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6 11:02:00
导语: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万里模式德育工作创新
论文摘要:浙江万里学院独特的办学模式引起了相关工作条件与要求的变化,这对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文章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实际,着眼于素质教育和构建大德育框架,阐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新思路,以应对挑战,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作为中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全民事业性质的教育集团—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的全国第一所改制高校—浙江万里学院,由于办学体制、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诸方面的突破与创新,给包括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内的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经过全校师生员工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实践与不懈探索,业已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领域的鲜明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色。
一、万里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独特的办学体制由国有省属高校—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改制而成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浙江万里学院是一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即学校的国有性质不变,上级主管部门不变(仍为浙江省教育厅),办学中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国有属性不变,举办者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转换为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转制后,省教育厅作为主管部门,加强对学院的宏观指导,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办学规模与层次等方面予以统筹管理;举办者自主投资办学,且全面负责校园基本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学院所需的发展经费,不再由政府财政划拨,而转由举办者筹措、投人;日常运行经费来自按教育成本核定收取的学费,部分来自于举办者的投入及浙江省、宁波市两级政府按学院改制前(1998年)的财政拨款基数。这种既不同于国立公办高校,又不同于私立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被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愚元教授称为“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
2.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的创办,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枝奇葩。她为薄弱高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具有示范意义和先导作用。1999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同意,原浙江农技师专正式改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不仅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主动面向市场,实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民办机制,完全利用社会资源,以教养教,滚动发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浙江万里学院创办后,即按政府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教育成本收费。徐亚芬董事长等教育集团领导反复强调“三个中心”,即集团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造精神的培育,突出传统道德教育和先进文化熏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实施了“绿色万里”(创建绿色大学)、“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举办英语文化节)、“人文万里”等创建活动。
3.全新的运行机制学院确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根据《章程》对事关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聘任院长;院长职业化,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集中精力全权负责办学事务,包括向董事会提名副院长人选和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学院建立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起监督保证作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理顺关系,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全员聘任;根据有关政策,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打破一评定终身;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酬的原则,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优质资源向教学科研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
4.后勤社会化服务学院改制后,教育集团领导就果断决定,扬长避短,轻装上阵,不再走传统高校的办学老路—学校办社会,自我封闭,小而全、校而全;强强联合,专业分工,后勤彻底实行社会化,以确保对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新建的钱湖校区请实力雄厚的浙江耀江集团承办学校后勤服务,包括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邮电、超市和医院等各项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经营与管理。学校、师生与耀江后勤变成服务、被服务的关系。这种优化组合的新型协作体系,既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学校办学负担、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办学规模,又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校与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专业分工,规模经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万里办学模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思维定势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经过改制的洗礼和几年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教职员工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没有后勤人员外,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人员队伍高度精干,教师队伍表现为新老交替、快速增长,来源广泛、结构优化,高学历与高职称比例大幅度提高。然而,他们虽然踏人了“万里”这条新的河流,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传统观念的惰性、利益机制的刚性驱动等交织在一起,固有的一些观念仍未彻底转变,叶公好龙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不少人时不时地流露出怀故恋旧的情绪,有的甚至抱残守缺,成为新体制的羁绊。改制前的阴影与来自传统高校教职工的思维定势是学生德育工作创新中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改革摆脱旧观念、旧模式、旧体制的各种束缚,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教育集团要求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既是万里模式的优势,也是万里模式的特定要求,如果连在这方面都无法突破,那万里模式就很难获得完全成功。著名科学家杨福家院士认为,一个学校的好坏关键看她给学生提供的机会的多少。如何让全体教职员工形成这样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化碰撞与潜在冲突应该说改制后留任或新加盟我校的教职工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强烈的改革欲望、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以生为本的职业态度。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迥异,存在着产生碰撞和冲突的可能性。如何将优势整合,做到1+1大于2又是一个挑战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相异的文化如果融合得好,便具有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泉。而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做到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避免异质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碰撞与冲突,实现和谐发展与个体优势整合,收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实际上也是万里新的管理文化和新的德育工作机制培育与形成的过程。
3.减人不减事的工作要求浙江万里学院经过改制,精简了机构,裁减了冗员,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人了生机与活力。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而又首要的前提,才发展形成了“万里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的内在要求是减员增效,通过改革减少自耗,整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减人不减事的理想目标,展示高效、精干、务实和领导就是服务的全新形象。如何在学生德育工作任务加重却人员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又是一个必须面对和顺利过关的挑战。
4.不同的工作起点与相同终点的评判标准即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用精英化阶段的衡量、评判标准,特别是以传统核心高校作为参照系数来衡量包括我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一场十分不科学、绝对不合理的竞争,但这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尽管我们知道,我们录取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别的高校有不可比性,但我们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万里模式”恰好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和非常充分的改革机会。不过,我们也冷静地看到,如果按照精英教育格局下的评判标准,我们学生入门时的文化成绩与学习品质等都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而最终社会将以划一的标准不加区别地予以对待。这也是德育工作需要解决与回答的问题。
