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小学德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08 06:39:00
导语:外国中小学德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日本新一轮中小学德育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从2001年开始的日本新一轮德育改革有着广泛和深厚的背景。二战以来,日本的德育经过不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日本德育发展到现在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道德教育当前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道德伦理标准失范的危机。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武士道”道德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言行,要求把个人的欲望克制到最低程度,摧残人的个性。此外,日本教育半个多世纪来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平等主义,造成了教育的整齐划一。致使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发展的个性化德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极为欠缺。
2.随着核心家庭,少子化、城市化倾向的逐步发展,家庭和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日本的大家庭制度在战后瓦解,起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和小家庭的盛行,中断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从社区的变化看,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的减少,社区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加之2000年日本的失业率为4.9%,完全失业者到达349万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青少年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中小学德育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教育荒废”危机,主要表现为学生贪图物质享受、欺负弱小、辍学、校园暴力和自杀率上升等现象。
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等一系列因素,使日本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越来越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日本各界人士迫切要求新的德育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的方针和目标
2000年,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首先提出了“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德育方针,随后,在2001年文部省制定的《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中得到认可。“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内涵,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律、同情他人、热爱自然、对超越个人力量的东西有敬畏之情、尊重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热爱乡土和国家的精神与态度。
新一轮中小学德育改革主要包括了六大目标:使学生拥有人的尊严,并对生命充满敬畏;使学生既能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又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新文化;使学生为建立起民主的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使学生能够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做贡献;使学生能够独立做出自己的决定;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2.改革的主要措施
新一轮德育改革并非单纯在德育课上进行道德知识的宣讲和灌输,而是充分发挥社会的德育功能。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区、企业等积极参与的全方位、多样化的德育体系,并且采取了独特的措施:
(1)围绕“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德育方针,《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提出了相关政策加以落实:认识到德育的原点在家庭;学校对德育不再犹豫;使全体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不暖昧;制定使学生远离有害信息的法律,加强学校安全。
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在小学设置“道德科”、初中设置“人间科”、高中设置“人生科”等专门学科,并向学生发放《心灵笔记》作为德育辅助教材,配备“心灵教师”。同时,从2000年起开展学校德育体验活动,将文化、体育活动提升为学校教育的支柱地位。为充实学生的自然体验和工作现场的体验等不同形式的体验学习,修改《学校教育法》与《社会教育法》,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义务服务活动,建立年满18岁的学生都能够进行一段时期服务活动的社会性机构,以开展培养青少年社会性、综合性的体验活动。
第二,重新恢复家庭和社区的德育作用。文部省修改《社会教育法》,以充实家庭的德育作用,完善社会教育行政体制。为了重新恢复家庭的德育作用,日本在全国展开了关于家长育儿学习的调查研究,并制定面向各个家庭的教育手册和家庭教育笔记。另外,为充实家庭教育的支持技能,导入教育休假制度,实施强化幼儿园和保育所之间协作的措施。为实现社区德育作用的再生,推行灵活运用空闲教室等社区交往交流事业,通过制定“教育日”等方式,推进社区对德育的配合,对学生自主性教育给予积极的帮助。
第三,营造有利于学生安心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为此,日本修改《学校教育法》,对问题学生采取适当措施。针对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日本教育部门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之外,在很多学校里还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情绪发泄的场所。经调查,设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其逃学人数和暴力事件的数量均有较大下降。为使学生远离有害信息,呼吁相关企业和电视台制作无不良信息的节目,并研究和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有效经验。
(2)为配合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日本编订了新的德育教材。新教材既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重以情感人。为使新的德育教材得以通过和广为使用,编写教科书时,除了认真执行大纲的各项要求,在选用资料和编写方面还十分注重学生特点。以日本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教材为例,就有如下特点:教材内容简明易懂,有些还是选自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教材的内容联系到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教材形式有故事、诗歌、寓言等;内容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许多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见得到的;教材不仅有教育性,还注意了趣味性,语言、插图等方面具有儿童特点,可读性强,受到学生喜爱,并易于被接受;内容注重以情感人、育人,寓理于情感之中。
例如,小学六年级道德课本中,以爱家庭为目的的教材《母亲的化妆》一文,是一篇小学生的优秀作文。作者是一位农家子弟,作者从见到给病故母亲送葬前的整容化妆,联想到母亲生前因家庭生活所迫从未化过妆(在日本,化妆是女性十分喜欢并经常做的事)。作者在回顾母亲在生之年,是怎样地不考虑个人享受,每日为家庭生活不辞劳苦,勤俭地操持家务,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给予孩子和家族时,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感激之情。文章感情真挚,十分动人。
(三)改革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经验
日本文部省最近公布了对全国3万多所国立、公立和私立中小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状况的调查结果,从2001年启动新一轮德育改革至今,中小学道德教育时间有所延长,小学每年的德育时间由改革前的33.9小时增加到35.3小时,中学由31小时增加到33.6小时。向全国中小学统一配发的《心灵笔记》的使用率超过了90%。其中97.1%的小学和90.4%的中学将《心灵手册》作为教材在德育时间使用,超过90%的中小学在德育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实施德育改革的具体内容。
此外,中小学各年级段还确立了不同的德育重点目标和全年的德育指导计划。小学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态度,使其养成遵守社会规范、正确判断好坏的习惯;初中重点培育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精神;高中则强调自立和作为国家、社会成员的自觉性,并对高中学生焦躁、烦恼等心理现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整体上由浅到深、由身边的小事到世间的大事、由具体行为到抽象理论,循序渐进、易于行动,使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理解道德的意义,感悟德性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目的。
总之,日本新一轮德育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仍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完善。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和发展,日本中小学德育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具有其独特的经验。
1.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德育方针
