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民族精神道德教育分析

时间:2022-06-11 10:46:39

导语:中学生民族精神道德教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生民族精神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利用道德教育有效对其进行指引,可以使其建立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民族精神,促进其向着良好的方向成长,从而为祖国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道德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简单概述,进而分析了道德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之后以此为基础,探讨了道德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民族精神中的应用方法,使道德教育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学生;民族精神

中学生作为重要的群体,存在精神面貌上存在很多缺陷,如不懂礼貌、控制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高、崇洋媚外等,这些缺点的存在,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而导致这些缺陷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学生为形成民族精神,只有采用合理的方式培育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改变这些缺陷,才会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道德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学生更好地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道德教育与民族精神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社会各界逐渐对精神层面的教育产生了更高的重视程度,从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即道德教育,指的是通过相关的教育手段,确保人们能够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使人们形成仁慈、宽厚、诚信的理念,是德育教育当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的民族精神,指的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良好品质。我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民族精神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很多内容[1]。而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之传统的教育理念并未对民族精神产生重视,导致中学生并未形成这些良民族精神,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还危害国家未来的发展,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二道德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

(一)构建以“礼、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学说。道德修养是中国人的良好品质之一,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整个社会是由诸多人员构成,若所有人都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社会将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也就是说,道德为立国之本,而这早在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这一学说,在这一学说当中,“孝、悌、忠、义、信”等内容均是道德的表现。对于古人来说,一直对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多种方法,逐渐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远远无法与古人相比[2]。所以,在教育行业当中,应加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有效将“孝、悌、忠、义、信”等与现代教育有效融合到一起,使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养成良好品质,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打下良好基础。(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一直不缺乏爱国主义思想,在精神层面上对人民予以支持,通过这一思想的引领,使人们团结到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并抵抗外界的入侵,正是由于该国主义思想的存在,在我国留存5000余年而未灭亡,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的文章当中,也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同时,在现代社会当中,也存在一些爱国主义的诗歌与言论,如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与人民”等,正是这些爱国主义思想的存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中学开展道德教育后,可以培养出中学生的爱国思想,确保其能够为了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从而为民族精神的培育创建有效目标。(三)形成“廉耻”的道德意识。作为道德意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廉耻通常与自尊具有紧密的关联,廉耻的出现,可以展示出人们的自尊,而自尊的形成,则是在人与人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而得到的[4]。对于儒家学派来说,一直对廉耻具有非常高的重视,提出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观点,如“行己有耻”、“人不可以无耻”等,同时,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还出现了很多与廉耻相关的名言警句,如“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等。若人不知廉耻,则不会受到道德的束缚,不能按照规则行事,影响社会与国家和谐发展。而中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后,则会从精神层面上对中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廉耻”意识,培育出“知耻”的人,能够严格遵守相关准则行事,为民族精神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四)树立“立志”的教育理念。对于先打很多中学生来说,受到安逸生活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尊重学生均未能设立出良好的志向,而由于志向的缺失,无法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中学生难以向着良好的方向成长,从而出现失信、崇洋媚外等诸多不良品质。而中学开展道德教育后,则会从根本着手,改善学生的传统理念,逐渐梳理出“立志”的观念,进而从多方面出发,改善学生的素质[5]。同时,立志后可以从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渐充实学生的内心,转变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有效指引。

三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学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中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富有成效的民族精神。进而使广大中学生能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并要求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识、民族信念和民族自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待。这也说明一种效果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使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信念和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也可以为国家未来发展、振兴和建设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使其在意识和行为中能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目前对于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结合相关的调查显示,首先对于新形势下的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方面部分学校并没有良好的适应,并且一些教师也难以胜任此方面的教育任务。初中和高中在德育课堂基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相对较少,这样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结合调查数据,大学有百分之45的学生在德育课堂中都想着睡觉和做作业,有百分之85的学生都会反映老师只是在涉及相关内容的时候才会有意识的将金额一些,百分子20的学生表示涉及民族精神的内容只会讲解一点点,百分之15的学生表示老师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民族精神教育存在不够重视的情况,在学术视野和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不足。另外对于课外活动所进行的民族精神教育载体研究的不够透彻,缺少有效的系统管理机制,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也没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其所存在的民族精神教育内涵的挖掘不够完善,直接影响了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良好发挥。同时一些青少年的活动基地所涉及到的内容针对性不够,其存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并不强,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全社会关心与支持民族精神教育的体制和合力并没有完成,现实的情况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齐抓共管、有机统一的教育氛围,民族精神的薄弱也使一些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与新形势不相符的西方生活方式,比较崇拜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但是对于我国自身的较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重视,并且甚至有些少数人还比较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认为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一种良好的形式,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建成的伟大成就没有一种正确的认知,不能够正确的面对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祖国的前途缺乏一定的信心。另外一些中学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对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够强烈的现象,因此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勤俭自强的精神淡化、和谐相处的能力较弱的问题,如果这些情况长期发生,那么祖国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四道德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民族精神中的应用方法

(一)教材中融入道德教育内容。为了使道德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民族精神中发挥出最大作用,首先要在教材中融入道德教育相关的内容。首先,专家学者们在编写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时,应加强对中学生的研究力度,准确掌握现代中学生道德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民族精神培育的要求,加入与此相关的道德教育内容[6]。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选择相关的故事或事件,并将这些故事与事件融入到教思想品德教材当中,从而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选择以八年级上册《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为例,可以融入《商鞅立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季布一诺千金》等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向学生传授诚信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一个守信用的人,从而培养出诚实守信的民族精神。(二)构建道德教育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从精神层面出发,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培育出民族精神。所以,在我国中学生民族精神确实的今天,应构建出道德教育校园文化。一方面,学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且还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适当降低专业课程的占比,并提升思想道德课程的数量,通过更多课时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而占用思想道德课程的时间,以确保学生专业与品德同步发展[7]。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与民族精神相关的标语,如“书模范,创典型,学先进,促团结”,“重视民族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等,或者是选择一些与民族精神有关的歌曲作为校歌与班歌,如《不忘初心》、《我的中国心》、《我和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龙的传人》、《爱我中华》等,通过这些标语或歌曲的引导,促进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三)采取多种道德教育方式。为了培训出中学生的民族精神,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每年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革命烈士馆、纪念馆等,通过这些烈士馆与纪念馆的浏览,使学生了解我国抗日英雄的坚信,懂得现代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逐渐产生向这些革命先烈学习的意识,通过这些意识的不断影响,使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用以拼搏、不畏艰险、勤劳勇敢的良好品质[8]。②在课余时间内,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的方式,播放一些与民族精神相关的故事,如雷锋的故事,或者是社会中出现的典型事迹等,通过这些故事与事迹的广播,对学生提供正确引导。③定期举办一些与民族精神相关的歌唱比赛、朗诵比赛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了解程度,使其能够按照民族精神中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当中,我国中学生严重缺乏民族精神,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还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所以,中学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加强对道德教育的应用,通过道德教育所具备的优势,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为自身与国家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屠萍.论儒家思想中的民族精神在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164(04):83-85.

[2]孙香珍,王继文,杨颖.论茶马古道的人文交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39(04):171-172.

[3]张进.探究民族精神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2017,09(24):68.

[4]刘亚敏.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11(03):157-158.

[5]孙晓彤.浅谈德育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66(12):35-36.

[6]岳丹丹.班级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0):62-64.

[7]闫丽,赵洋.自媒体时代民族道德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2):263-265.

[8]王娟.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读天下,2017,09(05):47.

作者:谢楠静 单位:甘肃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