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在舆论监督中作用论文

时间:2022-09-10 10:34:00

导语:电视在舆论监督中作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视在舆论监督中作用论文

【摘要】文章着力阐释了新世纪电视媒体的相关特性,评析了电视报道的优势,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其在舆论监督上的突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舆论监督深入开展的困难和电视媒介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电视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意见。文章具有十分现实的可实践操作意义。

【关键词】电视;舆论监督;综述

一、新世纪电视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讨论

(一)电视与舆论监督

笔者这里所讲的舆论监督,是其狭义上的界定,即新闻舆论监督,指公众通过作为舆论载体的新闻传媒对社会生活施行的监督。电视舆论监督性报道的兴起,是新时期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电视与舆论监督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电视媒体进行报道,都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因为影响力巨大的电视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总是希望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个别指导一般,是一个基本原则。批评揭露一个典型,警醒教育一大片,这正是电视舆论监督的真谛。可以说,电视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较好的报道形式,而舆论监督是电视报道的一项重要功能。电视报道不仅契合了舆论监督的内在价值取向,其媒体特性还有利于增强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电视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

借助电视的媒介特性和报道的优势,电视报道在舆论监督的阵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为政府决策提供事实依据,促进同类问题的解决。政府制定政策需要依靠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决策者对事实本身及全局意义了然于胸。电视报道正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调查基础之上,形象直观的事实不仅经得起推敲,经过电视语言的生动展示,还能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这种舆论监督还可以产生对接效应,每一次舆论监督,都是上级精神与下面情况的对接,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促进同类问题的解决。

2.遏制腐败,促进民主与法治的建设。现代政治机制有一个基本理念,即必须建立起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根据这一理念形成的内部监督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往往显得乏力。内部监督的决策过程总是难以脱离少数领导的个人意志,监督的视角难免狭小。因此,内部监督往往难于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而舆论监督的特殊性和有用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外部的、公开的监督机制。近几年,政府加大力度惩治腐败。我国的电视节目也积极做了选题上的调整,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反腐题材的报道。由于电视的强势舆论作用,这些反腐报道为有效遏制腐败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电视舆论监督的意义还在于,公众在有说服力的画面和报道的事实展开中,获得了“知情权”,其后就必然要行使“评论权”,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这种舆论氛围对促进我国的民主建设,无疑有积极的作用。电视报道运用事实和舆论的力量,还可以对社会的失范行为进行监督,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行。电视进行舆论监督所形成的强大社会影响力,有时甚至会产生轰动效应,这是其他的舆论监督形式难以比拟和不可以替代的。

3.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舆论既是经过意见机构(媒体或官方)筛选并加以概括的公众意见,就应该体现媒介的良心和责任感,言百姓之所欲言,言百姓之不敢言。只有疏而导之,而不是堵而塞之,民众的偏激情绪才会有个适度的“渲泄阀”,情绪和顺了,才有利于矛盾的解决。电视报道的选题注重以国情为宏观参照系,不仅积极揭露和抨击腐败,更注意以平民化的视角,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下岗、住房困难、教育高收费等,分析各种客观制约因素,揭示出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和有限资源的尖锐矛盾面前,党和政府只能集中力量首先解决最紧迫、关键的问题。报道自身的多角度切入、背景分析、前景预测等,在释疑解惑方面本来就有着天然优势,再依托电视画面的形象化评论,以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意见信息启发民众思考,使受众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得到缓解,从而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

二、新世纪电视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的优势评价

报道的传播理念和电视媒体特性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电视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

电视是按顺序线形传播,其画面表现为在时间上的展开,特别适合表现这种“不断深入”的调查状态,满足受众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需要。例如《焦点访谈》在开播六周年的纪念日,加上了栏目的定位语:“用事实说话”。这种贯穿于对事实的求证过程,最大限度地接近了事实真相。

现场纪实性特征,还可以通过电视画面对“新闻现场”的直接再现来完成。大量的现场信息在屏幕上构成了一种信息环境,受众通过对信息环境的把握,不仅在理解力上最接近原生态的新闻事实,还通过镜头对事实有最直接的知觉认识。镜头语言所体现的正是用事实说话的力量。形象直观的画面使论证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可操作。

