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量化思考论文

时间:2022-05-17 03:01:00

导语:德育量化思考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量化思考论文

衡量德育工作的成败,主要是看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否提高,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形成。这是评定德育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评定要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可量化的即量化,不可量化的,就不能免强。因为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事物的整体,所以仅有定量的分析,有时很难说明问题,同样的,仅有定性分析,也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如只看到某位班主任一个学期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而不考察这些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否具有恰当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最终是滞达到了活动的教育目标,那么这样的分析就很难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这些活动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完成,是只有形式、缺乏质量的活动,那么这些活动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某位班主任一学期只组织了一两次很有意义的活动,但由于数量有限,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缺乏足够的力度,那上同样不能说明这个班级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什么成绩。因此,根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德育管理不能仅看“量”,即仅有“量化管理”是不全面的,必须“量”、“胜”兼顾。

尽管“量化”对于调动学校专业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德育上作的特殊性,不顾量化管理的适用范围,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强行搞量化,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其一,追求量化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囿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为了便于管理,管理者将不得不把德能过程中可以量化的任务,如好人好事的次数,受奖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等作为目标,并以此来衡量德育工作质量。殊不知,这地只是实现真正德育目标,即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具体工作或工作过程中的个别参量,并不是德育工作所要追求的最终成果。相对于德育工作的本质而言,这些只是表象与手段,与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有些学生平时遵守纪律,待人礼貌,表现较好,可一到社会上却“原形毕露”,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因此如果用这些表象的东西作为衡量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就可能导致人们不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为这些标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加强纪律而强行办到,不必用费力费时的思想教育方法。

其二,追求短期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德育工作要实现其“育人”目的,必须树立长期观念。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不能下命令,要有时间,要经过定的过程,甚至反复。德育工作和智育、体育工作的不同点主要是非常难以量化,以“育人”为目的的长远德育目标就更加难以具体化。学校如果回避德育工作的长期打算,不按品德教育规律办事,仅设短期目标,就会使德育工作只追求短期目标,出现短期行为,或拨苗助长,或自谓“铁路警察”,或扮演救火队员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忙于压“事故”,造成德育工作的失误。

其三,追求个体目标,不利于形成各方面协作,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的任务,必须依靠课内外各种途径的紧密配合,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渠道的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形成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全局合力。在学校内部,个人负责,对个人奖惩的做法,虽然可以强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但却可能以牺牲合作和其他方面不关心德育工作为代价。如有的学校把德育工作看成是班主任工作,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任课教师推班主任管,似乎授课教师可以不管学生的思想,不负德育工作之责,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社会上,人们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这种认识不利于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不利于“共同育人”观念的树立,会导致“5+2=0”现象的出现。

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塑造,而不是搞几次活动,作几次报告就能突击来的。所以德育工作要有长远打算,德育工作管理也要根据德育工作规律来进行,对德育工作实行量化管理,一定要考虑到德育工作的规律及量化管理本身的运用范围,做到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