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29 08:26:00
导语:德育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德育工作自古以来,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课改尤其不能放松德育工作,否则我们的新课改将前功尽弃.本文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提出德育教育应找准切入口;德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思进行选择、应渗透到各个领域;德育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健康人格的教育等,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供商榷。
关键词德育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心理研究爱国主义
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健全人格教育,要增强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必须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使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能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精神世界,铸就青少年的灵魂,筑起素质教育的万里长城。那么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
一、把学生的心理研究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地位之重要有目共睹。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给人力不从心的感觉,而学生的反应往往不是觉得“高不可攀”,就是觉得“事不关已”。学生真正关心的具体问题却又没有解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围绕这一原则,摸清其现在的心理状况。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这一原则距离如何?产生这一距离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这一距离?采取什么形式才能够使他们乐于接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再整理这些调查研究的资料,找出关键性的问题,制定出生动活泼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二、学生的所思所想,决定了德育教育内容的取舍
我们知道,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契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这一契机就是现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如果把这个热点问题首先提出来,就能首先吸引学生,学生就会听听你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看法。80年代到现在,几个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都和德育的核心内容一脉相承。如80年代初的“人生价值问题——贡献?——索取?”90年代初的“金钱观”问题。现在较流行的“择业观”问题。特别是“金钱观”和“择业观”问题,应该说现在的学生很关心。各种传媒对金钱的不同角度的报道,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是扑朔迷离。很显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能否正确树立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应该因势利导,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德育的内涵,对学生晓之以理、论之以据,从而把德育的内容从这一热点问题上扩而广之,我想结果是会令人满意的。再如现在学生关心的“就(择)业观”,现在大多数学生比较关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总结起来不外乎:“我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岗位吗?”“现在好多大学生就业都很困难,我行吗?”“现在社会上最需要什么样的人?”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如果我们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要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者说毕业后要想有个工作干,你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有完善人格的人,脱离了这个前提,恐怕一切都很困难。这里,可以列举一些很普通(身边)的事例佐证之。
三、学生的所欲所求,决定德育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现在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大。但由于受个人生理、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心理假成熟期”,所以,强制灌输、生硬填塞效果不理想,往往是适得其反。因此,根据他(她)们现在的心理特点,采用他(她)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在极自然的状态下体会到“善”的含义,领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人生的伟大真谛,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广开途径,全面育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是首位。加强德育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教书育人,学科渗透。各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政治、语文、社会、思品等学科有明显性的德育内容,教师要结合知识的传授,针对学生的实际,有目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数学、科学等学科有隐性的德育内容,教师备课时要注意挖掘,以便课堂上有机地搞好德育渗透。如教学初中科学教材《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等文,就可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此外,应注意把课堂教学同火热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由学校引向社会,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如政治课上可播放《香港回归十年纪事》等录像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活动育人,形式多样。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机。教育活动采取统一与分散相结合,活动上明目的、讲时机、有效益,必能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国教育。以有效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国情、省情、市情、乡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组织“学校是我家”演讲比赛,组织“公民道德”征文比赛和纪念“五四”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每日赠言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好校会、班团队会,搞好队的活动。全体教职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选拔德能兼备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是关键。因为只有班主任思想品德高,学生才会“亲其身”;只有他业务能力强,学生才肯“信其行”。教师既要有严父般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关爱。因为爱心是化开顽石的熔炉。
3、搞好“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电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之一。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思想实际、成长规律,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使学生开阔视野,锻炼思想,陶冶情操。
(二)实践育人,提高能力。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天性活泼,模仿能力强,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常使他们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正是在与外面社会的接触与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习惯。基于这一点,实施德育必须相机诱导,把握学情。如利用学雷峰活动月就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第一周让春风吹进教室,培养学生爱班如爱已的意识;第二周让春风吹绿校园,组织学生开展学雷峰卫生大行动;第三周让春风吹进家庭,可结合“孝心”教育,让各班召开“我为爸妈做了什么”的主题班会,鼓励他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第四周让春风吹到社会上,可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清理垃圾,实践育人,久而久之,必将使学生的德育素质得以很大的提高。
四、注重健全人格教育
学校德育应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健全的人格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仪表、文明的举止,树立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形象。
爱国主义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是对祖国一种深沉的感情,是一种开拓进取、自强自力、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熟悉伟大祖国五千年来走过的曲折辉煌道路,可以从中汲取爱国的营养,了解一代又一代的先烈、仁人志士为中国独立富强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统一祖国、建设祖国而奋斗的英雄事迹,可以从中培养爱国的情怀;了解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巨大进步,可以从中获得自信、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的力量。
俗话说: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校有校风。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令人肃然起敬,顿生自豪;一首高亢的国歌,嘹亮激越,威武雄壮,学校把升国旗、唱国歌、敬国徽、说普通话这些爱国的基本标志,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强化学生的祖国意识、国家观念,就是对学生进行的健全人格教育。
有了爱国的感情,就有了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就能形成以校风、教风、学风等构成的学校风尚,学校不仅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氛围,还能表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及凝聚力。学校风尚一旦形成,就会造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心理起到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学习和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而充满生活情趣的德育活动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德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德育工作重要的一环。校园的新问题、新焦点层出不穷,诸如早恋问题、追星问题、等等。如果活动没有重点,那就很难理出头绪来。纲举目张,有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人格教育这条线,就可以把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带动起来。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各类活动都可以作为人格教育的载体。
人格教育是塑造学生形象的教育。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仪表、文明的举止是学生人格形象的外在表现,文明的举止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完善自我意识。一个学生即使比较充分地接受了道德教育,也不一定具有完美的个性。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只会在较高层次上做出价值取向,而缺乏适应日常社会生活问题能力的人。抛弃了低层次的做人本领,高层次的价值取向也终究会落空,很难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德育是一种整体教育,是一种开放教育。它具有多层、多触角的全方位性。学校只有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格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增强对祖国的深刻认识,巩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促进学生形成和完善健全人格,才会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之花才会结出硕果。
- 上一篇:县人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
- 下一篇:区人大主任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