(二)形象化评论的思辨优势

舆论监督报道通过对五个“W”和一个“H”的深入挖掘,达到事与理的思辨。电视的声画传播在理性思辨上有其独到之处。电视充分利用了“用现场说话”、“用画面说话”的特质,形象的画面提供了思辨的事实素材,声音的张力作用则拓宽了思辨的现实空间。

对意见信息的重视,促使表达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电视评论员的个性化语言,以及采访对象鲜活的平民化语言,令人耳目一新。电视报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时,既针对某个社会热点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又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反映舆论形成过程中公众的独立思考和理智的成分。这样的监督和导向更显真实,因而也更为有效。

(三)注意力资源优势

电视是一个强势媒体,其画面和声音的双管道传播,使得传播内容更容易被大家接收,富有“亲和力”。电视报道由于重在阐释“为什么”和“怎么样”,具有很多的潜在信息,受众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最大限度地把声画形象的潜能挖掘出来,由此而形成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电视使人们的感官极大地延伸,借助这种方便的媒介来获取信息,是许多受众的首选。当电视有了相当可观的固定收视期待,“电视生产的已不仅仅是电视节目,而是用节目交换来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因此,在三大主流媒介中,电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往往更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再加上报道的选题切中时弊,经传播后很快就会形成社会舆论,这无疑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新世纪电视在实现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挖掘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未完全成型的过渡时期,社会现状对舆论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舆论监督的内外配套机制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要求,激烈的碰撞和摩擦时有出现。

(一)电视媒介报道环境恶劣

随着电视媒介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在舆论监督方面有所作为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些单位和地方因为害怕被曝光,己经出现暴力对抗电视台记者采访的事件。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党委、政府的有关部门,也千方百计阻挠记者的正常报道。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环境,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对开展舆论监督的难度心里有数。“难”是舆论监督的工作性质和宣传效应所决定的。舆论监督的工作和性质是批评,不是表扬;舆论监督具有引人注目、令人气愤的宣传效应。

舆论监督无法可依,是当前舆论监督难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造成记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容易引发新闻诉讼。另一方面,舆论监督的操作目前还不规范,经常因人、因地、因传媒的级别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监督力度和效果,这实际上还是人治的表现。舆论监督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取信于民,还需进一步规范化,并纳入法治的轨道,使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无懈可击。

(二)电视媒介自身存在的问题

电视开展舆论监督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但由于受篇幅和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它所能达到的已到了极限。电视节目往往只有几十分钟,随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节目的活动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同时,由于电视节目虽然有足够的容量,但因为时效性不强,很难完成“短平快”的任务。此外,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数量不稳定,有的年份相对集中,有的年份又显得监督力度不够。任何质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数量基础之上,没有了量的保证,就会影响质的规定性。

四、新世纪电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强化与完善建议

中国的改革进程与舆论监督的发展休戚相关,前景辉煌的改革开放预示着舆论监督广阔的前景,舆论监督在新世纪会有更大的作为。要在新世纪里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电视画面意识,发挥电视媒介优势

画面是电视最具特色的事实表现手段,电视画面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事实载体,“眼见为实”的收视惯性,使受众对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增强电视从业者的画面意识,尽量做到事实的形象化展示,发挥电视媒介在舆论监督时本应有的声画结合优势。实践也证明,形象化的揭示在舆论监督中往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加强策划意识,提升电视节目质量

重视策划是当前电视报道的新走向。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舆论监督报道策划是新闻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科学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环节。策划不仅可以保证舆论监督内容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还能对舆论监督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控制,使节目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突破思维定势,扩展选题空间

选题对于电视报道进行舆论监督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报道能达到多深的思想维度,能给观众以多大的思维空间,从而具有多强的舆论监督力度,这与选题的新闻价值、开合程度和回合感等密切相关,一个容易开掘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前提条件。

(四)运用系统思维,吃透报道对象

电视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即它能将新闻事实置于一种系统的、有深度和广度的背景中,从而立体地揭示出该事实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联系。因此,电视要很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就必须对社会转型期各阶层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对采访对象详加考察,进行立体化的揭示。

参考文献

[1]朱羽君.在“面向21世纪电视新闻评论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现代传播,1999,(4).

[2]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3]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景跃进.扩大舆论监督空间——“焦点访谈”的成功实践[J].开放时代,2000,(5).

[5]徐光春.关于臾论监督的几点思考[J].光明日报,2003-01-04.

[6]陈从国.电视新闻实践要义[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