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课程电影运用探索
时间:2022-09-12 09:26:39
导语:中学生德育课程电影运用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中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德育教育是让学生拥有健康心态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而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德育课程中适当地引用符合主题的电影资料,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影;德育;家校合作;中学生
在当前中小学德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德育途径有了新的思考:高效的德育途径不应只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打开学生多个感知通道,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在情感共鸣的情境下提升自我道德认知,最终形成道德实践能力。而电影作为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艺术,其形象的直观性容易引起中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其内容的丰富性,则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电影本身的特性正好契合了新时代下我们对德育途径的多个期望,因此,让电影走进德育课堂,促进家校的共同成长便成为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有意义的探索。
一、电影运用于德育课堂的可行性
(一)电影在德育课程中运用的基础。传统的德育课堂形式是以老师单方面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老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或向学生提出要求,也让学生感觉晦涩和乏味,进而产生逆反和抵触的心理,所以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电影进入德育课堂,是对传统德育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变革的结果,是对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变。美国电影理论家劳逊说:“电影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给予千百万人以文化生活,并给他们解释生活,这种解释影响到他们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1]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谈到电影是与人的需求或欲望打交道,在与人的性格发生接触和交流,进而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机制[1]。而我国心理咨询师蔡晨瑞认为:“通过观看电影情节,可以对新的行为模式进行学习并予以强化,获得在认知上的改变,也可以使自己的情结获得领悟[2]。这些研究成果说明电影早已运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教学上,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些研究成果为电影在德育课程中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得电影在德育课程中运用更具可行性。(二)电影在德育课程中运用的条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三生教育基金会合编的《我的影像成长日记》教材,以及广州市真光中学德育处根据《我的影像成长日记》教材设计的一系列德育示范课程,为电影德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充足而宝贵的资料。同时,真光中学卢岳飞副校长的带头模范作用和学校德育工作者敢于尝试的精神,都给电影德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电影在德育课程中的示范性运用——《一分钟的价值》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相关精神,利用好《我的影像成长日记》教材,根据广州市真光中学德育处设计的《我的影像成长日记》等一系列德育示范课程,真光中学卢岳飞副校长相继在广州市真光中学岭南湾畔校区(初中部)和陈嘉庚纪念中学为学生和家长开展了以“一分钟的价值”为主题的电影德育示范课。在用音乐成功导入课堂后,卢岳飞副校长让学生欣赏电影《一分钟的生命》片段,学生在观看电影片段后分享自己关于时间价值的思考。接着,在开展了“感受一分钟”“撕纸看人生”和“涂色游戏”三个小活动和卢岳飞副校长口授经典故事《农夫的一天》后,卢岳飞副校长让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寻找你生活中的大石块》片段和自拍的微电影《真光中学优秀学生和家长的时间管理经验分享》。在每次观看电影后,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分享。通过电影素材的引入,再结合其他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节生动活泼的德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掌握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学会如何有效管理时间。可见,学生在通过观看电影、讨论并分享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节德育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把电影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方法和过程,充分证明了电影在德育课程中运用的魅力,前来听课的领导、老师和家长给予了课堂高度的评价,在课后评课环节,学生家长代表也认为,新颖的德育课堂形式对学生启发很大,能够让他们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并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同时家长还表示在家里也会继续进行相关的引导。毫无疑问,这一节德育示范课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卢岳飞副校长的德育示范课充分展现了电影资源在德育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与重大意义。在卢岳飞副校长的成功示范和带领下,心理专职教师蒋霭瑜老师和在德育一线工作的班主任刘晓婷老师也开始借鉴这种有效的形式,分别开展了以“发挥我的优势”和“神奇的专注力”为主题的德育课程,有效提高了德育课堂的效率。
三、电影在德育课程运用中的技巧和特点
