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9-20 06:48:44
导语:微公益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微公益作为一种新公益形式,着手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强调积少成多,在当前社会广受关注,于中学德育教育也大有裨益。而现阶段微公益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运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微公益的积极影响,必须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积极的网络平台、注重微公益实践、培养中学生公益意识,从而改善中学德育教育现状。
关键词:微公益;中学德育;网络;社会实践
微公益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引入,能够丰富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促进中学生公益性质发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一)丰富中学德育教育载体
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乎学生成长,且关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体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心理健康、民主法治等,教育载体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单一,偏重理论,不太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至于不少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结果不言而喻。公益对德育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比如能够端正学生三观、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等。然而,传统公益在中学德育中的影响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合适的载体,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微公益则不同,相比于传统公益,它的门槛低,对公益的理解范畴更广,并非一定要有很多成就才算做公益,从微小善事做起,日积月累也能凝成巨大力量。同时,每次公益目标没有下限限制,容易实现,从内容和目标上体现出了其“微”所在。另外,微公益以网络为重要平台,参与和传播快捷,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使得中学德育网络不断完善。
(二)完善学生自我品质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是祖国的未来,但心理尚不成熟,三观还不稳定,需要予以正确引导,以免误入歧途。德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浮躁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学生很可能会被外界各种诱惑所迷惑,从而出现太过个人主义、拜金享乐等不健康的现象,这就要通过德育进行约束和指导。微公益作为新世纪的一种新公益形式,对完善学生品质、促进学生成长大有裨益。它更加生活化,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与付出和成就相比,微公益更看重学生的公德心、爱心和公益意识,符合现代思想道德理念。
(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传统的德育教育偏重理论,忽视实践,以至于学生培养了崇高的社会理想,责任感也很强,却一直疏于行动,基本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无法将德育应用到实际中去。当前教育很注重实践教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微公益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理想教育在我国教育中一直占有着重要地位,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中学生亦是如此,可以卑微,可以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微公益是理想教育过渡到社会实践的桥梁,是德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途径,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把理想和热忱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微公益更加容易实现,比如“微微萤火虫”等活动,各中学可以借鉴,无需学生捐献多少钱财,也无需有太多劳动,只要把用过的课本或者闲散书籍捐赠出去即可,就能帮助到贫困地区儿童。另外,经常参与微公益,遇到各种难题,有利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
二、微公益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运用存在的不足
尽管微公益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认可,但是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微公益理解不够深刻、参与微公益不够合理以及缺少微公益生存环境。
(一)认知不够深刻全面
在微博、微信流行的时代,中学生对“微公益”一词并不陌生,但多数只是听闻知晓,认知理解较浅。以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抽象能力有所增强,但对于具体的概念理解相对较弱,有些学生仍旧认为只有捐钱捐物,做出一番作为才算做公益,也有学生认为微公益参与难度较大。其实,正如前面所说,微公益的内容、目标都很微小,形式更加多样,中学生对其认识较为狭隘。比如,有些无意之举也可归于微公益,学生却会觉得并未真正参与过,说明其对微公益的理解不够深刻。再者,大部分中学生对微公益的认知都是自主意识,完全按照自己所想去理解,甚至不乏道听途说的可能性,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知道这个词汇,远比去专业公益网站了解的几率大,这就难免会出现认知偏颇,或出现理解错误,若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在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产生负面作用,比如逼捐、道德绑架等现象。
(二)参与较少或太盲目
一方面,中学生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这会使得他们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外界影响,或被情绪左右。就关注度而言,中学生主动且长期关注微公益的比例较低,大多是被动关注,可能是应付老师,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实际参与者也不多,网络真假难辨,传统公益诚信较差,中学生即便在网上看到相关信息,往往也会产生怀疑,认为其不可信。微公益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但中学生所接触到的较少,加上认知偏差,很多微公益活动都不会主动去参与。以扶贫公益活动为例,中学生会觉得扶贫太过高远,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自身能力不够,导致参与较少。而即便在常见的环保类微公益活动中,也有少数学生因为懒惰、情绪变化等原因而躲避。另外,中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目的不同。有些学生是认知正确而且热情高涨,有些学生则是缺乏主见而随大众,有些则是教师家长引导。中学生的热情容易冷却,对微公益的关注和参与在持久度上较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德育结果,如果目的不纯,或者参与不足,便无法将德育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整体环境还需优化
