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分离”对德育的影响
时间:2022-05-23 02:51:10
导语:“知行分离”对德育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学校是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小学德育工作尤其重要,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行为方面都没有形成固定的形态,可塑性非常强。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小学阶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养成仁爱之心,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德育历经几代人的改革,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部分小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知行分离”现象,这与教育家陶文浚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相背离。所谓“知行分离”就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违背,道德修养动机多元化,道德评价充满矛盾和困惑。本文通过分析“知行分离”现象对小学德育的不良影响,提出解决方法,建设小学德育。
“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影响
教育模式导致的“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思想道德教育在经过教育家们长久的摸索、探究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存在不足。小学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进行。这样的教育模式就是典型的“知行分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在思想上给学生灌输认知概念,却不注重实际运用。这样的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小学德育建设。这使得学生对德育没有一个深刻认知,德育的概念只是存储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法真正的用德育知识严于律己,造成“知行分离”。小学生逐渐养成不良习惯,并且难以改正。这样会对他的未来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试教育导致的“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中国的莘莘学子很多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接受教育开始就存在考试,尤其近几年,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读小学时就开始进行课外辅导。学科知识虽然逐渐丰富了,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不用说提升自身素养,加剧德育教学的“知行分离”现象,不利于小学德育建设,不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市场经济导致的“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在当今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这种功利主义就不可避免的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们会像大人一样,在思想上刻下“利益”两个字,而他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却是“舍生取义”,这就造成所学的思想观念和所做的行为不一致。市场经济影响小学生“知行合一”,不利于小学德育教育建设和发展。
不利影响的解决措施
德育与实际相结合 在明确了德育目标后,就此目标制定德育内容与开展德育建设的方法。具体来说,在确立目标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实施。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在讲授德育知识的基础上,穿插进对日常发生的道德事件具体场景的描述,让小学生身临其境和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让小学生明白对与错的原因,而不只是对学生阐述对与错这种简单的概念。此外,小学的德育还缺乏具体的行为标准。这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选择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情的认知大多出于感性。凭感觉做事,缺乏理性认知的孩子是无法理解成年人的做事方式的。因此,从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小学德育可以在方法上进行更多尝试,如故事法、体验法等,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会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对事情性质进行判断。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小学生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还需要家庭、社区、乃至国家来辅助完成。家庭不能只要求孩子学习方面的成就,也应注重孩子在德育方面的培养。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社区要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气,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内成长。
随着我国日渐强大,国民素质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建设过程中,小学德育是国民素质建设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解决“知行分离”的问题。首先,要制定德育目标;其次,把德育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然后,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最后,拓展德育途径。
作者:张中华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小学部
- 上一篇: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 下一篇:小学德育教学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