,也不敏感。只是以乡下人朴实的观念来看问题。从而反衬出她儿子的阴险和狡诈,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电视连续剧《生存之民工》是通过一群说方言的民工们艰难的历程,说明下层民众生存的艰辛,而方言就是他们生活的见证和载体。
3、时代和地域特点的呈现。在文化冲击很强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想追求一种朴实的文化,这种文化就体现在平凡的老百姓生活中,而且有的方言词语意思用普通话是表达不出来的,方言在特定的环境中有自己的魅力。普通话的推广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在这以前,很多人都是说方言的,相当多上了一定年纪的人。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他们都是操土话(即方言)。比如广东人,在推普以前,几乎没有人说普通话,要反映平凡老百姓的生活,让老太太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另外,随着人口的流动频繁,说普通话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还是以方言作为交际的语言,中国人所谓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认同老乡的一个主要的外在因素就是语言。作为“反映生活轻骑兵”的电视(电影),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自然不应该忽视方言人群。这些年来许多纯方言的影视作品并没有被观众排斥,说明了如果影视中的人物有说方言的,也有说普通话的,只要解决得当,不会影响观众对作品解读欣赏。目前影视克服话语理解障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屏幕的下方加上字幕,把人物的话语用汉字标出来:二是使人物说的语言和普通话相差不多的方言,比如北方方言:三是说带有当地语音特点的普通话。如果是外语,还可以有翻译,比如电影《举起手来》就有三种不同的语言:从北京大学出来的“我奶奶”说的是普通话,当地人说的是的是陕西方言。而日军说的是日语。为了是老百姓听懂日本话,就在日本军官那里安排一个说当地方言的翻译。土翻译、土话和大山,就使这部电影切合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这样是人们欣赏起来就感到朴实和亲切自然。加上这部电影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所以很受观众喜爱。二、方言语码转换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当今的中国人中有很多人既说普通话,又说方言甚至外语的。这就导致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有改变了另一种语言,即语码转换。比如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表达一些和国人传统不一致的观念时候,人们常常使用外语替换一些敏感的词语。象电视剧《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几个女子的恋爱,在那个时代说吻呀爱呀之类的话很不合时宜,而且也不符合当时国人那种含蓄风格,所以他们在说到这些关键的调的时候,就用外语来替代,这样就避免了别人听到以后的难堪。语码的转换是用于表达委婉感情的手段,如《独自等待》(夏雨、李冰冰主演)中的女主角对男主角一直暗恋,当女主角用要离开男主角到广东工作时候。一直以来都说普通话的女主角说了一句英语“IIoveyou!”她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即使被拒绝也不很难堪——可以理解为对方听不懂,而且外人也不一定知道她的爱被拒绝。这儿语码转换可以说是一种私密的,是不想让外人知道他们俩之间的事情,所以就用语码转换的方式来脱离当时的普通话普遍环境。在特定的语境中。方言的语码转换和外语语码的转换作用是一样的,除了私密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
1、认同作用。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相同的语言就给人一种归属感,人们每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就希望得到那地方人的认同,而能说当地的方言是得到认可的有效方式。影视中人人物也是通过方言来寻求所在地的人的认同,比如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开头:姨妈(斯琴高娃饰)到火车站接宽宽,由于叫声太大,把一个患心脏病的路人给吓倒了。她当时就说了一句上海话“侬这个人是啥样的了。”后来用用普通话和那些保安、路人说话,申明“不是我碰的哦”“是他自己倒下的啦”等等。起初姨妈看见这个人在自己脚下,就用上海话责备,以为是骗子,其用意很明显:我是本地人,这伎俩我不怕:后来确定这个人是真的晕倒以后,她又回到了普通话的语码,以大众的语言来表明这事和自己没有关系。姨妈的这种通过语言来表明身份的情况在该电影中也是一再出现的,比如他在小巷里看见有一个妇女在乱扔生活垃圾的时候,用普通话说“请把这垃圾拾起来好吗?……”,但是对方明显是一个泼妇,并用上海话回敬。不仅不听她的话,而且往她的脚下扔垃圾抗议。姨妈也不是省油的灯,也用上海话回敬“哎哟,侬干什么?侬等着看!”接着就找来城管。当着城管的面继续用上海话训那个人。然后又用普通话来交代那泼妇怎么做。姨妈的语码频繁变换目的是很明显的:我是受教育的人,我有公民意识,我更是这地方的人。