日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把加强德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临时教育审议会明确提出了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的教育方针之后,1994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继承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思想,提出了培养“生存内力”的思想,强调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又以15届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进入新世纪,面对社会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进一步继承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心灵教育的思想,确定了“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方针。德育方针的适当调整,有效指导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日本德育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满足人们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2.强调兼收并蓄的德育内容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既关注世界的发展,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引进和吸收,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国情加以适当改造,彻底吃透和消化。与此同时,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把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
3.采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德育途径
在日本,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开展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班级活动、学生议会、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田野考察和社会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与德育课相辅相成,是开展德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些特别活动中,力争达成四个目标:
第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并充实其个性;
第二,要养成独立和勤于实践的精神,以实现生活的完善;
第三,加深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四,提高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4.重视社会力量对德育的作用
日本教育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区和企业的作用。利用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德育进行宣传导向。图书馆、俱乐部等公共场所经常开展各项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继续,是把学校德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通过言传身教,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本的家庭德育绝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校通常都发给家长记录家庭德育的笔记本,家校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日本也强调企业道德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在企业职员中形成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协作、为集体奉献的企业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提高职员的道德素质来影响学校的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5.小学和中学德育有很好的一致性和较好的衔接性
日本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大纲,在内容结构上是完全一致的,都由目标、内容和计划要求三部分构成。小学和中学道德大纲在内容分类及制定计划的要求方面,都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小学和中学的德育都注重行为指导;小学与中学的德育内容既有统一的范围又有明确的层次;小学和中学的德育都强调联系学生、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使得具有权威性的大纲既有相对的统一性,又有很强的灵活性。
然而,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军国主义思想对德育仍然具有伪劣的影响。二战后,日本对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反省。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但是,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不良影响,日本的民主化德育并不顺利。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强调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新保守主义政治的引领下,日本的政治逐渐呈现保守化和右倾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日本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政策和霸权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问题,都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道德思想阴魂不散,对当前日本德育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经历了逐渐完善、丰富的过程。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1947年,日本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增设社会科,承担了战后初期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1958年,日本设置了专门的道德课,确立了德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1977年,日本颁发了《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的三方面共28个条目的教学内容,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1989年,日本修改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将原来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还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自此,奠定了德育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日本中小学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如今,我国的德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德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不同的身心特点、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日本中小学的德育强调培养独立的、具有主体意识和丰富个性的日本人,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二)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融合德育的内容
借鉴日本德育的方式,学校德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外,还应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使任课教师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渐提升道德水平,成为既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此外,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学校不应错过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时机。合理设计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内容,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三)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中小学德育并不是把学生关在课堂内进行道德灌输,而是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日本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借鉴日本这一做法,对于我国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道德内化
日本中小学德育通过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着重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由于受长期重灌输、轻疏导模式的影响,导致了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借鉴日本这一做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真正成为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从而促进德育由教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化。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多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和网络
这是日本中小学实施德育的关键方式。目前,我国借鉴这一做法,一方面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指导,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德育理念,掌握一定的德育技巧和方法。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和企业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和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德育的多种组织形式,使德育的各项措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创建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塑造中小学生灵魂的德育合力。
参考文献:
[1]夏鹏翔。日本战后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陈丹。日本德育途径与方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青年探索,2001.6.
[3]焦佩婵。日本德育改革新动向——“心的教育”浅析[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
[4]陈桂生。中国德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3.1.
[5]程晋宽。论日本道德教育的传统及其面临的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0.
[6]吕可红等。日本《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编译。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第7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新课程德育功能探究论文
- 下一篇:幼儿德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