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学生品德培养

时间:2022-04-21 03:23:08

导语:中学德育课学生品德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德育课学生品德培养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首先,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迅速,正处在伦理性品德形成的最佳期,是社会公民品德的初步成熟时期,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独立性。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独立性,是指学生以自律为形式,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准则,运用道德目标,理想,信念调节自己的品德。中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道德行为逐渐服从自己经过不同程度内化了的那些伦理准则,按照自己道德动机、愿望行动,以此符合某种伦理道德准则的要求,外部的要求或约束等他人教育作用逐渐减弱。道德目标、理想、信念开始在道德动机中占主导地位。其次,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矛盾冲突性的特点。其表现:道德行为有一定目的性,但又常常缺乏独立行动的能力,眼高手低等。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动荡性,反映了品德的不成熟,也反映了初中生品德初步具备独立性、自觉性,体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和幼稚性并存的过渡期的品德特点。

二、中学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影响因素

1、社会、学校、家庭风气,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德育培养的风气主要有:腐败与“关系”;道德标榜、诚信缺失与拒斥道德;人际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消费至上,纵情娱乐。学校中存在的不利于德育培养的风气主要有:升学主导下的道德教育形式,德育要求虚化;教育信仰缺失与教育的功利化实践。家庭中存在的不利于德育培养的风气有:家长安于现状、追求享受,不能担当德育示范;家庭教育中的明哲保身与功利取向;升学期望与全人类关怀的缺失。

2、公共伦理,学校德育深刻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而且更多地生活于社会,社会生活无不影响他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影响到德育活动及其成效。尤其是现代学校越来越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影响着学校教育,社会风俗、习惯、道德等文化意识构成巨大的伦理性场域,深刻地影响着德育。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公共伦理意识还很薄弱,影响人们德行养成的公共伦理体系尚未形成。

3、制度文化,随着我国逐渐走出传统的大一统社会,我国学校制度文化的缺陷性也暴露出来,如学校制度的形式化问题严重,制度决策的垄断性、单向性,制度的道德性遭到质疑,制度的不对等性,学校制度供给不足,学校潜规则盛行等。学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对德育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相反,学生在反复践履潜规则式的制度,所形成的却是与道德说教式的德育目标相违的另一套“行为规范”。由于学校制度没有能为学生提供与其道德要求相一致的学校制度环境,有些不太道德的制度还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对抗心理,学校德育制度在知识教育至上的背景下也没被认真执行。凡此种种,导致学校制度文化偏离了它所应有的德育价值,反而阻碍、消解了德育价值,学校制度文化这一德育资源被严重浪费。

三、如何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1、加强中学生道德信念的培养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不能简单地传授德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育信念。德育信念就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道德信念不是外在于个体的标签,它凝结着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系统,驱动着个体的道德行动。道德信念的培养是长期日积月累渗透的过程,需要在德育课堂中营造一种正确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氛围,比如通过集体讨论形成共同认识等。

2、使道德教育生活化

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的知行脱节问题,归根到底是德育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的问题,要培养中学生优良品德,就必须德育教育生活化。(1)体验式。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或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在生活中进行感受和体验,获取生活经验,生活中的道德情景在触动学生的情感冲突、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方面具有极大吸引力。(2)谈话式。即教师根据中学德育课教学话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共同探讨,引导学生的品德向积极的方面发展。(3)活动式。生活知识和经验需要在课堂上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去领悟和运用。通过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经验,关注社会热点,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开阔他们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实现品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实践活动也是德育课培养中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选择。

3、塑造和宣传正面的道德典型,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中学生的道德正处在动荡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及时树立正面而积极的道德模范,可以为其道德发展提供示范和方向。榜样是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例如,历史中的某些人总是成为每个人潜移默化模仿的榜样。在德育课堂中,老师可为学生树立某些品德高尚者为道德榜样,引导广大中学生模仿,逐渐使学生的品德与榜样的品德接近、相似、相同。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宣传典型,树立榜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本身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潜在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要做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起到道德上的示范引领作用。

4、对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和过错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和方法指导,并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提供重复的时间和空间

中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的品德习惯和过错、甚至过激行为,例如对荣辱、美丑、公私、诚实和撒谎分辨不清,是非观念的模糊或颠倒等,然而,即使有的学生在明确了正确的道德标准后,也会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或与自己的坏习惯做斗争。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加以引导,给予中学生以心理的鼓励和榜样的支持,督促学生下定决心改掉坏习惯,形成优良品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方法示范时,要态度真诚,与学生为善,保护其自尊,尊重学生人格,循序渐进,讲理透彻,言语温和。同时,长期重复一种行为,就会使其行为趋于自动化,趋于习惯化。优良品德行为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给予中学生重复和练习的机会。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只有经过日常的重复练习与亲身体验,才会形成自我的一种品德,变成一种良性的道德习惯与道德行为。总之,中学生的优良品德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校园文化以及社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一项长期综合的工程。作为中学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按照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利用德育课这一主渠道积极培养中学生的优良品德。

作者:高飞工作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