学生在认知理解上的偏差,与学校和教师有着莫大关系。学校重视德育,但教育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未能意识到微公益对德育的积极意义,因此宣传不足,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少。教师亦然,具体教学方法虽有创新,但缺乏合适的实践载体,单纯的举例说明会使德育教学与实践脱离。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敏感善变,通过微公益可令其近距离接触社会,能在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是今后人生的财富,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流程和正确的引导,光凭学生自身能力,效果甚微。另外,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不乏某些人打着微公益的幌子骗财,大环境的制度不完善,学生做微公益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助纣为虐。
三、完善微公益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影响
针对现阶段微公益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运用存在不足,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微公益意识、利用网络平台等方面入手,增强微公益对中学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微公益对中学德育有着积极意义,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德育教育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到社会,小到校园。因为学生的时间多在校园,所以在此主要谈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领导、教师都应重视微公益和德育间的关系,并合理利用微公益这一形式,令其为德育教学服务。把微公益纳入德育教育范畴,将其变为一项不容忽视的管理工作。新的校园文化要体现出公益精神,以图书阅读为例,某些中学没有图书馆,如何提高阅读量成了难题。学校不妨成立“学生图书室”,一部分图书杂志由学校负责,另一部分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可以把自己看过的书、家中闲散书籍推荐到“学生图书室”,与同学分享。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选拔学生助手,不断完善借阅流程,激发全体师生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引导工作。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成长做人,所以教师必须端正态度,给学生树立榜样,主动参与公益活动,深化对微公益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参与。
(二)培养学生公益意识
从教育角度来看,素质教育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德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将所学知识内化,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参与微公益也是如此,不论关注还是参与,都需要学生变得自主,有自己的想法,而并非处处依靠别人提醒。所以,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强学生公益意识,突出其在微公益中的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只有如此,才会长久关注,经常参与,直至成为习惯。再者,学生也是社会的组成,是一个社会主体,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现代中学德育教育很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为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体,尽量提供足够的资源,帮助学生接受正规教育,对微公益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微公益与社会现状、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学生参与微公益,不仅仅是在行善,也是在关注时事,在尽自己的责任。因此,教师可在德育课程中播放公益广告,或播放优秀影片,令学生对微公益产生好感,并从中感悟德育知识。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微公益的组织运作主要有线下、线上两种模式,后者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网络在现代社会不可或缺,其丰富多样的形式、获取信息的快捷渠道为微公益传播创造了优越条件。腾讯是国内第一个设立公益慈善基金的互联网企业,在其带领和激励下,相继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公益网站出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公益前景非常广阔,运作更为方便。微博、微信是应用较多的网络工具,青少年是最大受众群体,比如微博的“免费午餐”“大爱清尘”,微信的众筹等公益形式,传播范围极广。学校也可在官网上增设微公益栏目,宣传相关活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同时,与家长沟通,建立微公益群,共同引导学生关注并主动参与微公益活动。须注意的是,网络安全非常关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莫被网络舆论及虚假信息迷惑,屏蔽打击不文明网站。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属于线下公益,对应的是德育教学的实践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在网络上关注远远不够,还应注重现实参与,在实践中感受微公益理念的品德熏陶和道德感化。学校组织的微公益活动最为常见,多以班级为单位,比如到小区内宣传微公益、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或者布置体贴父母的家庭任务,活动并无难度,只要有心都能完成,正体现了“微”之所在。如某中学在感恩节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微公益活动,组织学生为环卫工人献爱心,一个鞠躬,几句问候,都是德育的有效体现。此外,学校往往还会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鼓励中学生迈出校园、走向社会,对提高其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都有帮助。四、结语综上所述,传统公益的群众基础较为薄弱,很多群众虽有心却无力,难以培养彼此间的互助意识,长期如此,很可能会造成信任缺失、人际关系冷漠。互联网的发展使此局面有所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担任主角,比如微公益的出现,降低了公益门槛,普通人也能参与。微公益对中学德育也有着很大影响,进而关系到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现实意义重大。就目前而言,微公益和德育的关系还需做进一步处理,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微公益对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宇朝霞,胡瑜.微公益:学校德育的新途径[J].中国德育,2017(1):20-23.
[2]王丽君.针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公益广告传播渠道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0):55.
[3]苗晨阳.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J].新课程研究,2017(3):123-125.
[4]郭南.微公益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5]戴微.公益社团对学校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影响——基于高淳中专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个案[J].成才之路,2014(13):24.
[6]赵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徐焕焕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上一篇:新媒体背景下对德育工作思考分析
- 下一篇: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的内涵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