(一)电影主题与德育课程主题的一致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首先根据学情确定德育课程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择适合的影片。如心理教师蒋霭瑜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大多为12~14周岁,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这时他们能否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个性与健康心理的养成。针对这个问题,她开设了一节以“发挥我的优势”为主题的德育公开课,而选择的电影《快乐的大脚》讲述的是:主人公波波是帝企鹅家族中的另类分子,因为它不擅长唱歌而经常受到其他企鹅的排挤、歧视。尽管他格外擅长舞蹈,但也难逃被赶出族门的命运。在外面的世界流浪时,虽然波波遇上了重重的困难,但是最终因为它发现自己擅长舞蹈并把这个优势勇敢地发挥出来,最后波波不仅取得了名气而且还拯救了族人。同样的,班主任刘晓婷老师针对班级学生专注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节题为“神奇的专注力”的德育课程。刘老师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中华勤学故事之王羲之》的电影片段和优秀学生代表卓越、陈芷晴同学分享专注经验的视频。学生观看《中华勤学故事之王羲之》的视频片段后,老师提出“为什么王羲之成功写成了独一无二的‘之’字”的问题,同学们思考后分享感悟:王羲之每日专注于练习和领悟写字,甚至把馍馍蘸到墨汁里吃都不知道,在他的努力钻研下,终于写成了独一无二的“之”字,并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老师截取的影片片段的主题与课程主题高度吻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二)电影形式的多样性。虽然都是利用电影资源辅助德育课程的开展,可是电影形式具有多样性,老师主要是根据课程主题来选择适合的电影资源。如卢岳飞副校长和班主任刘晓婷老师都采用了电影资源和自拍微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卢岳飞副校长在课程设计中插入了多个主题相同但内容各异的电影,具有电影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蒋霭瑜老师截取的是同一部电影的不同片段来表现不同的内容,虽然影片较为单一,但是每个片段的主题都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而且因为电影片段来自同一部电影,更具连贯性,学生在观影的时候更容易把握故事情节。所以,尽管电影形式不做统一要求,但形式的多样性使德育课堂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和多样。(三)观影与讨论环节并存在德育课程。准备引入相关主题的电影前,授课老师必须对所选的电影很熟悉,并根据电影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应地设计让学生思考和分享的问题。在观看视频后,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同时也方便学生叙述自己对电影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蒋霭瑜老师在学生观看影片《快乐的大脚》片段2后,结合课程主题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了几个问题:第一,虽然主人公有某种缺点,但却深受大家的喜爱,说明了什么?第二,主人公的缺点逐渐成为一种优势的经历的原因有哪些?第三,你有没有同主人公类似的经历?在片段2中,学生看到电影主人公波波的缺点逐渐成为了一种优势,很受触动和启发,教学效果显而易见。采取观影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情意结合和实现教学目的的效果。(四)家校结合,共同促进。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上,学生较少有机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更不用说家长了。不同的是,在电影进入课堂的同时,为达到家校共成长的目的,学校也邀请了学生家长代表前来听课。如卢岳飞副校长在受邀到陈嘉庚纪念中学上课时,学校也邀请了学生家长代表前来听课,课后家长也一起参与评课。家长前来听课和交流,家校合作引导孩子,比学校单方面努力效果要好很多。除了前来听课并参与评课外,学生家长代表也参与了德育课程设计的过程,如微电影视频的录制,经验与资源的共享等。所以,德育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家校结合、共同促进。
四、电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电影教育在中学生德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入电影素材,初中生德育课堂在形式上更加生动有趣,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更为重要的意义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在德育课程中融入电影,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把电影与课程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获得感悟与滋养,最终达到情意相融的状态,使教学效果更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例如,专注力原本是一个较为枯燥同时又具有较深理论知识的主题,但是通过简单的影片《中华勤学故事之王羲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专注力的重要性,直观感受专注力在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避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枯燥,做到了让老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教,学生主动快乐地学,做到寓教于乐。(二)欣赏电影,促进自我探索与反思。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比,在德育课程中运用电影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探索与反思的主动性。比如学生在观看了《快乐的大脚》片段1后也会联想到自己和电影主角波波一样,存在劣势和优势,这种由电影反观自身的效果是以往传统的德育课程无法实现的。同时,在观看了《快乐的大脚》片段2后,学生也容易受主角波波的影响,进而思考自己是否也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而主动思考、积极分享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和反思,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三)交流感悟,促进了解,激发灵感。新形势下的德育课程,是对以往传统德育课程中以老师为主体形式的变革,不管是观看电影还是观影后的思考与分享,学生都处于课堂的主体位置,而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比以往有了更多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加深对课程主体的理解,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这一过程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在以往传统的德育课程中,电影的出现或运用是无意的、零散的,广州市真光中学的老师们有计划、有目标地把电影资源运用于中学生德育课堂中来。实践表明,这种新颖的德育课程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对于这方面的探索也将会继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薛秀平.心理影片赏析——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J].电影文学,2007,448(19):99-100.
[2]宋艳峰,薛秀平.欣赏心理电影,促进心理健康[J].电影文学,2008,51(22):161-162.
[3]周梦.浅谈电影疗法[J].戏剧丛刊,2009(5):106-107.
[4]叶绿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电影赏析的运用探索[J].高等教育,2016(36):95-95.
[5]丁爱芹.电影赏析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09-110.
[6]邝丽湛.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沈壮海,佘双好.学校德育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作者:卢岳飞 刘晓婷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
- 上一篇:纪录片口述历史分析
- 下一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