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01 04:52:00

导语: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一、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要确保获得知识的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同学们的独立学习、师生的单边被动关系,学会交流与合作,双向互动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情感,学会待人接物,学着做人。

3、在管理和评价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因地制宜,改变因不合理的比较与选拔,伤及师生情感,造成无感情的追求“成效”等状况。

就总的精神而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解读了新课改关于德育方面的精神,再回顾我们曾用的教育模式及山区教育的环境(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比较之中不难看出距离和难度,也让人担忧,中国的国民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特别是占多数人口的山区教育。作为中国广大山区之一的小河镇,教育落后,德育的实效性与新课改的科学实践如何,就更值得思考和探究。小河镇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山区,但分析小河镇教育的现状与前景,多少能看到中国教育的某些层面,作为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山区教育,群策群力搞好山区教育,培养好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中的一贯精神。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不管是农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这是一个大方针大方向。但是,我们看问题要辩证地去看,城市与农村有地理之别,人文环境之别,要因地制宜的去实践国家方针政策,不能一个标准,总的精神要有利提高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有利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青少年及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态度端正。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思想品德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得认识到城乡差距,有针对性的去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让德育做到实效。以下我就结合我所看到的想到的,抛开城市教育,专门分析我所在山区小河镇教育的情况。

二、xx镇德育的现状与改革探索中的问题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八股文抑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滞后了发展,那么,追求分数的功利教育(应试教育)不仅只是阻碍了xx镇的国民教育,它还造成了xx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感情危机。

(一)分数统治当前教育

xx镇附中的教育成绩,近年来一直走在全县前列,曾连续三年中考获全县第一名,七科平均分分别获全县第一名,受社会高度评价。我作为好成绩创造者之一,却为这“光荣”高兴不起来!作为当事人,也是最知情者,一方面觉得工作得累,压力太大,动力却没有,另一方面,也在深深的担忧。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新课改也常学习,假期培训,但在陈旧的评价体系面前,在成绩论英雄,文盲半文盲的人文环境下,新理念对当地教育者而言只能是望洋兴叹,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优秀”的学生就等同于一个创造高分者和一个考出高分者。在这样的舆论评价和工作考核评估面前,再加上特殊的奖惩办法,即平均分倒数者,学生进所谓的素质班(即慢班),教师到不通公路不通电的村级小学任教;舆论引导学生一定要选上一年考高分的教师等等。为了有面子被社会认为是优秀教师或不被调入村级学校,教师们找周末,延长晚自习,更甚至中午1点钟还插补一节课,怕对手打败自己,教研也是一个人的教研,谈不上交流,谈不上合作,同级同科的教师差不多成仇人等等。有竞争是好事,但不可思议的竞争就会让人心变态,一个思想为功利吞食了的教师,试问,能教出一个健康的学生吗?竞争是现代的,评价是古老的,这半古装半现代的戏,虽好听好看,但不伦不类。分数可贵,时间加汗水就更可贵,谁会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思想教育、情感培养,那是政治教师的事,谈什么渗透于各科;谈什么鼓励手段,考高分可以,考低分免谈;谈什么各科发展,“应试科目都考不好,还能提高素质吗?”某些领导们的逻辑成为真理。这是教师教书方面的情况。

对于学生而言,处于贫困山区,能考上中专中师有工作则是光宗耀祖,眼中自然就只有分数了。从2001年开始,我县不包分配工作了,学生、家长就认为读书无用了,考大学太长远投资,投资不起,贫困学生纷纷辍学。为了实现全县扫盲普九过关,教师挨家挨户把学生请回教室。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学,学生曰:“你求我回来的,我能坐在里面已经不错了,要不然,我早到昆明打工去了。”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恶化,就谈不上以情动人了。这样危机性的教育,导致全镇成绩从2004年开始,由全县前列落居中下水平,若其它乡镇情况不雷同于我镇,那一定是倒数,说到底,功利教育让人辉煌过,也必然要让人失落。

据我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中,我镇学生数学下降最快,追其原因,某数学老师违背规律,在初中就给学生的一切开发完了,上高中不补习不强迫做作业了,自由了,自觉性各方面下降,成绩能不下降吗?还有,对史、地、生一样不懂,原因在于它们不拿来参与中考,所以当年没学。不难预测,高中教师的苦衷。

