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时间:2022-02-08 05:28:00
导语:小学生德育工作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我国虽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誉,然而随着新时代条件下独生子女增多的现实,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严格的具有约束力的学校教育与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使小学生们不自觉地形成双重人格,在学校里培养热爱学习,参与劳动;而在家里高跷二郎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两种矛盾的人格特征存在于青少年个体中,“五天的学生,两天的小皇帝”,这种不良的循环机制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并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肉体惩罚而不是美德。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再谈“劳动最光荣”是多么苍白无力。
二、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各种价值观让青少年无所适从
社会大环境下带来很多良莠不齐的东西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观,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包小蜜”等不良社会风气,“炒股,投机”等社会不良行为,让缺乏明辨能力与是非观的少年儿童麻痹眼睛,无所适从。例如:孩子们懂得机遇的可贵,但又不知如何把握好机遇;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中心,是个性化的一代,集体的观念淡化。他们往往表现欲强,好胜心强,希望被关注,希望被宠爱,这些矛盾使从事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收效相比十分不协调,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孩子们的期望。为此,必须在教育理念上实现新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训诫式,家长式的教育,突破教育的瓶颈,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迫在眉睫。
三、素质教育力度不够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强调“服从”“应试”“分数”,培养的学生都具备了这些“共性”,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在当今,正由于这种“应试”观念的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老师仍然把道德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客体,并不断强化其工具性价值,因而,道德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文化的维护者。其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分数就是一切。所以,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且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德育工作者,就应当具备创新的素质,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打破原有的条框约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能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菁菁校园,让祖国的花朵和幼苗更多一份属于自己的天空。
为此,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特提出如下意见:要求班主任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更是学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承担起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就要注重细节,身教胜于言教不断完善自己,不但要重视言教,而且重视身教,处处铭记为人师表的责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的行为,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因此,班主任应努力做到:
1.不要把学习能力当作学生唯一的能力
评价学生要结合多方面的标准,班主任价值重心的取向往往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及其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反映些《》,《少年》,《小兵张嘎》等影片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可以让学生参与打扫社会公共卫生,环保宣传员等,让学生体验参与劳动的快乐,丰收的硕果,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在班会课上扮演“父母”、“教师”、“解放军”、“售票员”、“交警”、工人”、“农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中,从而体验不同角色的艰辛,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及高度的责任感。
2.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青少年独特的敏感心理使他们渴望被尊重与认可,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放平心中的秤,把爱洒向班级的各个角落,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让学生享受到自由平等的权利,并将这种积极的处事原则实现爱的传递,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所以,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自身素质的要求,更对学生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楷模,才能塑造优秀的人格。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3.实现强制教育向互动教育的转变。
新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与教师是两个平等的个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式下教学相长的要求。因此,班主任不能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举着鞭子”的说教者的形象,而因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过去传统观点总是觉得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的灌输。但是,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传统观念发生动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难能可贵的品质。因此,提出新的道德理念,向孩子学习——实现两代人共同成长。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时也能勇敢的承认,虚心的接受,这样才能让广大的学生群体对新理念下的道德教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争当道德的先锋,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策、刘丁鹏.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何智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2004.5.
【摘要】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想适应的矛盾,本文例举了德育工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最后对班主任工作提出意见。
【关键词】德育;道德;班主任
- 上一篇:党委书记在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下一篇:乡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总结