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27 10:22:02

导语:新时期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期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时期小学德育提出的背景、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和新时代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了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成效和新时期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小学德育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德育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文化和德育思想都受到新事物的冲击,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同时,农村打工潮兴起,留守儿童增多而引发的儿童心理问题,也给家庭德育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校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德育要求,不断加强德育实施力度,改进德育策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1]。

一、新时期小学德育提出的背景

面对新时代的到来,学校如何正确认识德育,并对新时代的德育进行明确定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而让学生遵纪守法、尊敬师长、文明礼貌、与人为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中国古代,我国先贤们就对德育有精辟的论述,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提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传道”,教师要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格发展,帮助其树立独立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国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品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向的光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可见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德育工作,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明确规定要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党的以来,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三、新时代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即道德教育,包括社会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等内容。本文认为,新时代的小学德育应当在原定义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征进行适当的扩充和丰富,具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尊敬师长、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保护环境和爱护动物,以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发挥社会正能量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2]。

四、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成效

(一)德育工作进一步受到重视,德育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多年来,各学校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相应的德育领导班子,组建了由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和团干部组成的德育队伍,并细化了德育工作方案,按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就文明礼仪、粮食节约、学习习惯、环境卫生、保护动物、爱护公物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广泛开展宣传,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二)德育形式多样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各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包括学校专门开设思想道德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校组织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班主任召开班会或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新时代文明践行中心和博物馆等,以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家长引导学生观看爱国影片,或者在外出旅游时带学生参观名胜景点和道德教育基地。以上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三)弘扬中华美德,文明礼仪教育有声有色。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作为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是学校开展德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传统礼仪是现实的需要。对此,一些学校开展启蒙礼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拜师礼活动,通过“正衣冠”“拜孔子”“朱砂启智”“敬茶奉师”等一些传统礼仪,启发、劝诫学生做一个有礼貌的文明人。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以及一些社会组织开展了评选“十佳道德模范”的活动,这些活动共同促进了社会良好文明礼仪氛围的形成。2020年7月(四)社会、家庭和学校配合,合作育人机制基本形成。目前,社会为学生的德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电视台限播娱乐低俗节目、社会名人开展道德讲座、开放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等;学校通过建设德育基地、加强德育队伍,丰富了德育内容,也提高了教师德育素养;同时家长也十分重视学生德育,往往以身作则,身先垂范。这样,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全社会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合作育人的德育体系。

五、新时期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认知,学生知行分离。现代社会信息丰富,知识渠道畅通,小学生见多识广,但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还未健全,教师在教育中若对其缺乏耐心,只是简单地告诉小学生结果和后果,容易使其产生叛逆心理和对抗行为。也容易使小学生对道德知识性的把握与实践性的表达之间出现脱节乃至相悖的情况,让道德认知和与道德实践产生分离。小学生道德生活就产生了知而不行、高知低行和知行相悖等知行分离的现象。(二)家庭德育素养渗透不到位,家长无所适从。很多家长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经常进行盲目攀比,在不考虑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前提下肆意加重学生负担,如让学生参加兴趣班、进行“题海战”,这种过度注重成绩和兴趣爱好的导向,违背了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也忽略了利用生活对未成年人进行真、善、美渗透的机会。即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的高压下,学生缺少感受自然、亲近生活的机会,再加上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使家长对家庭德育工作无所适从、力不从心。(三)学校德育机制不健全,学校力量有限。就目前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而言,其还未形成一套完备的针对教师的德育综合管理体系,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奖励机制。个别教师受以往重教书、轻育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师老龄化,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是十分到位,其力量显然不够。(四)全社会德育大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德育滞后。目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部门缺乏统一的领导,存在德育职责不清、功能不全和专业性不强的突出问题。由于社会对小学生的关注度不高,积极的正能量仍有待进一步弘扬,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改善,家庭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全社会都在不断努力,但是德育“散、乱、小”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措施未能形成合力,亟须形成一套完善的德育体系。

六、新时期小学德育策略

(一)家长和教师要做好典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家长和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重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升自身素质,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如家长在家里少看手机,并且长期和学生一起坚持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教师按时上下课,可以培养学生守时的习惯。尽管这些都是很小的行为和习惯,但教师和家长可以借此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二)在课堂和日常行为中做好渗透。德育从来不分学科,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内容,敏锐捉捕教材中的德育因子。例如,在教授“校园真实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有关校园生活的道具在课中展示,如扫帚和水桶等,从而引导学生讲究卫生,注意自身安全。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其学会合作与分享。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寻找合适的契机联系生活,做到寓教于乐。例如,英语教师在教单词“plant”时,可以结合学校每年开展的“植树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进而使其学会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等。教师在课堂和日常行为中的长期德育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三)家庭要与学校做好配合。家庭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习惯的培养,其平时要积极与学校教师做好沟通,随时关注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动态,了解其心理状况,及时掌握小学生思想情况,做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培养体系。德育部门要以的“八个统一”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牵头建立系统的德育培养体系。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德育实践平台,创新德育方式,将德育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并开发红色教育基地和道德教育实践中心,通过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健康融入社会。而学校要积极统筹社会和家庭力量,完善德育培养机制,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3]。

总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家庭要做好启蒙教育,学校要正确引导,社会要创造环境,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德育的全面渗透,才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丽娟,齐刚.临淄区小学德育现状调查报告[J].淄博师专学报,2018(3):26.

[2]周永莲.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53.

[3]郑爱平.坚持“三位一体”增强德育实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19(20):165.

作者:汪晓庆 李莉莉 单位:1甘肃省清水县教研室 2清水县充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