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方法研究3篇

时间:2022-04-21 11:19:14

导语: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方法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方法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实效性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一是要使德育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生活要求。二是要使德育目标满足学生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进取的动力,道德发展的源泉,也是接受教育、参与活动的基础。学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德育目标,特别是德育行为目标的制定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三是德育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德育目标标准既不能超出,也不能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目标要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实现。只有这样,德育目标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创新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内部对德育管理行为的硬性规定,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度保障。多年来,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在遵循主体性和全员性方面及制度的人性化方面都有所缺失。学校德育管理在注重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忽视了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德育管理行为和责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接纳程度与学校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在重视制度钢性的同时忽视了制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因此,学校应明确规定教师和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规范德育管理,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创新德育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德育制度的实效性。

1、建立全员育人制度

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就是明确全校教职工的德育工作职责,让教职工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同时,制定教职工参与全员育人考核制度,对全员德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将检查情况列入学校年度考核范畴,以此形成学生管理全员化的良好氛围。

2、建立“三位一体”育人制度

学生的思想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不仅要有全员育人意识,更要有全程育人意识,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育人。为此,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通”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明确要求班主任定期和家长交流,任课教师适时和家长交流。学校要和执法部门合作,优化校园周围环境。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3、坚持德育管理的人性化

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实行人性化管理。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公正无私、勤恳敬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形成班级和年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用正值、大度、宽容、慈爱的胸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和思想动态上关心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疙瘩,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信、可亲、可敬的人。对于违纪学生,我们要做到预防在前,惩戒在后,严格按制度行事,做到惩之有理、罚之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在惩罚之后,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正视错误的同时又不失去进取的信心。

三、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心理状态、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德育素质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提高政治素养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教师,如果他在教学中能经常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关注教师的政治素养,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2、提高育德能力

教师的育德能力包括解学生、把握德育内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心理辅导、后进生转化、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研究等能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一是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二是要有计划地进行专项培训。三是传、帮、带。一些学校在新老班主任之间进行师徒结对,签定师徒合同是提高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3、增强人格魅力

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要有得体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价值的参照系,从点滴人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丰富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其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教师追求知识的精神就会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四、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中学德育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具体的德育内容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要直面社会现实,严防德育内容的空洞性和单调性,开展一些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现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信念、德育行为的统一,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德育方法是德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以往德育工作方法单调、形式化比较突出,特别是德育过程没有遵循生活化原则,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脱节,制约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学校德育实践应在遵循生活化原则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德育资源,做到课堂渗透有新意、课外活动有新路,关注学生真实全面的学校生活,充分利用德育机会,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作者:张弘睿工作单位:黑龙江建设技工学校

第二篇

一、当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内容的片面化

管理形式的封闭化必然导致管理内容的片面化。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独立地、机械往复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同样的影响。在学校中,德育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虽然建立起德育管理的机构系统,但往往都是充当智育主战场的配角。教书育人在思想上应是平等的,或者说育人才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已经形成了对基层学校严格的工作检查、考评制度,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的做法由来已久。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心灵的美好相对于学生考卷上的分数而言是多么无足轻重;家庭中,家长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应在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只是做好学生的物质供给而已,家庭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如何,以及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社会将德育归于学校与家庭,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作用。

2.管理制度的单一化

校章校制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教师必须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目前不少学校一味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将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教师和学生管得很死,使之变成了管理的对象,而领导则成为监工者,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管理模式能起什么作用呢?领导是对学校全局工作起指挥、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的工作者。这种管理方式严重扭曲教学的本性,使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成为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没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没有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管理形式封闭化

虽然经过长期的德育改革与发展,仍不难发现不少学校存在着“唯德本论”、“唯校本论”、“唯国本论”的弊端。“唯德本论”就是以德育论德育,没有很好地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唯校本论”就是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唯学校止,没有将学校、家庭、社会很好地联系为一体;“唯国本论”是指在国家内部谈德育,没有建立与世界部分德育思想、内容的互补共融。这无疑会阻碍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4.管理权力的至上化

学校德育管理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学校德育管理就会成混乱状态,但是行政权力至上或权力主义,却与德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也与当代社会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的潮流相背离。学校要发扬民主,让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但从领导的角度来讲,管理学校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权力,而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而学校德育管理最缺的恰恰就是思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实施不相适应,也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真正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建立灵活的德育管理方式,把德育真正落在实处,对于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新学校德育管理的研究

1.坚持多元性的德育管理内容

学校德育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的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应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其次,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应强化环境卫生要求,班主任强化卫生值日制度;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不乱扔废弃物,不在校园内随处零食,培养学生树立“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意识。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设立较为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开通学生心理咨询热线,采取问卷调查、个别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知识传授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心理小报等的宣传辐射作用,对全体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并注意积累心理辅导的档案资料,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应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精神风貌得到改观,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有什么样的制度要求,才有什么样的办学质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制度是学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指挥棒,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制度可以引导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制度可以激励人———要怎么做;制度可以约束人———不能怎么做。有了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才能为推进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现代学校制度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其他制度都是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直接影响的制度。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为此,更需要学校成立以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组长,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室、工会、教务处、同教研组教师、同年段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在德育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管理上保证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

