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电视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9-07 11:03:47

导语:“一带一路”下电视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带一路”下电视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愈加深入,为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广西电视人才的需求面临质与量的双重考验。对于人才培养入口的广电行业和高校来说,如何面向“一带一路”的战略需求,立足广西区位优势,打造适应并能提升“一带一路”进程的高素质电视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本文在“一带一路”广西区位优势下分析探讨业界和高校对电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电视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电视人才;培养模式;广播电视编导

广西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背景对广西电视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电视人才作为广播影视的主力军,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业界对电视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在互联网+融媒体发展的趋势下,广西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受众的审美水平和收视诉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广电行业只有与时俱进,破除传统观念,对电视人才进行再培养、再学习,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适应广西“一带一路”对广电行业的新要求、新挑战。(一)增强电视人才跨文化意识,讲好中国故事。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对广西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从历史进程中寻找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广西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深厚历史文化,以此提升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自信力和影响力。面对讲好中国故事和“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传播的双重要求,广西电视人才如何利用好区位优势将中国故事传播给东盟各国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广西地处中越边境,与东盟各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同时也处在“一带一路”陆海交汇对接的重要节点、关键区域,这是广西的区位优势,也是广西电视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利条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要研究学习受众国的话语体系,用受众国的母语讲好中国故事。这就要求广西电视人才要有跨文化意识,主动学习“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话语体系,以贴近受众国民的关注点与语言习惯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以此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与东盟各国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互联互通。在这一背景下,广西电视人才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增强跨文化意识,奋力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二)提高电视人才新媒体应用能力,适应融媒体时代。在“互联网+”的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断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这不仅降低了传播门槛,也提高了传播效率,这为助力“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与此同时这就要求广西电视人才抓住融媒体与“一带一路”结合发展的窗口期,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阵地,创新全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模式。在媒体融合的不断推动下,传统电视人才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应用新媒体的能力,适应融媒体环境。在融媒体时代,对电视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术业有专攻的单一型人才,而是身兼数职的复合型人才。广播电视行业作为一项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殊行业,对人才定期提供培训显得十分重要。面对电视媒体技术人员新闻、播音、编辑式单一型人才为主的现状,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外来专家授课、远程教育、合作交流、跟班学习等方式,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交流,在学习交流中侧重于实务操作,如对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内容的学习和体验,用互联网思维扭转固化思维,实现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可以引入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惩罚,对成绩优异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在培训学习中以标准化的奖励机制鼓励传统电视人员的继续学习与不断提高,能够破除固化的传统类型媒介的边界思想,积极融入全媒体建设时代。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对电视人才的培养

在新时代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作为电视人才的主要输出者,高校在电视人才的培养上也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模式,以此提升电视人才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市场匹配性和适应性。广播电视编导是电视人才的生力军,高校在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上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融媒体思维能力。(一)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风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涉及多种艺术类型的专业。在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等基础理论课程中,授课教师通常只单纯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这不仅会让课程变得枯燥乏味,还会让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产生“断层”,不利于学生自身影像风格的形成,在未来电视人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对电视人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程讲解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中多采用学生习作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启发法等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用形象生动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使学生进一步适应广西“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对电视人才的需求,不同专业课任课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类型化教学,即教师从自身擅长的影视类型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例如在纪录片、专题片领域有研究成果的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带领学生创作具有个性或反映社会现象、具有深度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创作实践中,学生在类型化的教学引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以适应未来“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名片的宣传要求和影视交流的发展需要。(二)突出融媒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原有的传统技术人才往往难以接受日新月异的媒介变化,为解决电视人才的发展瓶颈,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突出融媒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突出学生融媒体能力是以“融媒体”为指导前提,以应对纷繁复杂的媒体变化环境为落脚点,摒弃传统、僵硬、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融媒体环境下,最重要的是“融媒体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这一能力具体表现为宏观的、综合性的、深层次的逻辑思辨能力以及跨界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凭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对这一能力产生深刻的认识并有所提高。高校可以通过加大校内校外联动培养学生的融媒体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到更加规范化的平台进行锤炼,接触高水平影视作品制作流程,开拓视野,激发创新动力,在真实的一线工作环境中认识、提升融媒体思维。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推荐学生到专业性强的单位实习,为学生由理论转向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搭建桥梁。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建设校内传媒机构,为学生提供在校实践的机会,按照公司结构模式设立非营利性的多元化学生传媒组织,以模拟实际工作中成熟专业的传媒公司,为高年级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三、广西电视人才培养对“一带一路”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经济、文化合作的全面开展,广西的电视人才需求逐渐显现,而电视人才的培养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业界在影视作品交流中成为桥梁和纽带。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也是世界第二大影视市场,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交流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经过培训后的电视人才在这其中承担起带头人的作用。影视作品的交流也逐渐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和纽带。影视通过声音和画面传递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动面孔,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当下广西电视人才正寻求与丝路国家合力创作的新方式,进而促进文明互鉴、文化繁荣。广西科教频道借助于广西与东盟国家开展影视交流合作的基础,正在打造中国与东盟影视交流的平台,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影视和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高品质作品。另外,广西电视人才也在通过“一带一路”丝路精神的指导,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与东盟国家积极强化技术产业合作,推动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技术联通。(二)高校在培育学生跨文化思维中储备电视人才。“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经济、政治方面的合作,还是文化、价值观的交流。目前我国文化传播投资项目以及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常常遭遇“水土不服”“失误连连”的挑战和困难,归根结底是相关电视媒体人员缺乏对世界各国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重要因素的深度了解。针对多国文化和价值观不同的问题,高校教师对电视人才的培养应以跨文化意识为着力点,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丰富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高校教师以课程作业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的鉴赏让学生深入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带一路”的价值观,加强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的思想观念,鼓励学生在广西本土创作有关“一带一路”的影视作品,进而感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了解沿线各国,提升跨文化意识。高校在培育学生跨文化思维中储备电视人才,为“一带一路”在文化互通和共融中扫清人才障碍,而电视人才的储备在未来将会增强中华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为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和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成果提供更多的可能和选择,使电视人才的素质与所掌握的技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三)高校在优化教师结构中助推。“一带一路”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对电视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也是助推“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优化紧随“一带一路”方向,立足广西区域特色,为广西电视人才的培养带来“新动能”,引发“新引擎”。为使未来电视人才适应“一带一路”进程中的需求,高校也需要一支多学科融合,既懂教学、会做研究,又有业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为此,高校应在专业教师的团队搭建中尽量多地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的教师,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任课老师要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管理学、设计艺术学等多学科、多专业,并在教师结构组建中呈现融合的状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互鉴。目前,广西高校正与东盟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双向互动的人才交流机制,在人才交流机制的运行下,东盟国家的电视人才可到我国进行座谈交流,丰富高校的教师队伍,为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提供有利条件。我国高校教师也可到东盟高校进行深造和访问,在交流互鉴中守正出新、博采众长。高校也在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中推动“一带一路”教育的文化交流和人员流动。

四、结论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提高电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电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业界传统电视人才应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下广电行业的新要求。而作为电视人才培养的高校,面对战略环境对人才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要主动创新教学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融媒体思维能力。业界和高校也在电视人才培养中对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成学.从大历史中增强广西参与“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蕴[J].当代广西,2018(2).

2.郑旭.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J].今传媒,2016(11).

3.来莎莎.从“一带一路”的报道看国内舆论[J].经营管理者,2015(24).

4.杨悦.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人才培养新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7(15).

作者:张兴动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