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教学关系研究
时间:2022-12-01 08:46:27
导语:小学德育与教学关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的重要时机,避免培养出“文化盲人”,努力为学生构建正常的心态,就开展小学德育与教学的现状、其重要性及可运用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教学方式;方法
德育现状不容乐观,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一代,处于无德育环境中,使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成年后适应社会能力下降,所以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提高整个社会的素养。
一、小学德育之现状
(一)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简单现行德育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以讲解书本知识为主,未涉及到其他学科中。在陶冶情操方面,使道德作风与实际行为相背离,没有起到教学育人的作用。(二)社会、家庭、幼儿园教育未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道德环境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成年人的世界以追求速度与利益为主要目的和手段,在此环境下的孩子耳濡目染,受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身心发育不健全;特别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因家人过分溺爱,形成了自私但不自立、不懂规矩的性格特点,这些都是受社会与家庭的影响;在幼儿园阶段教师采用小红花、小红旗、好孩子等荣誉称号来教育孩子,使其处于受夸奖和炫耀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受挫力的培养。(三)学校对德育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小学德育无专职教师,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教师因为不是专职教师,所以在授课及备课方面并不专业,伦理水平也有待提升。
二、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一)家长应树立典范思维,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时刻在影响孩子的道德导向,重视德育不是学校喊出的口号,是教师与家长以生作则并起到榜样作用,这样才可感化和教育学生。不是只让学生背条条框框,而是要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大小便、闯红灯,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如何保护环境和过马路,但家长的做法与之学到的不一致,会让学生产生困惑的同时,对德育产生质疑,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所以,需要家长这位启蒙老师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方针。(二)学校教育得以重视。德育受社会及家庭因素影响,但学校教育才对学生起主导作用。增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是教师们的首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道德形成的时期。因为年龄小、事非观念不清和缺乏生活阅历,对人对事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且其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思想道德基础是否打扎实,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从娃娃抓起的不止是知识教育,还得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抵制不健康思想的能力,避免学生受侵蚀,影响其健康成长。所以学校须注重学生“德”的培养,使学生德才兼备,且其成年后可立足社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可只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只重知识灌输而缺失品德教育,这样必定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对于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教师需因材施教。(三)小学生德育应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在发展进步,随时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情,需要个体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和锻炼,不能仅靠学校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国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从小娇生惯养,所以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教师、家庭和社会从小培养,使其处于乐观、向上、宽容的氛围内,增强自身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目前,因家庭原因、痴迷网络等因素,使青少年犯罪率逐年递增,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小学德育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应重视读书的重要性,特别是涉及道德教育的书籍,以课堂讨论或小组间辩论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识,加深印象。达到读好书、育好人的目的。(二)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学校以建立文明校园为目标,通过《品德与生活》中“邻里相处要文明”这一单元的学习,可运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启发学生,并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亲历的文明事件与不文明事件一一列举,并讲述从中悟到哪些道理。小学德育与教学方式还须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不断提高水平,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缺点并勇于承认错误,提升教师伦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学习书本上条条框框,而是真正成为一名有道德、有素养并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倡导教师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用审视和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道德水平观念。
总而言之,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需要不断探索及求新,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冯志丹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联合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成伟.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困惑”[J].科技展望,2014,23(9):270.
[2]信桂化.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5(10):172.
- 上一篇: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探索
- 下一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