3.构建开放型的管理形式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德育也不应再是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构建开放性的管理机制,必须建立学校与学校互动、学校与家庭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可以发挥各行各业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教育长于言教,家庭教育长于身教,社会教育长于境教,各有不同功能。对于某些特定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共同配合,共同作用,协调一致,取长补短,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必须广泛利用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增进学校与外校及家庭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加教学科研、观摩教学、师资培训等大型活动,邀请各级领导、兄弟学校、社会各界光顾,检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开展生动有趣的社区活动,如社会公益演出、德育图片展览等,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育活动和各科教育得到有机结合,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从而丰富德育的内容,开辟德育教育管理的新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

4.转变德育管理理念,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新课程改革要求管理者和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把传统的以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因此,应把传统的控制型的德育管理转向教育型的德育管理。现代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的领导者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单纯的管理者、决策者,将广大教师机械的看作被管理者,从而把自己和广大教师对立起来。德育工作绝不是用制度去束缚人、把教师的工作变成统一指令下的机械性操作,而是要解放人,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让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决策,使广大教师的自立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发挥出来。教师既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既要以言传道,还要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教。德育的实施最终依靠的是广大的一线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尊重教师,注重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是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总之,德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德育为首,坚持师德建设,坚持全面德育管理。只有在这种德育管理战略思想指导下,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能够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开放式德育管理系统,就能够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肖安庆工作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龙南中学

第三篇

一、实施行为激励的几种方法

(一)环境激励,校园中的“光盘”行动

环境激励是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条件等措施或手段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提高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德育工作者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使学生感受到道德内在的强大力量,激发学生的道德潜力,不断修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2013年初,有网友发起的不剩饭菜、晒吃光后餐具的“光盘行动”,引起众多媒体和全社会的热烈反响。新学期开始,在学校德育管理处和校学生会的共同倡导下,我校开展了“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提倡节俭,反对浪费,适量点餐,倡导餐桌文明,从今天开始。如今走在校园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宣传彩页,在食堂的每个餐桌上都摆放这样一个小小的提示语,使每个来到食堂就餐的师生都能适量点餐,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在这样环境氛围下,学生浪费食物的现象明显减少了,有些同学在一起聚餐时也互相监督浪费食物情况,纠正自己浪费食物的行为习惯,没有吃完的食物也会打包带走。从这次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管理者充分利用了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的同时,利用学校这个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小环境,不断强化“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珍惜粮食,从小事做起”的观念,给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充分发扬勤俭节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学生提高了道德意识,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榜样激励,课堂中的“感动中国”

榜样激励是指教育者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地利用榜样的作用向学生传递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以此来教育和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动力。教师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体,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都是通过传统的管理方法,手段过程简单化、形式化,采取高压式教育方法,以管代导,并不能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需求出发,因此往往收不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吉林师大附中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活动,这位老师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并且记录下每位候选人的颁奖词,作为课堂讨论和写作的材料。在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语言知识,圆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使学生受到道德品德的熏陶,逐渐地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激励学生的内在道德潜力,形成向这些优秀榜样学习的动力,从而规范自身行为,达到德育目标。

(三)诚信激励,无监考的诚信考试

诚信激励是指教育者通过激励的手段在管理和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高考作弊事件频频发生,作弊器等不和谐符号出现在校园里。防止高考舞弊情况发生,陆续有省市开始试行高考考点身份识别政策,对考生身份证进行核实,建立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然而这种措施也是无奈之举,只能缓解高考作弊的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无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东北师大附中的无监考制度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防止考试作弊一些启示。从2005年开始,东北师大附中开始试行期中考试无监考制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可自愿申请参加无监考考试,有同学反映考场的秩序很好,甚至比有老师的时候还要好,同学们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没有出现违纪的情况。学生的自觉源于教育管理者的信任,激发学生的诚信潜能,使其感觉得到充分的信任,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虽然这种无监考制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但它却开拓了一种德育管理的新模式,即从考试监考的被动监督转为无监考的主动诚信行为,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自尊自强,诚实守信。通过这种新形式的考试,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必将会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运用行为激励的几点策略

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还要注意运用激励理论的策略。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当代“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德育管理者不应该只把激励当做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要把激励看作是一种教育思想,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变传统的专制管理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型的管理思想。真真正正做到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指引者和领路人。

(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管理能力

学校的教务人员和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担负着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这就要求德育管理者本身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教育管理水平,简单的禁止、警告、惩罚、责备管教式做法很容易使学生缺少道德反思和自我批评,达不到理想的德育效果。需要根据具体工作环境、被教育的不同情况,遵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身心发展的规律,优化整合各种德育资源,综合分析之后得出科学判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对整个过程进行不断调整和修正。

(三)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作用

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仍然唱主角,一味地说教,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这种高压式教育忽视了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无疑这也是造成当前学校德育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作用,自觉维护校园德育环境和德育文化。在德育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可以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管理理论,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教育的成果,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体现现代管理学的民主性。

作者:王丽莹工作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