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01-09 08:03:23
导语: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应从心理疏导、环境搭建、同伴交往、课堂教学、人格塑造等方面进行标本兼治,让学生在学习感悟中认识生命,并尊重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心理疏导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只有在生命中进行的德育教育,才是鲜活的,完善的。对于学校而言,如果缺乏关注生命成长、发展与提升的生命教育,会让小学德育教育失去灵动与活力。品德新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生命发展、道德构建的教育目标,树立以学生生命为基点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要实施小学生命教育,必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心理疏导、环境搭建、同伴交往、课堂教学、人格塑造等方面进行标本兼治,让学生在学习感悟中认识生命,在人际交往中尊重生命,引导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
一、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开展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内心对世界、生命的向往,与社会现实、同学交往等外部影响出现矛盾时,常会迷失方向,导致一系列消极情绪的产生,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杀、校园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不能简单贴上“幼稚、脆弱”的标签,也不能随意归类为“家庭教育缺位、学业压力大”等外部因素。学校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对学生交往、生命认识等生命品质认识进行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和数据。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正处于好孩子的心理定向,以及法律与秩序定向的习俗水平。这一时期的孩子“不只是遵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忠于这种要求,积极地维护和支持这种要求,并为它辩护,对与这种要求有关的个人和集体也一视同仁”。也就是说,对小学生必须从心理定向(即环境氛围及同学同伴的影响)与秩序定向(即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秩序的引导)这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形式多样,开展定向德育教育
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采取干预措施,开展主题活动,规范行为教育,如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开设网络论坛等,同时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成立互助小组等自主活动。此外,通过品德教学、德育教育等活动,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必须进行好孩子的心理定向,解决“被同学排斥”的问题,教会孩子处理同伴关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如结合品德课“关心你,爱护他”,告诉孩子要学会互帮互爱,和谐相处。其次,必须实施“法律与秩序定向”的德育教育,通过心理疏导、活动教育等,如三年级品德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的教学,让学生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通过教育,以防治为先,惩罚欺凌现象,加强规范引导。
三、了解需求,创设温暖和爱的环境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给予他们生活的向往与阳光。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今“00后”的小学生,一方面,很多农村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这样的孩子情绪不稳定,表现出冷淡、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城市孩子从小在溺爱中长大,事事争强好胜,盲目追星、攀比。他们都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闭或暴力。由此可知,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是来自于家庭等外部环境的温暖与爱,而且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外部环境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外部优良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的桃乐思•诺特博士说:“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责难,在嘲弄中长大学会胆怯,在鼓舞中长大学会自信,在赞美中长大学会感激。”由此,不管小学生发生什么样的问题,都要始终相信,温暖和爱是良方。在学校和班集体,通过品德教育与德育活动,如通过品德课“我们班里故事多”和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给孩子构建温馨和谐的集体。在家庭和社区,通过家、校、社区三方携手,如开展家长学校讲堂、家校沙龙等教育活动,共同将生命教育渗透、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等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孩子营造温暖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释放天性,与孩子进行精神的对话。
四、心理疏导,引导处理同伴关系
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摊开你的手掌,永恒在刹那收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是来到凡间的天使。可是,有的天使会迷路。现在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缺乏成长所必需的社会交往,由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闭、自卑、懒散、暴力、叛逆、依赖、焦虑、厌学。他们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问题相关,因而需要心理层面的疏导,如若不然,就会引发道德问题。这时候,该如何教会孩子处理同伴关系呢?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精神世界中的美好。首先,品德教材也将同伴交往、集体生活作为重点内容,甚至一年级第一单元的“新朋友、新伙伴”就教育孩子学会交往。教师要灵活、有效利用好教材,通过课堂教学鼓舞和唤醒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让孩子体验同伴的友爱、交往的乐趣,进而让每位孩子充满阳光的活力。其次,要在各种课堂及活动中渗透同伴交往的行为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与习惯。让孩子在交往中敞开心扉,让孩子在与同伴的心灵交流中,拔除自私、焦虑、恐惧的稗草,让生命的阳光撒入集体中的每一个角落。
五、课堂教学,让德育散发生命之美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生命教育依托课堂教学为主,多维度拓展,通过专业的生命课程及日常学科课程的渗透,开展生命教育,在潜移默化间,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让德育散发生命之美。
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体验生命之美。课堂里有舞动的灵魂,课堂里有精神的交融,在课堂里教授生命的课程,是让课堂渗透生命的空气、阳光、水分,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美丽、美好。因此,学校结合品德新课程标准与学校德育教育特色,积极开发以“生命”为主题的德育教材,通过学科渗透以及学生社团或学校联合,塑造热爱生命的人格,用宽容、阳光的爱关心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从而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2.日常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渗透生命之美。对于教师而言,努力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源泉,要让教学洋溢着生命的诗意和旋律,充满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共鸣。如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愉快生活的体验。例如“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让他们在音乐之声中感受森林里万物竞相生长的活力,体会到生命的乐趣和美妙。教师要深挖各学科的生命特色,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塑造学生阳光的人格,牵着孩子的手走出阴影,让学生人格健康、丰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3.生命德育活动课程,内化生命之美。活动是最好的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专题式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道德情感,认同道德标准、内化道德行为。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爱活动等心理特征,开设“自护自救、心理健康、安全之家、健康上网”等实践性、兴趣性高的生命德育活动,提高生命教育实效。例如,有一位老师设计的“让生命之花绽放”品德与社会的活动课就十分精巧,整个活动设计成“学科教育,渗透生命的美好”“主题班会,提炼生命的精华”“实践活动,体验生命的可爱”三个系列,分别用诗歌渗透生命的美好,用故事、名言提炼生命的精华,用观察记录、体验生命的可爱,在人格的塑造中,根本上内化了对生命的认识。生命是平常的,也是美丽的,小学生是生命之花绽放的最美时刻,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回归其生命教育本质,通过创设环境、心理辅导,开展定向教育、课堂教学等多维度的生命教育,让生命在关爱的阳光下焕发道德的光芒,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心灵散发生命之美,使德育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夏健君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
- 上一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
- 下一篇: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