5.后勤社会化与德育空间的异动传统高校的后勤都由学校自己举办,这样做虽然成本较高,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梗阻。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后勤毕竟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必要时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行政干预来达到某种目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人,各个高校相继组建了后勤服务集团或总公司,原来意义上的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不再象以前那么紧密了,但隶属关系仍然没有改变。而我校作为按照全新的体制与机制运行的高校,没有也不能再走老路,所以实行的是彻底的后勤社会化。这是高校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正处于摸索与完善阶段,许多工作尚不成熟,在推进的过程中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考验。
三、万里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初步实践
以上所论已经充分表明,在万里办学模式下,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社会文明一体化、知识信息网络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共性因素外,还存在与学生德育工作相关联的主体对象、客观条件、软硬环境和目标任务等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及时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的初步探索和主要体会是:置身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必须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市场经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尽快构建起大德育框架,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和人文精神育人。
1.实行全员育人实行全员育人不仅是由教育规律所决定,更由“万里模式”所要求。两者的一致性使全员育人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高校教书与育人是分离的,分别由两部分人员来完成。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学教师要做别的事情,大学生不需要象中学生、小学生这样来管。而当事实并非如此时,就出现了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人员,久而久之,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条线、两张皮。这种状况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育人的规律,结果是:教学人员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学生工作人员由于不接触业务工作,往往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感召力,且有后顾之忧。如何使学生工作由分散走向集约,由人为分割变为有机统一,人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万里的实践无疑是大胆而又成功的。学校一开始就注意到要改变旧有格局,必须脱胎换骨,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将教书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总书记在《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再一次寄语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时,作为万里人,我们深知“万里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量不仅没有减轻,相反更加艰巨,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全员育人才能圆满完成。而真正要让每一位教职工履行这一使命,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克服不屑、不愿、不需要、不能做的问题,树立起有责任、有必要的意识,并使他们人人具备做学生工作的能力,实现要我做向我应做、我要做和我能做的转变。为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面上号召的同时.,辅之于明确的班主任工作规定和严格的考核,并逐渐使教职员工自觉以此为己任,乐育英才。现在,每一位教职工都懂得自己的天职是育人,学校工作的源头也是育人,不能因为高校的功能拓展了,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万里模式下,只有参与育人,教学科研和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才能最终成就与众不同的万里办学模式。
2.实行全程育人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无论是终身学习,抑或终身教育,都说明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务必注重连续性。在万里全新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培养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管好在校园内的教学这样单纯的事情,而应该做到全程育人,将学校的工作分别向教学的前后和内外延伸,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强化过程管理与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化解风险,避免一次算帐。道理很简单,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教育作为一项塑魂、育人的特殊工作,是不能有任何次品的,因为次品实际上就是废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程管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工作,一丝不苟,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闪失。实行全程育人,就是要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加强日常关心与指导,建立定期走访、谈话制度和OFFICETIME等。只要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才能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和水平。而这就需要学校在人力方面比以前有更多的投人,这就必须是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另一个含义是,学校提出应加强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要求各教学单位象企业一样注重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推出类似于产品“终身包修”的承诺,增强用人单位对选用我校毕业生的信心,拓展就业渠道与门路,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扩大我校的人才市场份额。同时,也从中获取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改培养计划,教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3.实行全方位育人如果说全程育人主要着眼于纵相衔接的话,那么,全方位育人则侧重于空间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与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也不例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后勤彻底社会化、缴费上学等,学生在学校里的自由度也已大大增强,这给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这方面我们主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将学生工作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到在加强管理教育的同时强化服务的新格局上来。注重做好学生社区工作,不留盲区和死角。为此,我们率先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下辖学生服务中心、综合咨询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习援助中心等,以加强学生工作的协同,强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指导。我想我们的学生工作如果试图真正想从与学生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首先必须做好服务,赢得学生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努力做到宽严相济,加强管理,疏而不漏,既不管死,也不放任自流。这样,学生一定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同时,根据开放办学的特点,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树立全社会育人的观念。即必须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培育人才,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与家长的定期座谈制度,创办了摘登学生家长来信来访情况的内部刊物《情系万里》,等等。
4.实行全天候育人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相联系的是全天候育人。特别是我们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和党员教师更应该为人表率。在学生工作队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要做到不削弱学生工作,无非两条途径:一是更新观念,著名作家张洁曾说过:实际上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横在眼前的高山大川,而是我们脚上的鞋子太小,走不动。确实如此,有时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比别的其他条件还重要。二是更新工作手段,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过去到银行提款时费神还费力,效率低下,推出自动取款机后方便安全又省时省力。这对我们学生工作是很有启迪的,标明减人不减事,提供全天候服务是完全可以的,关键要更新观念、更新手段。我们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指导,建立行政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四条线长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全天候育人。
5.培育校园精神.创建先进文化,实行人文精神育人育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共同的和学校特有的;要注重文化力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置身万里办学模式之中,使我们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因为“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是得天独厚的一种涵育英才的资源。我们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和可能收集到的资源,组织了“万里精神”大讨论、报告会,开展了“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等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继续在作这种尝试。因为“万里精神”很感召、激励人,万里文化很启迪、鞭策人。如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力争一流的万里精神与万里学子共勉,激发他们勇气。我们坚信,用“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代代万里人一定会饱含人文精神,一定具有高强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一定能成为立得起、站得牢,拉得出、走得远,吃得开、叫得响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亚芬.论万里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2):l-3.
[2]潘惫元.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2,(4):59-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福家.博学笃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戚万学.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 上一篇:供电公司基层建设交流材料
- 下一篇:县政府信息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