(二)改变只要分数的功利教育现状

诸多问题,得益于长期进行做生意式的功利教育和功利引导,它亵渎了教育的初衷与本质。

1、注重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要改变这一切,应首先教育家长,不要把送子女入学看成是生意上的投资,应主动教育子女,并配合学校教育;学校应端正态度,引导学生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首先就要有品德去做好人。这要求各科教师要做好养成教育,从小事情做起。例如,要爱国,首先就要教学生爱家爱父母,到一定程度,他自然爱国;讲话走路能做到“轻轻的”,自然不易冲动干坏事等。

2、调节好师生关系

教师不应为了自己的功利,硬拉着学生跑,注重学习适度问题,不能把后进生逼成仇人,把优秀生搞得老气横秋,少年早熟,泯灭人性之类的。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上了,那是自愿,有动力,教师不能把学生午休时间也用上,那不但无动力,也不科学。

3、合理使用评估手段

领导者也要用科学辩证实际的评估手段,不要首先就把教师用上一年的考分分出个三六九等,那仅只会鼓励到个别教师,反而伤害极大多数教师,甚至也会逼着教师们的价值观改变,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德育的实现。

三、避免德育过程“一讲就通,一做就空”的局面

一谈到教书育人,人们都能认识到关键在于育人,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没被注重或有意淡化育人的地位,家长们的心态更是单纯得可爱,认为送子女入学就是多认识几个字,到城市去打工好找厕所和路牌。除了学校与家长的认识和实施不到位外,在山区而言,孩子的成长中,品德不健全的原因还来自于文盲半文盲家长言行的负面影响。

认识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内容的缺少状况

在xx镇,人们常用的一些“你好,谢谢、请”这些日常用语往往被一些“老子、妈的”等取代,甚至有老师在课堂上也常用来表达个性。最可悲的不是说脏话,而是有人说出脏话时,听众无动于衷,感觉就像熟人遇见打招呼一样正常。这也是养成教育、细节影响、言传身教的“成绩”,可惜内容没有改成大众化文明的东西,但也值得欣慰,用此教育方法,纠正教育内容,且不就是德育实现的希望?

环境对一个人的人品影响最大,若德育只是叫口号,不处处设防处处引导,措施不具体,往往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家庭环境中,任何一个父母也希望教育好孩子,在农村,比城市好一些,父母单纯,负面影响也只是说脏话。但这也是最普遍的现象,学生被第一任老师——父母所影响之后,较难帮其改正。

像xx镇这样的贫困山区,黄、赌、毒之类的负面影响基本没有,相对而言,环境负面影响不突出,但同时,正面影响也不突出,人们单纯得不懂集体主义、贡献、抱负、责任之类的东西,学生的德育在家庭中仅限于孝顺之类,若在学校再不接受更多德育内容,作为受体的学生,一旦走出学校,在社会中更会被不道德的东西占上方,填补到心灵的空白,这也是农村思想单纯的可怕之处。

所以,农村德育与城市一样难抓,一样不能轻视,那种认为农村孩子单纯就把应分配的时间拿去追求分数,轻视和占用德育的时间与机会的认识,是极端错误的。而从xx镇目前的实际看,对德育的认识就是处于这种状态,导致指导思想片面性、无针对性,方法和手段也不重视,更谈不上科学性。

没有思想品德的内容且不说,还有一些环境的负面影响,这对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而言是可悲的。有提醒的情况下,大家也有热情,也懂德育,但操作起来就一笔代过,随便说教一下,不会深入人的内心,不去回馈一些信息进行分析、进行总结与改革。

避免德育做空

1、德育内容的注重

小学生一讲到爱国,他们都能背“我爱北京天安门”之类的,但他们能体会吗?这可能到他们长大了懂的时间,已经培养不出那份感情来了,与其这样大而空,到不如叫他们每顿吃饭亲自盛一碗给爸妈,长大之后,这种由小感情培养出的大感情更有可能把家乡、国家放在心中。

