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德育提升思路
时间:2022-04-21 03:08:08
导语:农村中学德育提升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转变德育观念
目前农村中学中大多保持传统的德育观:在德育目的上,重社会不重人;在德育过程中,重明理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重视认知而忽视活动、体验、陶冶、感悟。以此观念开展的德育成为了限制人、约束人的工具。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德育观念,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地位,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限制性转向发展性,解放和发展人的德行潜能;摒弃那种德育知识化的取向,关注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及其身心健康;反对把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割裂开来的倾向,把德育贯穿于一切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有教育学者说过:“德育要从天上落到地上,德育要走进学生心中。德育要倡导‘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要低重心、零距离’。”农村中学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更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生形成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人格倾向等开展工作,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具体实践,树立生活德育观、生态德育观等观念。
二、改变、充实德育的内容
当前的德育内容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制定出一套合乎规律和逻辑的德育理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的道德规范教育容易使学生言行不一致。在确定德育内容时,应该以农村的实际生活作为基点,使所学能够指导所用,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丰富德育的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德育工作者应该深入调研。深入了解农村中学生对德育的真正需求,找到什么才是农村中学生需要的德育指导,什么样的德育才会受到农村中学生的喜爱。第二,挖掘、整合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在保质保量、开齐开足《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等课程的同时,学校要加大德育科研的力度,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有机统一到课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凸现德育的实效性。此外,还应善于发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底蕴,引导农村中学生正确看待农村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发挥农村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他们辨别传承历史的文化精华和封建糟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农村家长对网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无法像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上网给予指导和监督。因此,德育教师加强网络德育建设、利用网络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打通德育与生活、社会、文化、艺术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通道。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活德育、社会德育、文化德育、艺术德育以及心理德育等,丰富德育内容。
三、改进德育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者的内心要求。”确实,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淡化了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的感觉,凸现教育的民主性,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德育工作亦是如此。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德育活动的效果。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怎样以更生动鲜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是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农村中学生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年龄特征都决定了他们更适合也更渴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教育,而不是在简单的训斥中被动接受教育。学校可利用周边或空闲地段开辟种植园,引导他们随着植物的成长一同成长,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互帮互助、积极乐观的道德品质。立足于农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以“体验”、“欣赏”、“感悟”为主要形式的德育活动。因此,在德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构建完整的德育网络
农村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仅仅依靠教师改进德育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学校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营造有利于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氛围。在当前农村中,由于家长素质普遍不高,教育能力较低,或者家长经常外出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难度很大,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家庭教育在短时期内仍然会是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在得不到外力的支持的情况下,学校应充分发挥农村中学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在学校内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并主动联系社会、联系家庭,构建德育教育网络,形成德育的有效合力,改变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尴尬的现状。第一,要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为此,首先要加深校内各部门工作人员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局面。学校领导要首先关心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的表率,能够主动指导和督促德育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联系各科教师共同协作,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利用橱窗、标语牌、广播、自办刊物、文体活动(演讲及征文比赛等),树立先进典型。第二,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学校可开展“走进家庭,走近学生”的家访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家长与学校同步教育。针对农村孩子攀比成风、不尊重父母的状况,可以进行换位体验,通过亲身体验工作的辛劳,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易和对他们的爱;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互访,记录父母对孩子关爱的每一件事,让他们在轻松的座谈交流中认识到父母的爱。这种不露痕迹的德育活动,不仅可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而且也可赢得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信任和支持。第三,要争取社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为了有效的提高农村中学德育的实效性,还要争取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帮助。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大多数都在城市,他们的帮助往往给农村中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很多的先进观念,还传递着社会的关爱。这些组织能够让农村中学生看到道德力量的存在和能力,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关注农村中学的教育问题,必要时对关心农村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这样从侧面优化和巩固了农村中学德育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提升农村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钟丽银工作单位:大湾镇初级中学
- 上一篇: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道德教育探究
-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