用方言语码转换表示亲近,也是在认同的一种手段。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在作英语家教的试教时候,听到孩子说上海话时候,也用上海话问他“侬讲什么,上海话?”从此就有了对孩子语言的认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她说了句上海话“哎,真聪明对了”,她跟孩子说上海话来表示亲近,目的也是要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以获得孩子及其家人的好感。当晚,灰带鱼来打听姨妈试教的情况,她俩都是用普通话,当问到试教的情况的时候,姨妈得意的用上海话说“明早就上工”,这时候灰带鱼也用上海话说“恭喜侬啊恭喜侬啊”灰带鱼所以改变语码,一是顺应姨妈的语码转换,二是表明这工作是我介绍的,这除了遨功之外,也表明了这样的意图:咱俩够朋友吧,以拉近两人间的情感距离。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谢小盟尽管是在方言氛围很浓的重庆,但是他调戏正在玩电子游戏的女孩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目的是和这些新潮女孩套近乎,可是在和黑皮的女朋友调情的时候却用四川话,以获得对方的认可。他在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语言,这种有目的语码转换,就是利用不同的语码获取对方的好感以达到亲近的目的。
2、表现同情心。在两种语言之间,总是有始终处于弱势的。按照常理,弱势语言总是受排挤和歧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总是想办法用对方的方言进行交际。但是示弱也是捍卫自己利益的一种方法,这就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在影视作品中利用方言语码的转变和选择来换取同情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上文说道的那个乱扔垃圾的泼妇,她先是用上海话对姨妈的普通话,企图用话语的强势来压倒说普通话外地人。中途也改变了语码,用普通话说姨妈听懂的“神经病”,但是当姨妈也说上海话,并领来城管的时候,这泼妇反而用普通话说自己是外地人,不知道规矩,以逃避处罚。这个人最后的语码转换。是为了得到人们的理解同情而特意说的。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说四川方言的金玲(史可饰)。在碰瓷的骗局中,她说四川话,以此来突出自己孤立无援,换取围观的人的同情,让受害者受到良知的责备而尽快掏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也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音来得到“贼”的同情,这不仅自己的钱不被他们偷去,而且他的钱还得到贼的保护。在《生存之民工》中,王家才在电线杆贴小广告找妹妹,被城管人员发现以后。要罚款,他的遭遇和那一口方言,就引来很多路见不平的市民的深切同情。最后城管人员看见众怒难犯。只好警告几句,也不罚款了。
3、宣示作用。这种宣示和示弱不同,在方言语码转换的过程中,意在突出自己地位。在交际的过程中有的人是通过自己的话语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通过语言的方式来突出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从而起到自我表现或警策他人的目的,说话者在别人面前有时候看似随意的语码转换,其实就是霸权的外露一种形式。就像上文说的《姨妈的会现代生活》中的乱扔垃圾的妇女一样,当别人(姨妈)用普通话劝告她时,她就用本地话来宣示自己是上海人,外人不能拿她怎样,中途也说了一句普通话“神经病”表明自己对他人的劝告不仅可以不理睬。而且蔑视。也是在这部电影中,当宽宽到姨妈家里不久。灰带鱼来拜访,但是姨妈不在家,灰带鱼就在临走前用上海话叮嘱。让宽宽不要忘记叫他姨妈明天去家教面试“侬一定以记住哦”,这句话也是明显的告诉宽宽。我也是这里的主人。电影《门徒》中。也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老大(刘德华饰)在考验“我”是不是警察的“鬼”之后,对在他周围的属下用土话说一声“开饭”,之前对话一直使用普通话,这时候冒出来的土话,用意是很明显的:我是这里的老大,支配着这里的一切。从而警告别人不要图谋不轨。
除此之外,语码的转换还和人物的性格、心理、语体风格等等因素有关,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了。总之,影视作品中的双语或语码的转换,是影视语言的丰富手段,也是电影和大众接近的方式。像电影《疯狂的石头》能创造低投入高回收的票房奇迹,其中的因素尽管很多,但是和它融合南北方言、普通话的于一体的人物语言策略也不无关系,因此重视和处理好人物的语言,也是影视作品能否受到观众喜爱的因素之一。
- 上一篇:教师征文大赛演讲稿
- 下一篇:乡镇干部爱岗敬业精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