如果不重视德育,不把德育工作细化,不去实施,即使培养出人才,能造原子弹,若道德水平没有,他拿来打人民,那我国宁愿一个这样的人才也没有。本校一位老教师,教了好几位弟子,现在成了同事,他们遇见这位老教师连招呼也不愿打,这位老教师跟我埋怨过不止一次。我想这就是以前他们把德育丢掉搞分数大战的结果,希望这个恶性循环不要再在下一辈人身上发生。这几位我的新同事几年后闲谈不会再提及他们的学生不礼貌之类的话。

2、方法的应用

除了重视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对山区学校,信息有限,但我们可以用板报宣传间接学习,教师以身作责之类可看的入手;还要从听觉上感染、纠正,例如文明用语的使用;更要培养用心去感受,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自己想通的才深刻;还要学会用潜移默化的方法,作为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要只注重短期效果和用短期效果去衡量伟大的德育方法,甚至去否定它。

只要我们重视,再细心探究,在探究中细化方法,就能增强德育实效性,避免德育大而空,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但一定要小心,不能心急而走极端,思想上的东西搞坏了比什么都难改正。

四、应用新教改之中的科学,适应山区德育发展

(一)让新课改适应山区德育发展需要

德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德育也必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正好给我国教育的更新及科学性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广大山区的教育,正有待于改进,带给社会发展更好的服务功能。山区贫困的实际,导致大部分都只能完成基础教育,不能上大学,像xx镇的学生,每年毕业三百人左右,上高中的不到一百人,绝大多数毕业就到昆明打工去了,这些人的素质如何,不仅是影响到农村的发展,还影响到城市,他们道德水平良好,在劳动锻炼中,各种岗位上,他们其实也是我国的建设人才,或者说也会成为人才,相反,道德水平不好,就容易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在农村学校,中学毕业前培养好学生的道德水平比城市中学更要紧迫。好在,新教改强调了地区差异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这些科学而实际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有素质的人,只要我们真正吃透和应用这些方法,就可以避免向大城市输送破坏者。

(二)注重山区孩子的特殊性,特殊对待其需要

山区与城市相比,城市学生更有机会接受再教育,而山区的大部分孩子,基本上初中毕业后就只有自我教育的机会了。从这个实际,德育的实现目标要比城市提前,这正好是新课改中分三级教育、地方教育因地制宜的精神,要结合此精神,更要结合山区客观实际,做好德育计划,由于时间短,方法要得当,时间上和意识上更不能放松,到时候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若没有意识到这些,就易给社会带来灾难。

xx镇的教育应注重德育,德育的过程要讲实效,这就得应用新课改的方法。只有这样,xx镇的教育前景才会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对社会才负责。

作为教育之最大根本的德育,它的实效性,特别在农村教育中的实效性如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服务,德育作为重要的政治功能,如果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都解决不好,教育就会走向歧途,误人误国。新课改有针对性地认识到,德育要有实效,不能把它定为一个科目,它应贯穿于各科之中,因地制宜的实施。作为农村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但不管怎样特殊,都离不开改革,扬弃以前不科学的因素,应用新的方法,去解决德育,一个老的问题。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价值正处于转型时期、重塑时期,它是否能转到良性的方面,这得看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如何。在第八次新课改中,已经注重这个问题,进行了科学化的改进,但也有待于德育过程中实践的科学性,新课改在德育方面内容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德育教育的实现,实践才是关键。怎样扬弃过去因要分数而亵渎了教育断送了德育的弊病;怎样避免德育操作中“一说就通,一做就空”的局面;怎样把课改与实践结合,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落后山区的国民素质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德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方式方法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的综合。我们只要多对德育实效性加以研究、重视,以新课改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操作,一定会解决好德育这个老问题的。

参考文献:

①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版,第185页。

②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8页。

③洛克:《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第119—120页。

④裴文敏、邵宗杰:《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⑤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北京中国出版社。

摘要: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也是城市学校和山区学校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更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小学教材改革今年已逐步过渡到毕业班,基本完成改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新课改的实现并不意味着教育改革的实现,怎样扬弃过去因要分数而亵渎了教育断送了德育的弊病;怎样避免德育操作中“一说就通,一做就空”的局面;怎样科学地把实际操作与课改精神相结合,办好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落后山区素质教育要解决的迫切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