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12 10:29:59
导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与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关键,对于提升德育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作用是丰富德育的内容与方式,点燃学生的兴趣,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此外,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其共同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换言之,它们之间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是具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面向的主体都是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而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是丰富德育的方式,从而赋予德育更强的生命力。在小学教育体系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属于重要的教育内容,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既存在一致性与互补性,却又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并在内容、方式与范围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德育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强调应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义
1.加深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小学生的年龄小,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知识结构都不够丰富,表现在心理层面上是思想观念不够成熟。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行为是展现个人心理的重要表现方式。由于小学生各方面不够成熟,缺乏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而这种问题对于学生今后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以使教师对学生目前的心理发展状况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对学生各种违纪行为的原因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便于教师采取正确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2.保障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主要采取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方式,重视对德育知识理论的输入。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让学生内心产生抵触心理,这对学生发展是不利的。为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应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灵活的应用疏导法、宣泄法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此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及时排解与疏导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让学生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增强德育效果。
三、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方法
1.重视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重视向学生灌输大量思想理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重视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体系中融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正确开展人际交往方式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应用心理调查统计方式对学生展开调查与分析,特别是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三是学校可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对德育工作的宣传,如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关于道德楷模的事迹论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2.重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使整合工作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全面了解与掌握学生的生活规律及习惯,并以此为重要根据,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课余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现实生活,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收获无穷的快乐。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此为单位引导学生探讨与研究生活中的德育,让学生深入生活,对人生、未来发展以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进行感悟。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学生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绿色环保小卫队”“小小清洁工”等,让学生在扮演社会角色中获得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而增强主人翁精神,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提升。3.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境,因此,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实现对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的结合,发挥它们的合力。为此,在教学工作之余,教师应采取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便了解与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种种表现。例如,教师应了解学生与父母间的关系,分析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方式,邀请学生家长探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看法,或者开展各类亲子活动,动员家长参与其中,使家长对孩子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家长与孩子间的互动模式,以便给予家长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4.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习惯。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言,不良的心理与行为习惯是不利的影响因素。因此,针对心理与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在全面调查、分析其不良习惯产生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恰当的矫正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爱心和关心,使其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真诚与温暖,以此增强纠正不良习惯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等各方面都有待成熟,缺乏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善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内心的苦恼,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此外,教师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师生观与学习观,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压力与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应注意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以亲切温和的语言和态度对待每个学生,让学生无负担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德育工作需要教师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面向全体学生来开展,才能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玲.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慢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成功(教育),2011,(04).
[2]赵广,汪振德.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
[3]刘肖容.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
[4]郭文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作者:柳琴珠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
- 上一篇:矿物加工德育工作论文
- 下一篇:小学德育有效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