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致命柔弱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8 09:11:00

导语:电影致命柔弱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影致命柔弱管理论文

摘要纵观近百年的恐怖电影发展史,在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叙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以儿童为恐怖形象的电影。虽然婴儿或儿童恐怖片在恐怖片中并不是主流,但从其诞生开始就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艺术生命力。然而不管这种非主流的恐怖电影是否能长盛不衰,成为经典,它们都折射出了一个特定时代下大众的生活与心理需求,并且担负着一份社会教化的责任。

关键词美国恐怖电影儿童

1娱乐性心理的需求

自从电影诞生以来,恐怖电影就是一种重要的类型电影。其运用高度写实的画面和仿真技术虚拟出可怕的影像唤起人们紧张、恐惧的心理感受,刺激人们松弛的神经。在体验虚拟的惊悚和惊悚过后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的感受之间游走,从而产生审美的快感。但是在当今泛滥的美国恐怖电影中,成人世界中的赤裸裸的暴力。凶杀主题似乎已经开始形成了一种视觉疲劳,大众对电影所产生的恐惧感也慢慢呈现出麻木的状态。为了重振恐怖电影往日的雄威,同时也是为了重振票房高峰,展现恐怖的视角慢慢转向了儿童——那曾经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容易被伤害的柔弱型人物。典型的儿童恐怖片包括了,1968年的《罗斯玛丽的婴儿》第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婴儿恐怖电影;1973年的《驱魔人》——被评为当时最吓人的恐怖片;1976年的《凶兆666》(在2006年再次被翻拍);1984年根据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玉米地的孩子》直到当今的《邪恶幼婴》,《驱魔人前传》和《水果硬糖》等等,比起那些成人间的暴力凶杀情节,其中的婴儿或者儿童形象所渗透出的邪恶与诡异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2社会教化的需求

信仰危机

从19世纪和20世纪的哲人们一层层割去了人类幻想的保护墙开始,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尼采大叫“上帝死了”的时候,人类心灵的归宿就被斥为海市蜃楼了。特别是当21世纪的“9.11事件”的发生及大量的神职人员性丑闻和教会领导层的渎职行为的披露更加深了美国人民对宗教的忧虑。导致了美国大众媒体上所说的“教会危机”或“信仰危机”。而儿童最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之寄托,就是这个信仰严重缺失的社会最有说服力的见证人。

从《罗斯玛丽的婴儿》,《驱魔人》到《凶兆》,在这些恶魔的世界里,任何天真无邪的东西都难以幸存《驱魔人》这部当时被誉为最恐怖的宗教性恐怖电影讲述的是关于一个14岁女孩被撒旦缠身的故事。她着魔之后,口吐绿水、满嘴污言秽语,用十字架在床上手淫,辱骂殴打母亲、医生和神父,并自残身体。而其360度旋转的血色头部更是堪称恐怖电影中的经典。同时《凶兆》中的小孩米兰达被表现成为邪恶,堕落,甚至反基督的人《罗斯玛丽的婴儿》中,敏感而脆弱的玛丽被魔鬼强奸后生下的魔鬼之子。此外这些影片中一再出现的其他元素包括报复的念头(常常是恶魔对上帝的原仇),神秘的阴魂附体,渗透一切的基督教象征都可以被看作是对60,70年代的某些宗教事件或争端的反应。试问如果我们不能在现代社会找到上帝,也许我们至少能找到恶魔。而又或许,当那些已经麻木不仁的成人们在看到这些传统的柔弱儿童意象之后的邪恶和危险时。在感受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之后,会开始重新思考信仰的回归。

3“儿童威胁”论

二战后百废待兴的美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战场返乡成婚、养育子女的人们,不仅创造了美国史无前例的生育高峰,更是创造了另一个疯狂的消费高峰,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层出不穷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而出于对成人世界的憎恨与反抗,对社会的不满和仇视慢慢演化成了青少年犯罪率的直线上升。电影,作为当今最有威力的传播手段之一,自然也承担起了这个社会教化的传道士角色。由此关于过度生育带来的恐惧和对所谓“儿童威胁”现象的反思的影片便孕育而生了。

1977年,电影《橡皮头》作为大卫·林奇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出现在大银幕上,该影片的黑白色调以及压抑、阴暗的氛围也让不少观众大呼恐怖。剧情主要是围绕一个男孩亨利展开的:一夜之间成为一个畸形儿的父亲。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婴儿的啼哭半夜出逃。这都让他不得不靠幻想着一位暖气片幻化出来的可爱女士来暂且逃离不堪的生活。以至于最后亨利亲手用剪刀谋杀了这个畸形的早产儿,从而获得解脱。剧中的婴儿代表了林奇所认为的父亲角色的噩梦。《橡皮头》中的婴儿相貌有多恶心丑陋,也就代表了这个噩梦有多可怕。成人世界是黑暗的复杂的、充满了压力和抑郁感。剧中亨利对父亲的角色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恐惧。由这种恐惧带来的压力充斥在《橡皮头》的每个角落,那些荒诞的噩梦就是压力和恐惧的表象化处理。亨利最终杀死了婴儿。在幻境中与暖气片女士温柔相拥,他重新找到了成人以前的“自由”,彻底脱离了成人世界所要承担的责任与压力。

随后。这种对于生育的恐怖基因迅速被众多电影艺术家们所借鉴。例如《异型系列》,《撕裂人》,《崽子们》等都是对此的戏谑式模仿。特别是1979年的《异形I》,为我们展现出了经典的异形胚胎从活人胸腔中迸裂而出的场景,而这其实也是婴儿恐怖片的另一种借尸还魂:胚胎是婴儿的早期形态,直接的胸腔进裂则是对正常生育的恐怖异化表达——而且还打破了性别的界限。

4结语

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虽然婴儿或儿童恐怖片在恐怖片中并不是主流,但从其诞生开始就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艺术生命力。然而不管这种非主流的恐怖电影是否能长盛不衰,成为经典。它们都折射出了一个特定时代下大众的生活与心理需求,并且担负着一份社会教化的责任。也许,朱光潜大师的一句“小的就是美的”就是对其存在之理最好的概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